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中國農業保險製度的演化路徑(3)(1 / 3)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和改革開放的過程,是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製度,結合本國國情,實現社會政治經濟製度整體變革的製度移植過程。為減少製度創新的成本,實現快速趕超發達國家的戰略目標。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移植發達國家的先進製度,成為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創設製度的主要形式。農業保險的引入和產生也是完成趕超戰略的製度移植過程的產物。在比較分析法國、日本、美國、印度及中國台灣等國家(地區)農業保險製度,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借鑒他們的先進製度時,應充分考慮中國的製度環境。隻有立足本國的特定製度環境,對國外的成功經驗和先進製度有所選擇和借鑒,才能形成互適性的有效製度安排。農業保險的產生及其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習俗規則、意識形態等非正式製度的融合和相互適應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農業保險、農村金融等西方現代經濟製度與本土非正式製度、製度環境艱難的適應、融合過程,導致農業保險、農村金融漫長而曲折的製度變遷曆程。由於製度之間由排斥到適應、融合,從而形成有效的整體製度安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農業保險製度的變遷是曲折的,農業保險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農業保險製度演化也是非均衡的,並充滿不確定性的。

農民的教育水平、風險認知、傳統習俗,社會關於保險、金融的知識存量的積累,農村傳統社會關係網絡,國家的政治傳統,民族的精神文化傳統,構築於小土地所有製和家國本位文化基礎上的中國小農經濟和土地製度,資源稟賦約束下的農業生產結構、種植結構,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等非正式製度安排和製度環境構成了中國農業保險製度演化的重要約束。非正式製度和製度環境的變化將影響中國農業保險製度變遷的方向和演化的路徑。

中國農業保險製度70多年的變遷曆程中,農業保險與非正式製度、製度環境之間由排斥到適應,由摩擦到融合。決定中國農業保險製度運作績效的標準是適應性效率,即農業保險製度與非正式製度、製度環境的耦合度。當農業保險製度環境,與非正式製度有效耦合、融合時,農業保險製度運行績效高,農業保險發展就比較快;當農業保險與製度環境摩擦,甚至衝突,與非正式製度耦合性差,農業保險製度就具有製度剛性,不能適應製度環境的變化,導致農業保險變遷緩慢,發展停滯。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的農業保險試點最終失敗的原因在於,廣大農民的教育水平低、保險知識缺乏,不知保險為何物,不知道如何投保、如何履行保險權利、義務,如何理賠,農民對保險缺乏認知、了解;保險公司缺乏經營農業保險的經驗,缺乏高素質的保險專業人才,缺乏農業風險管理的先進技術,對農業保險缺乏深入的宣傳;政府缺乏係統、科學、合理的農業保險發展規劃和相應的發展政策。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社會知識存量不足,國民整體素質不高,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滯後,不足以支撐一個健全的農業保險體係的成功運作。

1950年在政府主導和強力推行下,農業保險迅速普及,其根本原因在於,新中國剛剛成立,政府在人民心目具有的崇高的地位和極大的威望,以及幾千年來所形成的農民對政府權威高度認同和服從的集權主義、權威主義傳統。權威主義傳統和人民政府的崇高威望賦予了政府作為全民利益和國家利益代言人的合法性地位,賦予了政府控製和支配一切資源,用政府行政命令指導國家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強製力和領導力。在權威主義政治傳統和人民的支持下,政府作為國家、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以強製力迅速實施自上而下的改革。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改造得以迅速完成,農業保險迅速普及,人民公社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當農村人民公社製度建立後,政府就用人民公社取代農業保險,導致農業保險停辦20多年。

1978年開始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改革後,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人民公社迅速解體。當計劃經濟及其相應的意識形態解體後,建立市場經濟已成為改革的指導思想和主導型的經濟意識形態,農業保險的恢複和發展已成為可能。同時,農業生產經營製度的變革、土地經營製度的改革,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製的農業生產經營製度確立,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使用者和長期經營者,成為了生產經營的主體、風險承擔的主體和市場經濟主體,與之相適應的農業風險保障機製——農業保險的建立和發展也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