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製度是中國曆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製度。它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消泯於清末。而唐朝可以說是科舉製度真正發展起來的時期,它對漢代到魏晉南北朝的選士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汲取,詳明嚴密地開創了考試取士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客觀標準,也就是選賢任能。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就有了打破舊的嚴格的封建等級界線,進入仕途的機會。
然而,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庶族們的平步青雲讓養尊處優的士族們感到強烈的心理失衡。於是,正當文人才子們寒窗苦讀,為擠過這道狹窄的入仕門檻而爭得你死我活、頭破血流的時候,一場政治鬥爭在文人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這就是“牛李黨爭”的時代背景。在當時,有兩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牛僧孺、李宗閔對此毫不知情,一門心思想著如何中舉,卻在不知不覺中踏入黨爭的泥淖。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長安製科考試,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策論中批評時政,得到考官的賞識,但因為二人的考卷中抨擊宰相李吉甫,於是李吉甫從中作梗,對二人久不續用。誰知,此事卻引致朝野嘩然,他們爭相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唐憲宗迫於壓力,隻得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至此,朝臣分成兩派,互相對立。但真正的“牛李黨爭”,是在牛僧孺和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上台之後開始的。
唐穆宗在位期間,牛僧孺曾一度為相,一次科舉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其中牽涉李宗閔等人。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指斥李宗閔等人主持科考舞弊。結果,李宗閔等人被貶官,鬥爭逐漸趨於複雜化。朝廷中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兩黨相互傾軋四十餘年。牛李兩黨的政治主張截然不同,主要表現在:李黨力主摧抑藩鎮割據勢力,恢複中央集權;牛黨反對對藩鎮用兵,主張姑息妥協。
其實,這樣的爭論有一定的曆史意義。可是,自長慶以後,黨爭的內容已經絲毫看不到有意義的內容,而完全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唐代黨爭已經完全演變成一場爭權奪利的政治鬥爭,這正是唐代黨爭的實質所在。官僚之間的鬥爭不斷升級、擴大。
那麼,牛李黨爭之事與晚唐著名才子李商隱又有何幹係呢?為什麼說李商隱是牛李黨爭的犧牲品呢?原來,這一切都與牛黨的令狐楚有關。據《舊唐書·李商隱傳》的記載,李商隱少富文采,儒雅風流,深受當時鎮守河陽的令狐楚的賞識。如能得到令狐楚的引薦,李商隱的仕途必將一片輝煌。可不巧的是,河陽侍禦史王茂元也對李商隱青睞有加,並將女兒嫁給了李商隱。王茂元是李黨領袖李德裕的親信,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無形中就是靠攏了李黨。令狐楚知道此事後,大罵李商隱背信棄義。李商隱多次解釋,仍得不到令狐楚的原諒。
由於處境尷尬,李商隱既沒辦法與牛黨交好,失去了被引薦的機會,又不想借著嶽父的關係走入政壇。再說李黨對於李商隱曾與牛黨親密接觸的事情始終有所忌憚,更不可能舉薦他。結果,滿腹經綸、才情高絕的李商隱一生備受冷落,黯然而終。對於李商隱而言,他的心中並沒有黨派之分。不然,他也不會私下結交文人,從不過問對方黨屬。不過,他心裏坦蕩自然,並不等於別人同樣擁有君子之心。憑君子之心結識小人,又如何能得善終呢?
看曆史上曆朝曆代“朋黨之爭”,漢、明兩朝主要是宦官與外戚或朝臣的權力之爭,宋朝則是朝臣的政見之爭,唯有唐朝的朋黨之爭是公卿顯官集團(李黨)同豪強地主、暴發戶庶族(牛黨)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