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苦苦走不通,不妨另辟蹊徑。
另辟蹊徑,不僅能夠使本來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而且會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認識世界,找出創造成就的“捷徑”。可以說它也往往意味著改變傳統的思路。
有個故事,可以明確地告訴我們什麼叫另辟蹊徑。
一個星期六的早晨,牧師在準備第二天的布道內容。那是一個雨天,妻子出去買東西了,而小兒子又在吵鬧不休,令牧師煩惱不已。
最後,這位牧師在失望中拾起一本舊雜誌,一頁頁地翻閱,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鮮豔的圖畫一一一幅世界地圖。
他從那本雜誌上撕下這一麵,再把它撕成碎片,丟在地上,對兒子說:“小約翰,如果你能拚攏這些碎片,我就給你1元錢。”兒子答應了。
牧師以為這件事會使兒子花費一上午時間,沒想到,不到10分鍾,兒子就來敲他的房門了。牧師驚愕地看著兒子如此之快地拚好的那幅世界地圖。“孩子,這件事你怎麼做得那麼快?”牧師問道。
“這很容易。在圖畫的背麵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拚到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
牧師笑了,給了兒子1塊錢。“你也替我準備好了明天的布道。”他說。“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那麼他的世界也就會是正確的。”
牧師的思路是不錯的。如果按常規,要把這些碎片拚成世界地圖,確實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可是他兒子卻發現了一條捷徑,從而省力省時。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小小的發明,這種方式就叫做另辟蹊徑。
100多年前,一個20多歲的德國猶太人隨著淘金人流走到美國加州,這個猶太人就是日後聞名遐邇的“牛仔褲之父”李威·斯達斯。他看見這裏的淘金者人如潮湧,心想如果自己也參與進去,未必就能撈到多少油水。於是靈機一動,想靠做生意賺這些淘金者的錢。他開了間專營淘金用品的雜貨店,經營钁頭、做帳篷用的帆布等,前來光顧的人不少。
一天,有位顧客對他說:“我們淘金者每天不停地挖,褲子損壞特別快,如果有一種結實耐磨的布料做成的褲子,一定會很受歡迎的。”
李威抓住了顧客的需求,憑著生意人的精明,開始了他的牛仔褲生涯。剛開始時,李威把他做帳篷的帆布加工成短褲出售,果然暢銷,采購者蜂擁而來。李威靠此發了大財。
首戰告捷,李威馬不停蹄,繼續研製。他細心觀察礦上的生活和工作特點,千方百計改進和提高產品的質量,設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考慮到幫助礦工防止蚊蟲叮咬,他將短褲改為長褲:又為了使褲袋不致在礦工把樣品放進去時裂開,特將褲子臀部的口袋由縫製改為用金屬釘釘牢;又在褲子的不同部位多加了兩個口袋。這些點子,都是在仔細觀察淘金者的勞動和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地捕捉到並加以實施的,使產品日益受到淘金者的歡迎,銷路日廣。
由於牛仔褲的式樣源於“下層”百姓,因而盡管它受到廣大礦工和青年人的熱烈歡迎,但能否打入城市還是未知數。
經過一次的失敗之後,李威根據分析結果,對症下藥,認為上層社會排斥牛仔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來自社會的下層,對上流人士是一種觸犯。為此,李威利用各種媒介大力宜傳牛仔褲的美觀、舒適,是最佳裝束,甚至把它說成是一種牛仔褲的文化。這些鋪天蓋地的宜傳,把對牛仔褲“庸俗”、“下流”的斥責打得大敗而逃。於是,牛仔褲在各階層中牢牢地站穩了腳跟,並在美國市場上縱橫馳騁,繼而衝出國界,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