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成為有錢人?光靠工資是很困難的,靠父輩的蔭澤也未必有效,至於中彩票更是希望渺茫。還得靠自己,靠自己讓錢賺錢、錢生錢,幾乎成了唯一靠得住的華山之徑。隻是,在成為有錢人的路上或成為有錢人之後,都不要把省錢給忘記了。其實,省錢也是賺錢。你每省下一塊錢,就等於你多賺了一塊錢。同時,你口袋裏多了一塊錢,在“錢賺錢”時又多了一塊錢本錢。積少成多,久而久之,數額可不小。
誰都想做有錢人,但做有錢人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例如,都市新生代流行今天花明天的錢,利用信用卡之類的透支工具,花起錢來儼然一個有錢人。但透支是需要償還的,你這月透支了,下月需要償還,拖欠的代價是償還更多。根據上海一家權威調查機構對上海市內信用卡使用者展開的調查,結果發現上海青年中近三成承認是每月薪水花到一元不剩的“月光族”,三成以上因為過度使用信用卡,成了“卡奴”。成為月光族與卡奴之類的“負翁”,身陷財務泥潭難以自拔,離財務自由之路自然遙遙無期。
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一份調查稱,當今的美國富人大部分屬於“新生代”,消費習慣多以節儉務實為主。
最近美國資深的市場研究專家吉姆·泰勒對美國500個流動資產不少於500萬美元的家庭進行了一次研究,研究結果稱,目前多數美國富人都來自中產階級,大都經過自身努力奮鬥才躋身富人行列。
調查發現,這些富人對奢侈品的了解有限,在購物的時候,他們注重質量、美觀和品牌,但原則是能省一塊就省一塊。為了找到心儀的東西,他們會上網購買。
這些富人甚至給商家提出建議:“不要告訴我我需要什麼,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別用形容詞,因為這等於暗示我們不會判斷東西的品質”、“也別提‘奢侈品’這個詞,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暴富後的洛克菲勒在外出旅行及洽談生意時,總是會在住宿問題上與服務員討價還價,最終選定最便宜的房間住進去。對此,服務員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便問他:“天啊,洛克菲勒先生,你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房間呢?你的孩子們每次來我們這裏可都是選擇最昂貴、最舒適的房間!”“這一點也不奇怪,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父親是個百萬富翁,而我的父親卻不是。”洛克菲勒平靜地回答。
社會上有些人與其說是在遭受著缺錢的痛苦,不如說是在遭受著大肆揮霍浪費錢的痛苦。賺錢比懂得如何花錢要輕鬆容易得多。並非是一個人所賺的錢構成了他的財富,而是他的花錢和存錢的方式造就了他的財富。當一個人通過勞動獲得了超出他個人和家庭所需開支的收入之後,他就能慢慢地積攢下一小筆錢財了,毫無疑問,他從此就擁有了在社會上健康生活的基礎。這點積攢也許算不了什麼,但是它們足以使他獲得獨立。
節儉是一種美德,許多大富豪都將節儉當成一種習慣。當李嘉誠戴著一隻普通的電子表出現在各種場合時,他得到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實惠,更多的是公眾的尊敬與信任。節儉要求我們克製自己,但也不要放棄正當的享受。它會帶來許多誠實的樂趣,而這些樂趣是奢侈浪費從我們身上奪走的。
節儉並不需要很大的勇氣,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超人的德行才能做到。它隻需要某些常識和抵製自私享樂的力量就行。實際上,節儉隻不過是日常工作行為中的普愛意識而已。它不需要很強的決心,它隻需要一點點有耐心的自我克製,隻要馬上行動就立即能見成效!對節儉的習慣越是持之以恒,那麼節儉就越是容易,這種行為也就會更快地給自我克製帶來巨大的補償和報酬。
對那些收入豐厚的人來說,把所有收入全部花在自己一人身上,這種做法是多麼自私啊!即使他有個家,若他把自己的收入全部花在養家糊口上而不節省一點錢的話,也是十足的不顧未來的行為。當你聽說一個收入頗豐的人死後沒有留下任何財產的時候——他隻留下他的妻子和一個赤貧的家,讓他們聽從命運的擺布,是生是死聽天由命時——你不得不認為這是天底下最自私而毫不節儉的行為。最後,這種不幸的爛攤子家庭會陷入貧窮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