趙昀(1205—1264年),公元1224—1264年在位,史稱宋理宗。趙昀是太祖趙匡胤十世孫,父為山陰尉趙希瓐,母全氏。理宗以一介平民的身份,18歲被史彌遠帶到京城,不到兩年就登上了帝位,其經曆可謂奇特。理宗在位40年,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前10年在史彌遠的控製下,無所作為;史彌遠死後,理宗親政,在各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人稱“端平更化”,持續了近20年時間;最後10餘年,理宗喪失了早年的銳氣,沉迷於享樂,國勢日漸衰微。幸運的是,還有幾位忠臣力保江山,理宗才未落得亡國之君的罵名。
1.廢立陰謀:從平民到皇帝的奇旅
麻雀飛上枝頭,變成了鳳凰,這就是趙昀從平民到皇帝的奇異之旅。統治階級相互鬥爭,使趙昀意外地登上了皇位。然而,他在位的前10年處在史彌遠的控製下,無所作為。
趙昀為太祖十世孫,與寧宗趙擴同屬太祖後裔,但寧宗屬於秦王德芳一支,理宗則屬於燕王德昭一支,至南宋後期,兩支在血緣關係上已十分疏遠。德昭一支很早就已經沒落,失去王爵。作為德昭的後代,趙昀的曾祖和祖父均無官職,父親趙希瓐也僅僅是一個九品縣尉。因此,趙昀雖屬趙宋皇室,但社會地位並不高,與平民沒什麼差別。趙昀原名趙與莒,還有一個弟弟趙與芮,兄弟二人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全氏無力撫養孩子,隻得回到娘家寄居。趙與莒的舅舅是當地的保長,家境尚好,趙與莒兄弟就在全家長大,直至後來被史彌遠選入宮中,登上帝位。
寧宗先後有8個兒子,但都未等成年就夭折了。嘉定十四年(1221年)六月,寧宗把弟弟沂王趙柄的兒子趙貴和立為皇子,改名趙竑。此時,史彌遠已當了10餘年宰相,他與楊皇後內外勾結,專權擅政,朝廷內外大臣多由其舉薦,幾乎沒有人敢違背其意願。皇子趙竑對史彌遠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他曾把史彌遠和楊皇後所做的不法之事記錄下來,說:“史彌遠應該發配八千裏。”趙竑還指著地圖上的瓊、崖說:“我今後做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彌遠流放到這裏。”甚至,他私下裏稱史彌遠為“新恩”。
趙竑的言行令史彌遠非常恐懼,此後,他便處心積慮地要廢掉趙竑,另立太子。史彌遠委托門客餘天錫物色一位賢良的宗室子弟,以便將來替代趙竑。嘉定十五年,史彌遠將趙與莒兄弟接到臨安。他找到當時的名儒鄭清之,私下對鄭清之說:“皇子趙竑不能擔當大任,聽說趙與莒很賢良,你要好好教導他。”在史彌遠的推薦下,趙與莒被立為沂王,改名貴誠。
同時,史彌遠絞盡腦汁在寧宗麵前揭趙竑的短處,挑撥趙竑與寧宗、楊皇後之間的關係,使得二人都對趙竑頗為不滿。史彌遠進而向寧宗建議立趙貴誠為皇子,寧宗雖對趙竑不滿,但兩個都非親生的“皇子”同時存在,終歸不是件好事,更何況以血緣關係而論,趙竑才是自己的親侄子,因而,便沒有同意史彌遠的建議。
嘉定十七年八月,寧宗病重,史彌遠派鄭清之赴沂王府,向趙貴誠表明擁立的意思,但趙貴誠始終一言不發。最後,鄭清之說:“丞相因為我與他交往時間很久了,所以讓我擔任你的心腹。現在你不答一語,我怎麼向丞相複命?”趙貴誠這才拱手答道:“紹興老母尚在。”這一回答看似答非所問,卻既表明了想做皇帝的意願,又不失穩重。鄭清之回報史彌遠後,兩人更加讚歎趙貴誠“不凡”。
明確了趙貴誠的意向,史彌遠開始實施他的廢立陰謀。嘉定十七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寧宗彌留之際,史彌遠將兩府大臣和負責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都攔在宮外,另外召鄭清之和直學院士程鉍入宮,假詔命將趙貴誠立為皇子,賜名昀,授武泰軍節度使、成國公,使趙昀與趙竑處在了平等地位,也為趙昀繼承皇位奠定了基礎。
五天以後,史彌遠就說服楊皇後同意了廢趙竑立趙昀之事。看到趙昀即位,趙竑才知道自己已被人出賣,但木已成舟,隻好接受濟陽郡王的封號。這樣,趙昀以一介平民,在三年的時間內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宋朝第十四代皇帝,史稱理宗。
趙昀即位後,史彌遠還擔任他的宰相,又獨掌朝政9年。趙昀對史彌遠既感激又害怕。上台伊始,就拜這位右丞相兼樞密使為太師,並進封為魏國公,感恩戴德之情不言自明。史彌遠考慮到樹大招風,反複推辭了六次,沒有受命。
此後,史彌遠逼死濟王趙竑,並追奪了他的王爵,降封為縣公。史官魏了翁、真德秀紛紛上書為濟王鳴冤。史彌遠極為惱火,便唆使梁成大、李知孝、莫澤三人彈劾真、魏二人等。三人號稱“三凶”,個個凶狠無比,尤以梁成大為最。他們說真、魏二人與濟王有私,朋比為奸,危害國家。理宗明白此事為史彌遠主使,隻好將兩個人罷官。史彌遠任用“三凶”,凡是意見與他相悖的大臣,紛紛被攻擊去職,從而牢牢地控製著朝廷大權。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病死,宋理宗趙昀才開始親政。對史彌遠不滿的官吏,紛紛站出來抨擊那些依附史彌遠、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歹的家夥。“三凶”等史彌遠的死黨,都被逐出朝廷。
史彌遠死後不到半月,趙昀便下詔宣布改明年為端平元年,以示改元更化。趙昀親自料理各種政務,他的老師右丞相兼樞密使鄭清之,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君臣似乎要有一番作為了。
2.端平更化:有名無實的中興之夢
趙昀即位後,在朝中毫無根基,沒有任何政治勢力與威望。由於不同勢力之間明爭暗鬥,他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端平更化,也就成了理宗有名無實的中興之夢。
趙昀即位後,自然想要有所作為,以顯示自己比趙竑更有能力中興宋室。他勤奮好學,寒暑不輟,為政十分勤勉;又招攬人才,整頓吏治,在各方麵都提出了一些整頓措施。但麵對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趙昀很快就收起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太情願地充當史彌遠的傀儡。
趙昀即位時,南宋政治舞台上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麵,即趙昀代表的皇權、楊太後代表的後權和史彌遠代表的相權。楊太後對趙昀繼位現實的承認,換來了趙昀登基後楊太後垂簾聽政的地位。宋代自真宗劉皇後以來,雖有垂簾的先例,但多是由於皇帝年幼、不能視事的情況下由太皇太後或皇太後代行天子之職。理宗趙昀即位時已經20歲,並非幼主,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太後垂簾顯然違背了“後妃不得幹政”的祖宗家法,自然會引起朝野上下的種種議論。另一方麵,已經成年且誌在中興的趙昀對楊太後的垂簾當然不會沒有意見,一次宴會上發生的事情大體可以反映出雙方在垂簾問題上的心結。
寶慶元年上元節,趙昀設宴恭請楊太後,席間一枚煙花徑直鑽入楊太後椅子底下,楊太後大驚,“意頗疑怒”,然後,拂衣而去。趙昀隨即聚集百官謝罪,並要處罰安排宴會的內侍,楊太後笑著說:“難道他專門來驚我?想來也是不小心,赦免了他吧。”於是,母子和好“如初”。該事看起來雖小,但楊太後卻把它與自己的垂簾聯係起來,認為這是趙昀要自己撤簾的警示。聯想趙昀、史彌遠在廢立過程中的毒辣手段,楊氏家族對此不能不做出選擇。很快,楊石就向楊太後陳說厲害,勸其撤簾。楊太後聽從建議,於寶慶元年四月七日宣布撤簾,此時距她開始垂簾僅過了七個月。
隨著楊太後的撤簾,理宗朝政治舞台上的“後權”逐漸消失,其格局演變為君權與相權的對峙。趙昀雖然在太後撤簾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不錯的政治手腕,但麵對老辣的史彌遠,他的算計頂多隻是小兒科。
趙昀18歲才被史彌遠帶到京城,在朝中毫無根基,沒有任何政治勢力與威望。其得以登上帝位,全靠史彌遠扶植。趙昀很清楚,要想鞏固來得名不正言不順的帝位,少不了史彌遠的支持。皇子趙竑的遭遇,更使趙昀親眼目睹了史彌遠翻雲覆雨的手段。基於這種考慮,趙昀很快就將政事完全交給史彌遠處理,自己則韜光養晦,過起了碌碌無為的日子。從這一點來看,趙昀確實比皇子趙竑要富於心機,也更懂得權力鬥爭中的生存策略。
寶慶、紹定年間,史彌遠把持朝政,獨斷專行,他的黨羽幾乎控製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職位。盡管史彌遠一手遮天,仍然不斷有忠義之士不畏權勢,上書指斥其專權擅政。趙昀意識到,自己與史彌遠是拴在一條繩上的兩隻螞蚱,已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否定史彌遠就等於否定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一直對史彌遠寬容袒護,褒寵有加。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病重不治,趙昀封其為衛王,諡忠獻。趙昀公開宣布“姑置衛王事”,即將史彌遠的事情擱置起來,禁止臣僚攻擊史彌遠的過失。就這樣,在史彌遠的挾持下,趙昀度過了默默無為的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