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李世民為何向突厥稱臣十二年(1 / 1)

突厥是中國古代的民族,先世源出於丁零、鐵勒。南北朝時鐵勒原住在葉尼塞河上遊,後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突厥人也在此安家,從此屢屢進犯中原。隋朝未統一中土時,北方多次遭到突厥的進犯。

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後,與突厥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隋利用軍事和政治手段開始全力打擊突厥。而突厥汗國也因為內部不和而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突厥的分裂,使其喪失了攻占中土的良機,而隋帝也利用這層關係而牢牢控製了突厥勢力。

但是,自從隋二世楊廣登基之後,大隋國力漸漸衰微,群雄並起,竟有多數人攀附北方突厥,其中包括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等人,就連在晉陽(太原)起事的李淵、李世民父子也曾臣服突厥。根據《舊唐書》記載,在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突厥軍隊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令李氏父子領教了突厥的實力。為了保證能在太原立足,李氏父子決定忍辱負重,先依仗突厥,年年朝貢割地,與突厥可汗修好。

之後,李氏父子的勢力逐漸壯大,儼然有一統北方的趨勢。此時,突厥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常以各種借口要求李家增加朝貢。李淵天性保守,在軍事上並非激進之人,一直隱忍。但到了大唐統一天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而登基之後,依然對突厥表示臣服,這就叫人難以理解了。憑借李唐的軍事實力,足可與突厥分庭抗禮,為什麼李世民卻要低頭呢?這一切還要從“渭水之盟”說起。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東突厥的頡利、突利二可汗便率兵十餘萬人直逼長安。在此之前,二可汗就率15萬兵馬攻占並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大肆劫掠,而這一次則是出動十餘萬兵馬,在距長安城僅40裏的渭水之北駐紮軍隊,威懾長安城。此事致使長安人心大動,朝野驚慌。太宗李世民與二可汗直接衝突必然要遭受重擊,便采用緩兵之計,以大批金帛財物賄賂二可汗,並與突厥結盟,表示臣服。“渭水之盟”簽訂之後,突厥果然撤兵。其實,若是突厥不依不饒,就此南下,中國的曆史很可能就此改變。但突厥人短淺的目光使他們最後陷於萬劫不複的境地。

自受到“渭水之盟”的屈辱,李世民一直隱忍不發,沒有做任何反抗突厥的事情,而是加緊訓練兵士,增強軍事實力。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分析當時的形勢,作好充分軍事準備後,決定永絕突厥禍患。他派出李靖率領唐軍主動攻打突厥,後來大敗突厥軍,活捉頡利可汗。突厥大勢已去,隻好向唐室臣服。此後,李世民清掃北方諸國,令北方諸國俯首稱臣。

欲取之,先予之。大唐天子李世民將這一兵法之道運用得神乎其神。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李世民憑借其文治武功創造出中土幾十年安穩繁榮的盛世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