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仕途千裏,終有一別。
同現代社會的離退休製度不同,在古代,官員的任期其實是終身製的,隻要有一口氣在,你就還是國家官員,什麼時候把眼睛閉上了,你的這一輩子才算劇終,你的仕途才能打上鳴謝字幕!
從貞觀十九年開始,李世民手下的重臣紛紛到了劇終時刻,從貞觀十九年到貞觀二十二年,短短四年時間,就有五名重臣先後去世,分別是岑文本、高士廉、馬周、蕭瑀、房玄齡。
最先去世的是岑文本,他死於東征高句麗的征途之中,時間是貞觀十九年四月十日。
在貞觀十八年八月,他剛剛升任中書令(正三品,正部級),兢兢業業了一輩子,終於到達了仕途的頂峰。
然而,岑文本在頂峰的時間實在太短,從貞觀十八年八月到貞觀十九年四月,隻有短短半年時間。半年之後,他就病逝於東征高句麗的大軍之中,他是日夜操勞,累死的。
在他去世的當天,李世民已經看出端倪,對左右侍從憂慮地說道:“文本與我同行,恐不與我同返。”
當天,岑文本遇暴疾而死,可能是過勞死,時年五十一歲!
岑文本,降官出身,武德年間割據政權蕭銑敗亡後投降唐朝進入李世民帳下,貞觀年間一路平步青雲,最後官至正三品中書令,也算創造了貞觀一朝的職場奇跡,與他齊平的隻有後來被處斬的侍中劉洎,不同的是岑文本雖遇暴疾也算善終,而劉洎,隻能三聲歎息!
在岑文本去世兩年之後,貞觀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老資格、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高士廉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高士廉,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親舅父,長孫皇後兄妹父親早逝,高士廉這個舅父就承擔起養育的責任,也正是高士廉慧眼識珠,在長孫皇後小時候就為他選定了李世民這個夫君,事實證明,高士廉的眼光很獨到!
事實上,無論是個人謀略還是為官,高士廉都非常有一套。玄武門政變他是策劃者之一,貞觀年間他也曾經長期主持人才的選拔,這樣的故舊去世,李世民的心疼可想而知。
時間進入貞觀二十二年,這一年,李世民更加感傷,因為在這一年,他一下失去了三位重臣,馬周,蕭瑀,房玄齡。
正月九日,一直受消渴病(糖尿病)困擾的馬周撒手人寰,享年四十八歲。他的去世,也意味著貞觀一朝的職場奇跡徹底終結!
馬周,貞觀四年以布衣身份得到李世民垂青,曆經十八年努力,最終官至正三品中書令,從平頭百姓到正部級高官,其間的跨度有多大,可以想象。難能可貴的是,馬周在不斷攀升的同時,還保持著不錯的官聲,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以神筆賜馬周飛白書曰:“鸞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
李世民對馬周的厚愛還不止於此,甚至在李世民駕幸翠微宮時,還下令尋覓一塊風水寶地,做什麼用呢?為馬周起宅!
至於馬周病重期間,恩寵尤甚,名醫中使,相望不絕,每天令尚食以膳供之,李世民親自為之調藥,皇太子李治親臨問疾,於公於私,給足了馬周麵子。
李世民厚愛如此,馬周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厚愛。臨終之際,馬周還親自做了一件事,對別人來說是小事,對他而言,則是大事。他找出了昔日上書所用的所有草稿,親自付之一炬,慨然曰:“管仲、晏子大肆宣揚國君的過失,為自己贏得身後之名,而我不能那麼做!”(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
同樣是上書的底稿,馬周選擇付之一炬,魏征選擇流傳於世,誰高誰低,李世民有數,曆史同樣有數!
在馬周之後,六月二十四日,特進(正二品)、宋國公蕭瑀病逝,享年七十四歲!
老資格蕭瑀在前麵我們已經介紹過,這位老資格能橫跨武德、貞觀兩朝不倒,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過他偏激的性格還是在無形之中讓李世民非常不爽,以至於李世民要在他的諡號上做文章,改諡曰貞褊公,就是跟他過不去。
在蕭瑀之後,李世民最心疼的事情來了,七月二十四日,他的肱股重臣房玄齡病逝了,房玄齡的病逝讓李世民感覺幾乎塌掉了半邊天!
貞觀一朝,能夠從頭至尾恩寵不衰的人其實不多,長孫無忌算一個,房玄齡也算一個。如果說長孫無忌憑借的是友情、親情加能力,那麼房玄齡完全憑借的是自己的能力,貞觀一朝裏裏外外都需要他事無巨細的打理,一個人一時兢兢業業不難,難的是房玄齡二十餘年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我們現在看到的幾乎所有有關李世民的仁政,其實都有房玄齡的功勞。
在房玄齡彌留之際,他還在做著一件事,上疏力諫李世民停止對高句麗用兵,讓百姓休養生息。盡管李世民和他的子孫們並沒有接受房玄齡的建議,但房玄齡的苦心,天地可表!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大唐第一名相房玄齡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
在房玄齡的身後,他的兒子房遺直、房遺愛依舊承受著李唐王朝的恩寵,房遺愛更是迎娶了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然而恩澤再盛,也有盡時,永徽四年因為房遺愛與高陽公主的愚蠢舉動導致了房玄齡一脈永久衰落,大唐名相房玄齡的光芒在身後數年之後便被子孫喪失殆盡,可惜,可歎!
四年之中,送別五位重臣,李世民的痛心難以言表。
經曆了太多生離死別,經曆了遠征高句麗的失敗,自覺老之將至的李世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換句話說,更加怕死了。此時的他比任何時候都想延續生命,如果可能的話,他想再活五百年!
盡管在年輕時他不止一次嘲笑過秦始皇,嘲笑過漢武帝,嘲笑他們妄想長生不老,竟然吃上了所謂的丹藥,現在輪到了他自己,他同樣不可救藥地迷戀上了丹藥。
事實上,從貞觀二十年起,李世民就開始服用丹藥,盡管外界並不知曉,但貞觀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去世時,長孫無忌的一句話道出了端倪。
長孫無忌為了阻止李世民到高士廉家裏奔喪,說了這樣一句話:“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臨喪,奈何不為宗廟蒼生自重!”
長孫無忌所說的“金石”,實際就是丹藥,這說明,從貞觀二十年起,李世民已經迷戀上丹藥,而這種迷戀隨著貞觀二十二年一次意外的戰爭更加登峰造極!
有唐一代,英雄輩出,傳奇不斷,名將如李靖、李世勣、薛仁貴、郭子儀、哥舒翰等等,至今流傳,文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征等等,至今電視屏幕上還有著關於他們的各種各樣的橋段,他們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