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導言(1 / 3)

貫穿建設思想強固戰鬥堡壘

是強化還是弱化黨的基層組織?這是擺在我們執政黨麵前的—個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堅固黨的組織根基,把黨的“一線堡壘”搞得很堅強。“堡壘”不強,黨的領導根基就不穩固,甚至有動搖和瓦解的危險。

基層支部的堡壘作用不是自封的,也不可能自然形成,隻有在持續不斷的建設實踐中,才能強化起來。基層黨的建設的穩定性、持續性、漸進性特點,要求我們在強固戰鬥堡壘的實踐中,聚精會神地致力於經常性建設,在“建”中求“強”。全軍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座談會明確指出,麵對戰鬥堡壘,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落實到基層,必須堅持“著眼建設、貫穿教育、注重幫助、普遍提高”的原則。這一指導原則的核心正是一個“建設”思想、。它是在總結我軍“支部建在連上”傳統經驗,深刻分析基層黨支部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把基層黨支部搞堅強,必須牢牢把握和始終貫穿建設思想,著眼於強本固基,明確建設目的,理清建設思路,強化建設意識,探索建設規律,從根本上提高黨支部建設的整體水平。

早在1927年9月毛澤東同誌領導“三灣改編”時起,“支部建在連上”便作為黨領導軍隊的重要原則紮根於我軍基層,成為我們建軍治軍和克敵製勝的重要法寶。“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優良傳統有著豐富的“建設”內涵和鮮明的“建設”特色。它的基本之點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始終把支部作為黨領導軍隊的“基礎”、“堡壘”和“連環”,確保黨在軍隊“生根立足”。毛澤東在“三灣改編”中把“支部建在連上”,並親手在連隊建黨,把黨領導軍隊的組織根基深紮在連隊。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把“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作為“軍中黨的組織的重要原則”確定下來。隨後,其他紅軍部隊也按照這一做法,先後把支部建在連上。1930年冬天,中共中央製定的我軍第一部政治工作基本法規——《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明確規定:連隊黨支部“是黨在紅軍中的基本單位組織。每連有黨員三人以上者,均得成立支部”。連隊黨支部的基本任務是:“切實執行上級黨部的一切訓令和指示”,“建立黨與紅軍戰鬥員群眾的密切關係”,“鞏固黨在紅軍中的領導作用”。此後,紅軍總政治部多次頒發關於支部工作或黨的工作的指示、訓令等,進一步強調:“支部是黨的最下層組織基礎,是黨與群眾的連環”,“是黨在紅軍中的‘堡壘’”,“支部在連隊中起最高的領導作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曾兩次頒布連黨支部工作條例,重申了“支部建在連上”的重要性,並對黨支部的組織原則、工作職能和活動辦法作了明確規定。連隊黨支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鬥爭實踐中不斷強固。即使在我軍曆史上一段時間內各級黨委撤銷的情況下,“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也始終沒有動搖,黨支部在連隊的領導地位始終沒有削弱,從而使黨的絕對領導在我軍基層生根立足,確保了我軍的“黨軍”特性。

始終依靠黨員的作用使黨的領導“達於士兵”,時刻保持黨與廣大官兵的血肉聯係。軍隊的基礎在士兵。連隊黨員處在士兵之中,與廣大士兵群眾息息相通。黨員的作用如何,是關係到黨的領導能否達於士兵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作為“支部建在連”。

這一原則的重要內容,我軍曆來重視黨員隊伍建設,提高黨員作用。首先,注重從士兵中發展黨員。“古田會議決議”中專門規定了“新分子入黨的條件”和介紹、考查要永。紅軍總政治部在有關支部工作的指示和訓令中,多次強調支部要“特別注意黨的發展問題”,“支部必須把發展黨的組織成為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一”。戰鬥中,由於黨員傷亡大,一仗打下來,支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展黨員,健全組織。解放戰爭中,為了適應連續的大規模運動作戰的要求,許多部隊在戰火考驗中吸收新黨員,在基層形成了一支有很.強戰鬥力的黨員隊伍。其次,注重黨員訓練。由於我們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建黨的,是在大量吸收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革命分子的條件下建黨的,因此,著重思想建黨,提高黨員素質,即成為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的緊迫而艱巨的任務。為了提高黨員素質,我軍在鬥爭異常殘酷,環境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始終沒有放鬆對黨員的教育和訓練。“古田會議決議”中專門設有“黨內教育問題”的內容,指出了黨內教育的意義,規定了教育材料和方法。1932年1月,紅軍總政治部發出指示,要求“支部要有計劃地去訓練黨員”,並頒發了《關於紅軍中新黨員訓練大綱》,規定了對新黨員要進行黨的性質、主張、組織、紀律、任務等方麵的教育,統一了黨員教育內容。抗日戰爭中,我軍黨員隊伍有了很大發展,對黨員的教育也有了很大加強。許多部隊分批舉辦黨員訓練班,有的還對新黨員、普通黨員、幹部黨員分層次進行教育和訓練。再就是,注重在鬥爭實踐中鍛煉黨員的作用。在井岡山反“圍剿”的鬥爭中,紅軍在黨員中大力提倡“兩前兩後”,即: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求黨員吃大苦,耐大勞,做模範。在進攻作戰時,要做衝鋒陷陣的模範;在固守陣地時,要做堅決抵抗的模範;在長途行軍時,要做互助友愛的模範。紅軍長征途中,搶占瀘定橋的突擊隊就是由紅四團二連的二十二名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的。

抗日戰爭中,帶領群眾創造狼牙山五壯士奇跡的是共產黨員馬寶玉、葛振林。正是由於高度重視提高黨員的覺悟和素質,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他們積極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密切黨與群眾的血肉聯係,把群眾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並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領群眾完成黨的各項任務,使黨的領導深深紮根於士兵之中,黨的號召在士兵中一呼百應,忠於黨、跟黨走,成為廣大士兵的自覺行動。

“始終以嚴格而健全的民主生活,激發基層黨組織的內在活力。我軍建軍初期就以極大的努力來健全黨支部的民主生活。“古田會議決議”規定,黨支部和各級黨部“應該有計劃地每月規定支部大會及小組會討論的材料,並規定會期,嚴密地督促開會”,提出了“怎樣使黨員到會有興趣”的問題,深刻分析了“黨員到會少興趣的原因”,指出了糾正的方法,強調要廢止“死板無活氣,到會如坐獄”的“封建式會場秩序”。此後,紅軍總政治部在有關指示和訓令中,要求“支部要特別注意小組會的改善,”在討論黨的決議時,要指導小組會研究具體的實現決議的小組工作計劃,“防止空討論決議的危險”。鄧小平同誌負責編輯的《紅星》報,曾刊登紅十三團九連黨支部的工作經驗,這個支部工作的特點之一,就是堅持了支部會議生活與彙報製度,“各組長向支部書記每天或隔天一次彙報,黨團員向小組長每天都有彙報”,“支部決定的工作,在彙報中檢查更嚴格”。即使在紅軍長征途中,對支部組織生活的要求也是極為嚴格的。1935年5月《總政治部關於支部工作的訓令》中規定,“支部要經常利用一切行軍中的一切停止時間,進行一切比較簡單的工作,如小組會,黨員對小組長的彙報,支委對小組長的工作指示檢查等,而不應等待宿營或休息日再來進行”,“支部大會及小組會要根本轉變隻報告而不討論的方式,而須采取各種方法吸收黨員積極發表意見。”在黨內民主生活的實踐中,特別注重建立健全製度。至抗日戰爭時期,基層的黨日製度、會議製度、黨課製度、彙報製度等已在部隊中較普遍地建立起來。同時,注意運用製度,提高組織生活質量,開展積極的思想鬥爭,正確地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增強黨支部的戰鬥力。如,1943年6月,晉察冀軍區召開的分區政治部主任以上政治工作會議,提出從“三個方麵”著手,改善支部生活,即-從黨員幹部著手,解決黨員幹部小組會欠認真健全,解決問題不深刻,不良傾向不能及時克脤的現象;從開展思想鬥爭著手,支委會應有計劃有組織地經常領導小組及支部大會開展自我批評;從發揚黨內民主著手,鼓勵黨員勇敢講話,勇敢提意見,嚴格禁止壓抑黨內民主的壞現象。嚴格而健全的組織生活,使廣大黨員受到黨內民主的教育和訓練,激發了維護黨的利益,關心支部建設的積極性,增進了黨內思想統一和團結,強固了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