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說狄爺已有二女一子,長名金鸞,次名銀鸞,但次女未及三歲已早夭亡。如今大小姐年方九歲,公子狄青初產,方才對月。當日狄爺回至府中,滾鞍下馬,回進後堂,悶悶不樂,不言不語。孟氏夫人見此光景,即呼:“老爺往日回來,愉顏悅色,如今有何不樂?”狄爺見問,便將陳琳催迫之言細細說知。夫人聽了,也覺驚駭。正在對坐愁悶,不料小姐適進中堂,一聞愁歎之聲,也覺驚惶。聽了哥嫂之言,早已明白,便輕移蓮步來到堂中,與哥嫂見禮,隻做不懂,開言道:“哥嫂緣何在此愁歎,有甚因由?”狄爺見問,隻得教聲:“賢妹,愚兄因思你父親棄世太早,說起不禁令人感傷。”小姐道:“哥哥既然思念父親,緣何又有違逆聖旨?隻恐舉家受累,罪過非輕之言,此是何說?”狄爺夫婦聽罷,低頭不語。小姐又道:“哥嫂所言,妹子已經盡悉,今日既然事急,何必隱瞞?”狄爺聽了,即道:“賢妹嗬!不幸父親歸天太早,拋下萱親在堂,隻有你我兄妹二人。如若今日將妹子獻出上冊,一來怕哭壞了老母,二來難以割舍同胞之誼,因此覺得愁悶不堪。明天待愚兄備下一本,請陳琳還朝,奏個明白,正在籌思,不知可否。”小姐聽了,說:“哥哥,此事萬萬不可!哥哥為官日久,豈有不明法律之理?聖上倘準了此本固好,倘或不準,怪責起來,聖上一怒,哥哥便有逆旨之罪,一家性命難保,反累及母親。豈不是隻因妹子一人,使哥哥負了不忠不孝之名,此舉望哥哥再為參詳。”狄爺聽罷,低頭想了一番,便問:“賢妹,依你主意怎樣?”小姐說:“依愚妹之見,還是舍著我一人,既保全了舉家大小,又免了哥哥逆旨之罪,方為上策。但不知哥哥意下如何?”狄爺不覺愁眉倍蹙,長歎一聲。三人談論一番,不覺天色已晚。
忽然過了三天,是日狄爺夫妻正與小姐商量之際,隻見一個老家人慌忙走進內堂,口稱:“老爺,今有陳公公領了軍兵,先往節度使衙門搜尋,少刻定到我們府中來的。”狄爺聽了,悶上添愁,孟夫人嚇得沒了主意。小姐說:“哥嫂不必慌忙,愚妹自有定見。”便吩咐老人家:“且往外堂喚中軍迎接陳公公,請他早回金亭驛,不必到我府中。就說狄總爺有位姑娘報冊。”當下老家人領命出外堂去了。
小姐喚丫鬟進佛堂內,請到嶽氏。老太太坐下,看見孩兒愁容滿麵,又見媳婦女兒各人一汪珠淚。老太太見此,好不驚駭,即問:“你夫妻兄妹為何如此?”狄爺隻是搖首難言,猶恐太太悲痛。太太又問女兒:“你因何也是如此悲傷?其中必有緣故,快些說與為娘得知。”狄小姐未及啟言,淚浮粉麵,說聲:“母親,女兒從小長於宦門,深居閨閣,有誰委曲我?隻因今日聖上有旨,到本省點選秀女,冊上缺少人數,欽差難以複旨,隻要官宦人家閨女補數。如今挨戶搜查,如若再匿名不報,全家就有不測之災。早聞報已挨搜至節度使府中,搜畢,必然來搜查我府了。隻因哥嫂慌亂,又無可再設施的,女兒隻得含著一身去報名,以免滿門之累,但割舍不得母親之恩,哥嫂之情,因此不免悲傷。”言罷,珠淚沾衿。老太太聽了此言,嚇得魂飛魄散,手足如冰,母女抱頭痛哭。狄爺夫婦正勸解間,有老家人跑進內堂,報說:“中軍官方才將陳公公請回金亭驛去了。陳公公說:‘老爺若肯將小姐獻進,至為知機,但切不可延留過久,即日就要回朝複旨。’”狄爺說:“知道了,你去罷。”家人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