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範仲淹的改革為何走向失敗(1 / 1)

當代學者李存山曾如此評價過範仲淹的“慶曆新政”:“如果範仲淹的慶曆新政得以‘盡行’,則不會有‘熙寧之急政’。”有很多曆史學家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論,極大地肯定了範仲淹“慶曆新政”的優秀,認為他的新政如果能夠順利進行,也就不會有王安石變法。可是,時代並沒有給範仲淹盡情發揮的空間,宋王朝就這樣失去了圖強的機遇。

“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與君主昏聵有一部分關係,與時代背景也有關係。當時,宋王朝正麵臨著西夏強兵的威脅。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宋軍麵對西夏軍全麵崩潰,宋王朝隻得以歲貢來換取和平,在外交上采取守勢。此時此刻,國內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財政收入入不敷出,土地兼並嚴重,人民生活困苦,不時爆發的農民起義嚴重威脅著宋朝的統治。內外交困之下,宋仁宗痛下決心進行改革。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宋朝曆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開始了。

範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在朝商量,表示讚同,便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曆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範仲淹的領導下逐步開始。短短幾個月,政治局麵已呈現出嶄新的麵目: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庭關係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製;昔日單憑資曆晉升的官僚,對其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考核內容,某些領域特別優秀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考試中,突出了實用性內容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堂。

新政的措施切中宋朝的時弊,但慶曆新政的內容卻與宋朝立國的方針相衝突,這就注定了慶曆新政必然失敗。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但是,範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

當下的形勢就是,要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可是,犧牲了士大夫就動搖了統治基礎。權衡之下,宋仁宗還是選擇了因循守舊,以穩定為大局。慶曆五年初,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慶曆新政的失敗也與範仲淹的武將出身有關。宋朝對武將的防範必然使宋仁宗對範仲淹心懷忌憚,這不僅是範仲淹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宋朝的悲劇。

宋仁宗的個性也注定新政不會成功,想改革時急不可耐,一遇見困難就撒手不管。後來的宋徽宗更加不堪,金兵入侵時,竟把皇位扔給兒子,自己一走了之。宋朝皇帝中除太祖、太宗算是比較聖明的皇帝外,其他的似乎一開始都想振作朝綱,但都堅持不了多久。

宋仁宗已經是難得的一位肯一改朝政的君王。但他性格本身有著優柔寡斷的一麵,平素也比較膽小,生怕皇權被動搖。有了這種皇帝,慶曆新政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廢除慶曆新政,實際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慶曆新政為以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開創了先例,但也預先宣告了熙寧變法的失敗。這是因為,宋朝一開始就把基礎建立在一個墮落士大夫階層的基礎之上,而正是他們造成了國家的內困,造成了國家軍事上的弱勢,並最終令宋朝走向滅亡。

“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若幹年後,南宋兵敗滅亡,文天祥在大都的牢中痛定思痛,痛心自己的改革主張沒有得到實施。宋朝錯失了最後一次拯救自己的機會,而慶曆新政失敗時,宋朝早已將滅亡的兆頭顯露在世人麵前。

隻可憐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報國情懷,本是當世人心中永遠的痛,卻都付後人的笑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