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卷(ZC)
編者的話
在新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十分明確地提出語文的基本特點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麵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為此我們在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彙編了《小學生知識背囊》叢書。《小學生知識背囊》是一套為小學生量身打造的科普讀物。全套書共分6冊,涵蓋了動物、植物、天文地理、軍事、科技、生活等多方麵。叢書內容時尚,圖片精彩,語言貼近學生,從學生的角度來講述科普故事,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適合我國各地區的小學生閱讀。
為了編好這套叢書,我們進行了精心的策劃,邀請了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和專家撰稿。他們結合當今時代特征和少年的特點,用準確、嚴謹、生動有趣的文字,向小讀者們介紹了孩子們平時比較感興趣的科學、人文知識。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代表性和普遍性,既是小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對課本內容的補充和深化,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全麵素質。
人生是有限的,求知的路卻是無限的。真心希望小讀者們好好閱讀本套圖書,汲取書中的營養知識,以本套叢書為敲門磚,打開通往科學殿堂的大門,早日成為知識淵博且對國家有用的人。
新玉言
會變性的海葵魚
一條大海葵魚領著一群小海葵魚寶寶遊過,旁邊的一條小海葵魚一頭霧水:怎麼回事呢?以前的大哥現在怎麼變成了大姐,而且還生了小寶寶?
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還是讓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海葵魚由“男”變成“女”的秘密吧。
海葵魚主要生長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熱帶水域裏,它們的生存離不開海葵。因為在茫茫的海洋裏,海葵魚是一類弱小的魚,很容易受到其他魚的威脅,所以隻好在海葵觸手的保護中求得安全。海葵是海葵魚的保護神,在它周圍生有許多圈觸手,這些觸手全部伸展開來,仿佛葵花開放。觸手上密布著刺細胞,含有毒液,如果有外敵入侵就會射出,使入侵者很快癱瘓,然後觸手慢慢地收縮,將入侵者送入口中,成為一頓美餐。
對於海葵來說,保護海葵魚仿佛成了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而海葵魚也是知恩圖報的,它們報答的方式就是常常裝作可憐巴巴的弱小者,引來一批妄圖把它們當做美餐的動物,一旦這些動物踏入海葵觸手所及的範圍內,它們的末日就要來臨了。
由於海葵魚對海葵過於依賴,以致它們幾乎不能離開海葵超過1米的距離。一條海葵魚如果稍微遠離海葵,它們的遊泳姿勢好像迷失了方向,缺乏正常魚兒所具有的遊速和防衛能力,很快地成為捕食者的美餐。所以對於大多數海葵魚來說,總是年年棲息在同一海葵上,一般不考慮“搬家”。
海葵魚有一種神奇的改變自己性別的本領。如果一條雌海葵魚不幸成為捕食者的美餐,那麼就會有一條最大的幼雄魚變為雌魚。這一性別角色的轉變隻要幾天工夫就可以完成,然後隻需要再花幾個月的時間,新變性者就可以充當母親的角色——產卵育子。但雌魚不能變成雄魚。
性別轉變,對海葵魚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的生活僅僅限於在海葵周圍的小範圍領地內,一旦一對配偶中的一方成為敵害的口中之物,活著的一方不可能為了尋找新的配偶而遊離家園,所以性別的變換,對海葵魚種族的繁衍是十分有利的。
目前泰國約有60家銷售觀賞海魚和海生動物的商店,年均銷售額約5000萬泰銖。其中海葵魚類每年約需24萬尾,銷售額約占四分之一。有關專家說,泰國每年的觀賞海魚和海生動物的進口額約達2500萬泰銖,其中每年進口300萬泰銖的海葵魚。由此可見,小小海葵魚深受泰國人的喜愛。
海馬爸爸“分娩”記
我國沿海生活著一種非常有趣的魚:叫馬而不是馬,是魚而沒魚形。因其頭彎曲,看來有點像馬,所以人們就給它取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名字:海馬。
海馬一般體長10厘米左右,身體側扁,軀幹呈七棱形,尾部呈四棱形,腹部突出,全身沒有鱗片,猛地一看,有點像傳說中的龍,因此又名龍落子。
海馬不僅外貌特殊,而且它還具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本領呢。例如當它發現敵害時,可以把自己身體的顏色改變成與周圍環境相一致的顏色,從而可以使自己逃脫敵害的“魔爪”。
另外,它的兩隻眼睛也十分特殊,可以“兩眼二用”,一隻眼睛觀察水麵動靜,而另一隻眼睛卻能觀察水底情況,從而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發現敵害或獵物。
還有就是海馬十分地耐饑餓,據說它能連續三四個月不吃東西而照樣活得很好,這也就大大增強了它的生存能力。
當然,海馬最讓人大開眼界的是它們繁殖海馬寶寶的方式。每年春夏相交的時候,雌雄海馬在水中相互追逐,表演一段演技高超的求婚舞,當舞到高潮時,雌雄海馬的尾部相纏一起,腹部相對。接著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雌海馬把卵子排到了雄海馬的“育兒袋”裏,這樣雄海馬就擔當起了“媽媽”的角色。大約在兩至三個星期後,雄海馬就可以產出小海馬。新出生的小海馬渾身透明,它們立即浮上水麵呼吸空氣,並很快地學會了照顧自己。
海馬爸爸的繁殖能力很強,一年可以孵育10~20次小海馬,每次能孵出30~500尾小海馬。由此可見,海馬爸爸多辛苦啊,但它卻任勞任怨,盡職盡責,真是個模範父親。
海馬是名貴藥材,有“南方人參”的美譽。海馬體內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等對人類有益的成分,有健身補腎、消炎止痛止血等多種奇特的功效。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幹海馬市場,每年都有大批海馬交易。1975年我國開始了人工養殖海馬的嚐試,並最終成功地建成了規模龐大的人工海馬養殖基地。
鬥魚好鬥
明明家裏養了一條非常好看的鬥魚,可明明覺得這條魚有些孤獨,就給它找了一個夥伴。誰知道,等明明放學回家一看,啊,魚缸裏漂著亂鱗,水裏有一縷縷血絲,而兩條鬥魚都已經傷痕累累,可仍然互相咬住對方廝打著……
小小的鬥魚是打架大王,它們不但凶狠好鬥,而且一旦動武,絕不輕易言敗。尤其是對兩條雄性鬥魚來說,放在一隻魚缸裏,雙方根本無法和睦相處,立刻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
鬥魚相鬥時,很是壯觀:隻見雙方各自拚命地鼓起了鰓,瞪起了眼,而一張嘴巴也大張著,仿佛大聲咒罵對方。全身的鰭都豎了起來,好象鋒利的大刀片一樣,讓人一看就覺得殺氣騰騰。而這時最讓人驚奇的是它們身體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由淺變深,從原先的淺綠色變成紅色,又從紅色變成紫紅色直到青黑色。等到鬥魚們“臉”都氣黑了的時候,兩條鬥魚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向對方衝殺過去,連咬帶撞,拚命廝殺。經過一番惡戰,哪一方的身體顏色越深,就說明哪一方形勢不妙,將要敗亡。
有人曾經在魚缸裏放了一麵鏡子,結果,鬥魚發瘋一般拚命向鏡子裏的影像發起攻擊,雖頭破血流,鱗散鰭傷仍然攻擊不止。由此可見鬥魚好鬥的本性。
到了繁殖季節,雄鬥魚之間的戰鬥更為激烈。為了在異性麵前展示自己的勇敢,為了博得異性的好感,為了爭取到和異性交朋友的機會,每條雄性鬥魚都滿懷敵意地向同類中的所有雄性鬥魚不宣而戰。當然,一旦遇見一條雌性鬥魚,凶神惡煞般好鬥的雄鬥魚會立刻收斂起自己的粗暴,開始變得彬彬有禮甚至柔情若水。它會不斷地圍著雌鬥魚轉來轉去,大獻殷勤,直到打動對方的芳心,成為自己的新娘。
婚後的雄鬥魚雖然還是那麼愛打架,一見到別的雄鬥魚就禁不住怒火上升,衝上去廝打一番,可對自己的小寶寶卻十分慈愛。在雌鬥魚孵化小寶寶時,雄鬥魚會日夜守護在旁邊,擔任起保護家園的職責。如果有孵出的小寶寶不慎出了巢,它就會十分溫柔地用口銜起,輕輕送回巢內,免得它們遭受到傷害。
這樣,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明明好心地為一條鬥魚找個夥伴,結果卻讓它們兩敗俱傷的原因了。把如此好鬥的兩條鬥魚放在一起,它們不鬥個你死我活才怪呢。
2005年,在十一期間,為了慶祝國慶,南京海底世界從泰國運來30多條鬥魚。這些鬥魚國慶期間在海洋科普館亮相“表演”,每天兩場。鬥魚們張開鰓蓋、抖動魚鰭,糾纏著互相撕咬。海底世界工作人員稱,由於他們控製鬥魚相鬥的節奏,適時分開相鬥的雙方,結果沒有出“魚命”。
世界上最大的魚——鯨鯊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魚是什麼魚嗎?可不是鯨魚,鯨魚雖然名字裏有一個魚字,但它卻是哺乳動物。那麼,到底誰是世界上最大的魚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世界上最大的魚的真麵目吧。
鯨鯊是世界上最大的魚,它們一般體長約十幾米,最長的甚至能達到25米,體重相當於好幾頭大象的重量。無論是從體長還是從體重上來看,鯨鯊都算得上海洋魚類中的巨無霸。
鯨鯊龐大無比,行走在海洋裏,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氣勢,可是它性情卻很溫和,雖然名字裏有一個鯊字,可從來不吃大動物,有時連普通小魚也會“放生”不吃。
正是因為鯨鯊的“善良”,很多時候,別的鯊魚就認為它“可欺”。當鯨鯊遇上鯊魚中較為凶殘的種類,常常小命難保。
鯨鯊既然不吃大魚,連小魚也很少吃,那麼它靠什麼生活呢?原來鯨鯊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浮遊在大海表層的小生物和小磷蝦。這些小生物中的許多種類小得可憐,需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當然,靠吃這些東西,對於身體龐大能量消耗也巨大的鯨鯊來說是不足以維持生命的,它主要還是靠吞食小的磷蝦為生。
鯨鯊的“善良”溫順也許不是出於自願。它的嘴雖然很大,但卻沒有尖牙利齒。隻長著一排排堅硬的骨質乳突,所有的食物都得經過這些乳突過濾才能進入口腔,就像是誰在它的口腔裏栽上了一道籬笆一樣。這樣,有了這道要命的“籬笆”,鯨鯊隻能對著擦身而過的大魚無可奈何了。
鯨鯊主要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洋中,也洄遊到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是中國沿海的經濟魚類。
由於鯨鯊性情溫和,加上用途多樣,因此遭到大批捕殺,數量日漸稀少,我們應該保護這一物種,以求得大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浙江自然博物館的“海洋動物”展區陳列著一件巨大的鯨鯊標本,這條鯨鯊長12米多,重達10噸以上,為現在國內最大的鯨鯊標本,是1983年浙江舟山第二漁業公司在東海捕獲的。在製作這件鯨鯊標本時,光是經過初步處理的皮張就達2噸多,當時動用了起重吊機進行搬運,而總共參與製作鯨鯊標本的人員有20人之多,曆時兩個多月才告完成。
水陸為家的青蛙
青蛙是一種水陸兩棲動物,它是人類的朋友。你知道一隻青蛙每年大約能吃掉多少隻害蟲嗎?讓我們一起從下文來尋找答案吧!
青蛙的身體特征極為適應水陸兩地生活。它的皮膚光滑,用手觸摸還能感到有些濕潤,它的眼睛非常大,據說有300度視野呢,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它覓食、躲避敵害的敏銳力。青蛙的後腿長而健壯有力,後肢一用力,就能迅速彈跳起來,使它能捕捉到高度在10~20厘米,距離40~50厘米以內的害蟲。大多數青蛙腳上還生有蹼,大大提高了它在水中的活動能力,是當之無愧的水中健將。青蛙的舌頭是它在陸地捕食的秘密武器。你看,它的舌頭長在口腔前部,而不是長在口腔後半部,舌頭上不但可以分泌出一些粘液,而且在捕食的時候,舌頭前端固定不動,後端能自由翻轉。當獵物在青蛙頭部前方的時候,它就會迅速把舌頭翻出,利用舌頭上的粘液,將獵物粘住,然後將舌頭縮回口腔,品嚐美味。
青蛙的幼蟲叫蝌蚪,在水中用腮呼吸,長大後在陸地上用肺呼吸。當青蛙入水時它就通過濕潤的皮膚來呼吸。靠著一雙敏銳的大眼睛,強健有力的四肢,伸縮靈活的舌頭,會呼吸的皮膚,青蛙的水陸兩處生活有滋有味。
青蛙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蜘蛛、蜈蚣等。在陸地生活的青蛙常出沒於農田裏,每天捕食大量的金花蟲、螟蟲、螻蛄等害蟲,在水裏生活的青蛙有時也會同類相殘,捕食其他青蛙、蝌蚪。
在我國南方的1~10月,北方的4~8月,是蛙類繁殖的季節。當雄蛙找到適宜雌蛙產卵的地方後,就會高歌自己譜寫的“情歌”,歌聲響亮、不分晝夜。雌蛙產卵時必須尋覓水源,將卵排在水中,但也有一些將卵排在水麵和潮濕的地麵植被上。
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農田的衛士,它對人類的益處是多方麵的。它通過自己的辛勤捕食,可以有效地抑製農田、園林裏的害蟲數量。據估計,一隻青蛙每年大約能吃一萬多隻害蟲呢!如果人類能自覺地保護青蛙,積極引進青蛙,讓它們來充當消滅害蟲的衛士,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
1995年,美國明尼蘇達的一些中學生在靠近湖和河流的濕地中發現了一些嚴重畸形的青蛙,有的隻有三條腿,有的前兩條腿缺失,有的後腿長了三條或四條。
經過美國和明尼蘇達州研究人員的研究調查,結果表明,青蛙的畸變是水源汙染造成的。
現實再次警告人類,保護環境已經刻不容緩。
娃娃魚傳奇
娃娃魚,學名大鯢。生活在偏僻、幽靜而清澈的山間溪流、深潭中。人們常能在夜晚聽到溪流中傳來的像嬰兒啼哭一樣的聲音,那就是娃娃魚的叫聲,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娃娃魚雖然名字聽起來給人一種可愛的感覺,但事實上娃娃魚長相並不漂亮。它的頭部鈍圓,顯得又寬又大。頭上嵌著兩顆綠豆似的小眼睛,無眼瞼,一對小鼻孔也長在了頭頂上。嘴巴寬大,裏麵長滿利齒。四肢短小,全身黑褐色或棕褐色,無鱗,皮膚腺能分泌出粘性很強的白汁,具有特殊的刺激氣味,是它逃避敵害的“法寶”之一。
娃娃魚生活在山區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白天潛伏在洞穴內,到了夜間出洞覓食。娃娃魚可不算是性情善良之輩。它那滿嘴的利牙常讓比它小的各種動物望而生畏。而它也仗著滿嘴的利牙,把魚類、蚯蚓、青蛙、蝦及各種水生昆蟲都列為自己菜譜上的佳肴。它偶爾也會換換口味,由水中爬出,上岸捕食田鼠等其他陸地上的小動物,甚至連空中的飛鳥也被它當作獵食的美味。
一旦遇到比它更為凶猛的敵害時,娃娃魚能逃就逃,利用自己滑溜的皮膚溜之大吉。但如果難以逃脫的話,它就會張開血盆大口,擺出一種拚命的架勢,再加上它那如嬰兒啼哭的聲音,的確給敵人一種不可輕辱的感覺,經驗較淺的敵人多半會悻悻地放棄。但有些狡猾的敵人不怕娃娃魚的這種架勢,並采取進一步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娃娃魚一邊繼續擺出凶惡模樣,一邊把胃裏的所有食物吐出來,請敵人吃“大餐”,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賄賂”敵人,而敵人一看有吃的東西,也就放過娃娃魚了。由此可見,娃娃魚不但性情凶猛,而且還善於通過偽裝逃避敵害呢。
每年6至8月,雌娃娃魚開始產卵,每次產卵量在300~1500粒,雌娃娃魚還會分泌一種膠狀物質,把卵保護起來,形成念珠鏈狀。雄娃娃魚則負擔起警衛任務,把身體彎成半圓護著卵,遇到敵害時,雄娃娃魚就會張開大嘴,威脅對方離開。如果水溫適宜的話,2~3周後,小娃娃魚就會孵出。小娃娃魚的獨立性比較強,它們一出生就能夠獨立生活。雄娃娃魚等小娃娃魚孵出後,方才算完成“妻子”交給的任務,放心地離去。
由於娃娃魚肉味鮮美,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對貧血、神經衰弱、關節炎等症都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被視為珍品,遭到大量捕殺。野生娃娃魚日益減少,國家把其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娃娃魚不僅有奇怪的長相,而且還有許多讓人感到驚訝的功能。它們有駱駝般的耐饑餓能力,有蛇的冬眠本領,有牛一般的倒胃功能等。據說:用清水蓄養百日,它的體重、身長並無明顯變化,如果在群居中,它就會在饑餓時吞噬自己的同伴。
世界上最毒的蛙——箭毒蛙
世界上最大的蛙是非洲的一種巨蛙,體長可達30多厘米。最小的蛙是古巴的一種名叫倭蛙的蛙,體長還不到1厘米。但是最毒的蛙,要數箭毒蛙了。
箭毒蛙身長一般不超過7厘米,全身有一種絢麗色彩,猛地一看,還給人一種小巧機靈可愛的感覺。可你別真的這樣認為,它那迷人的皮膚分泌出的毒液,是世界上最毒的物質之一。任何動物去咬它一口,都難免一死。
據動物學家分析,箭毒蛙的毒性非常強,冠於一切蛙毒之上。取其毒液一克的十萬分之一,就可以毒死一個人;取其毒液一克的五百萬之一,就可以要了一隻老鼠的命。一些印第安人利用箭毒蛙的毒液,製作成各種各樣的毒鏢毒箭,用來做打獵的工具。
正是由於箭毒蛙具有如此強烈的毒性,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裏,人們都對它望而生畏,不敢接觸。因此,箭毒蛙的蛙毒為什麼能使動物見血封喉這一原因一直是個謎。隨著科學的進步,生物學家和醫學家通過對箭毒蛙的長期研究才發現,原來箭毒蛙分泌出的劇毒能破壞人或動物的正常神經係統活動,使由神經中樞發出的指令,不能正常達到器官組織,最終導致死亡。
雖然箭毒蛙的毒性超強,但隻能通過人的血液起作用。隻要不把皮膚弄破,不讓毒液染到傷口上,毒蛙的毒液最多隻能引起皮疹而不會致人於死地。
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了,一些印第安人為何能赤手捕捉箭毒蛙而安然無恙了。在捕捉箭毒蛙的過程中,印第安人總是用樹葉或者其他東西將手包卷起來,以避免皮膚和箭毒蛙直接接觸,這樣,即使箭毒蛙毒性再厲害,也對他們無可奈何了。
箭毒蛙從來不會躲躲藏藏地過日子,它們總是穿著顏色豔麗的花衣服,有醒目的黃色、晚禮服般的藍色、寶石般的紅色,好像在向其他動物炫耀自己的美麗,惟恐別人看不見它們似的。原來這身漂亮的“外衣”,是箭毒蛙保護自己的“秘密武器”。這在自然界中叫做——警戒色,也是動物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它們仿佛在用豔麗的顏色警告敵人:“你不要靠近我呦,否則你會後悔的!”
在大森林裏,毒蜘蛛也不是好惹的角色。那麼,箭毒蛙和毒蜘蛛哪一個更厲害呢?
當一隻毒蜘蛛和箭毒蛙見麵時,通常情況下,毒蜘蛛會很識時務地做出讓步,躲著箭毒蛙走。但是,有的時候它也會犯錯誤,妄圖把箭毒蛙當作一頓美餐。當然毒蜘蛛的代價是慘重的,隻有口吐白沫等死。
由於近來環境受到破壞,有些品種的箭毒蛙日漸稀少,所以有人嚐試用人工的方法加以養殖。但是,人們發現人工養的毒蛙無毒!原因是野生狀況下的毒蛙以熱帶的螞蟻和昆蟲為食,正是這些食物使毒蛙能夠產生毒素。
神奇的蟾蜍
蟾蜍,別名癩蛤蟆、癩疙皰、癩肚子,是一種藥用價值較高的兩棲動物。別看它長相醜陋,可它不僅是農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蟲的天敵,而且全身都是寶,不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蟾蜍分布廣泛,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等省區。它們體長一般在8~12厘米左右。蟾蜍長相極為醜陋,頭寬大於頭長,頭頂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膜。皮膚極為粗糙,大多數蟾蜍全身帶有極為顯著的黑斑,體背密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疙瘩,弄破後常分泌出白色的有毒分泌物。
蟾蜍主要是在夜間活動。它們常常在白天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時爬出捕食,常在路旁、草叢裏出現,捕食一切能夠捉到的昆蟲和小動物。冬天它們多數呆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蟾蜍在水中繁殖,有時為了尋找合適的繁殖地,會遷徙很遠。生殖季節時,雄體背麵黑綠色,體側有淺色斑紋;雌性背色較淺,背部疙瘩呈乳黃色;腹麵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花紋。不同種類的蟾蜍,產卵量也不一樣。一般來說,雌蟾蜍一次可產卵1000~6000粒。卵在幾天之後就能孵出蝌蚪,小蝌蚪喜歡成群成群地朝同一方向遊動。
蟾蜍一身都是寶,蟾酥、蟾衣、蟾油、蟾皮都可入藥。蟾蜍的耳後腺與皮膚腺能分泌出白色漿液,經收集加工而製成“蟾酥”。馳名中外的“六神丸”,消瘡拔毒的“蟾酥丸”,活血消腫的“梅花點舌丹”等中藥,都是以蟾酥為主而組成的常用中藥;蟾蜍的皮可製成“幹蟾皮”,是用來治療慢性氣管炎及惡性腫瘤等病症的良藥。就是連將蟾蜍整體曬幹的“幹蟾體”,也能用於治療水腫惡瘡等病症。因此,人們常常在春、秋季捕捉蟾蜍,將體表洗淨,晾幹,製成藥材。現在國內生產的中藥中含有蟾蜍產品的超過100多種。
蟾蜍不僅是醫藥之寶,而且還是農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蟲的天敵,可真是神奇。因此我們一定要合理開發利用,不能亂捕濫捉。
由於蟾蜍本身有毒,所以它們的天敵很少。加上它們病害少,飼料來源廣,所以很容易飼養,因此近年來一些地方開始人工養殖蟾蜍,並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樹蛙小檔案
在陸地上生活的蛙很普通,幾乎人人都見過。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偶然抬頭,看到樹枝上伏著一隻綠色的蛙,你會有什麼感覺呢?其實,還真有生活在樹上的青蛙,人們給它們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樹蛙。
在我國,樹蛙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浙江、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雖然分布較廣,但數量稀少。樹蛙家族種類很多,其中許多種類都是國家保護動物。
樹蛙和普通青蛙相比較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從產卵受精上看,一般青蛙都是在水中產卵受精,而樹蛙則在樹上完成這一過程。母樹蛙一般會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在樹上排卵,受精後一個星期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就會從樹上掉到樹下的池塘中,一個月後蝌蚪變成樹蛙,便上樹生活,捕食森林害蟲。樹蛙一般會選擇水邊的樹木生活,因此有些地方把它稱為“會照鏡子的青蛙”。
其次,從外形上看,樹蛙有自己獨特的特征,它們每個腳趾的末端有一個圓圓的小肉墊,那就是吸盤,吸盤的存在,便於樹蛙在樹枝上活動;另外,樹蛙的腳趾很長,彎起來也特別容易,抓著樹枝走動十分方便,所以,它就可以緊緊抓住樹幹和草葉,即使倒掛在空中也不會掉下來。
第三是樹蛙能迅速變色,當它們在樹枝上皮膚是青綠色,但放到水泥地上就會變成淡綠色,放在黃土上又變成了黃色,若是有陽光,它們又能隨著藏身的樹葉變成明亮的綠色。這樣有利於保護自己。樹蛙之所以會變色,是因為樹蛙皮膚內有藍、綠、黑等幾種色素細胞,當樹蛙看到外界的色彩後,眼睛產生的視覺信號會傳遞給大腦,大腦發出指令,調節內分泌及黑色素細胞活動,細胞變大,則皮膚顏色加深,反之變淺,變色因此產生,這是它保護自己的一項重要功能。
樹蛙是天生的歌唱家,在某些地方,有時候它們隻顧自娛自樂,從來不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感受。每天清晨5點半,它們就開始了一天的演出,直到午夜,從不知疲倦。科學家們做過測試,一隻母樹蛙高歌時的聲音能達到90—100分貝,相當於剪草機、木鋸或直升機發出的噪聲。當地居民對於這些孤芳自賞的歌唱家們怨聲載道,抱怨晚上根本沒法睡覺,有的人甚至選擇了搬家。
樹蛙家族種類繁多,不同的種類之間有著不同的特點。
我國浙江的山區和丘陵地帶有一種斑腿樹蛙,這種樹蛙隻有指甲蓋大小,叫聲是“哇哇哇”,和青蛙“呱呱呱”完全不同。
斯文豪氏赤蛙經常棲息在溪水流域旁的石頭細縫或洞穴中,背部成綠色或有斑塊,個體顏色差異很大,靠近咽喉的位置有雙鳴囊,前後肢趾尖,均有膨圓的大吸盤,後肢趾間有蹼麵,善於攀附、跳躍、遊泳,是赤蛙科中唯一的樹蛙,擁有大號吸盤善於攀附。鳴叫聲為“啾、啾、啾、啾”,和鳥類鳴叫聲非常類似。
澤蛙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隻要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可能見到其蹤影。它們的叫聲響亮,時高時低。雄蛙喉部黑色,雌蛙喉部白色。澤蛙繁殖力強,食量大,數據顯示,平均每隻澤蛙一天當中,要吃掉250隻昆蟲。
日本樹蛙:活動於中低海拔山區,常成群出現在水溝底部、溝壁及石頭上,非常活潑,善於跳躍。叫聲高而響亮,如同蟲鳴,嘈雜而刺耳。
白頷樹蛙:平常棲息於樹上,繁殖期時,常聚集在水邊的植物上,或地麵遮蔽物下鳴叫,形成百隻樹蛙大合唱,它們的叫聲有如連珠炮般的“答、答、答”聲,聽起來常有置身靶場的錯覺。
長壽的龜
在民間故事中,龜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老壽星”,它們雖然行動遲緩但意誌堅定。那麼,也許有的小朋友就會問了:龜的壽命到底有多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龜是爬行動物,最為顯著的特點是背上有堅硬而隆起的厚厚背殼,背殼上有一些仿佛裂片似的圖案。龜四肢比較短,當遇到敵害時,會連同頭頸一起縮進龜殼裏,甘心做“縮頭烏龜”。敵害麵對它那堅硬如石的背殼,多半也會無可奈何,隻得悻悻離去。
龜在世界分布很廣泛。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的龜,其特點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歐洲龜的龜殼長度在18~25厘米之間,龜殼顏色為褐色居多,上麵有分布不均勻的斑點。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生態環境不斷被破壞,現在許多種大型巨龜數量正急劇減少,甚至絕種。
龜雖然是動物界中的“長壽星”,但在龜的大家族中,不同種類的龜,它們的壽命也是有長有短的。有的龜能活200歲以上,有的龜隻能活10多年。即使是一些長壽的龜種,事實上,也不能個個都“長命百歲”。因為從它們誕生的那天起,生態環境破壞和人類過渡捕殺就一直危及著它們的生命安全。
很久以來,人們雖然知道龜是長壽動物,但是龜的長壽原因卻一直沒有一個科學的說法。有些科學家認為,龜的壽命與龜的個子大小有關。個頭兒大的龜壽命就長,個頭兒小的龜壽命就短;還有科學家認為,吃素的龜要比吃肉或雜食的壽命長;另外一些科學家從細胞學、生物學等方麵入手,研究結果表明,壽命較長的龜細胞繁殖數普遍較多。這說明,龜的細胞繁殖代數的多少,跟龜的壽命長短有密切關係;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龜的長壽,跟它的行動遲緩、新陳代謝較低和具有耐旱耐饑的生理機能有密切關係。
大象是最長壽的哺乳動物,它一般能活60~70年,甚至有些能活上180~200年。但即使是有如此長壽的大象,仍無法和龜的壽命相比。有一隻龜,據說經過7代人的飼養,足足有300多歲。1737年,有人在印度的查戈斯群島捕到一隻龜,當時科學家們鑒定它的年齡是100歲左右。後來,幾經周折,它被送到倫敦動物園,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就活了將近300年了,由此可見,龜是無可爭議的“長壽冠軍”。
經用顯微鏡觀察發現,長在綠毛龜身上的綠毛,其實是一些水生低等綠色植物——絲狀的綠藻,包括剛毛藻和基枝藻等,長約3~4厘米,附著生在金龜和水龜的背甲上,看上去很像綠色的毛。
綠藻體內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綠毛龜應該養在有土壤的水缸裏,經常放在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以利於綠毛的生長,保持綠毛的豐滿和色澤。
流眼淚的鱷魚
人們常用“鱷魚的眼淚”這個諺語來諷刺假裝慈悲的偽君子。的確,當鱷魚張開血盆大嘴吞食那些獵物的時候,眼角附近就會流下如同眼淚一般的液滴。那麼,難道鱷魚真的有一副好心腸,為自己吃的獵物而悲傷?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偽君子”的真麵目吧。
鱷魚屬於恐龍家族,大約在1.4億年以前就在地球上生存,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恐龍家族中的其他成員逐漸滅絕,隻有鱷魚頑強地繁衍至今。所以,科學家也稱它為活化石。
淡水鱷生活在江河湖沼之中,鹹水鱷主要集中在溫濕的海濱,它一般身長4~5米,頭部扁平,有個很長的尖嘴,全身長滿角質鱗片,長長的尾巴呈側扁形,四肢短,乍看上去,還真和恐龍相差不多。
鱷魚形象猙獰醜陋,生性凶惡暴戾,行動十分靈活。鱷魚的眼睛突生在頭部上方,這方便了它采取一種偷襲的方式來獵食。鱷魚常常潛伏在水底探視水麵的獵物,一旦發現目標,它便在水底潛行,對水麵獵物毫無驚動,隻是在接近獵物的一瞬間,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上猛衝,將獵物捕獲,然後大飽口福。
研究發現,所有鱷魚都是不折不扣的重度遠視眼患者,近距離看東西視力不清,隻有在遠距離時方能看清物體。鱷魚之所以經常潛伏在遠處的水底獵食就是這個道理。
鱷魚白天顯出懶洋洋的模樣,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曬太陽。享受陽光浴的鱷魚一般對獵食不感興趣,如果這時它脾氣比較好而又吃得比較飽的話,還可以允許鳥兒停在它的頭上,並在它的牙齒縫裏取食一些食物碎屑。鱷魚是“夜遊神”,白天養好精神後,夜幕降臨,它們就開始了外出覓食的“工作”。當鱷魚捕到較大的陸生動物時,如果不能把它們咬死,那就把它們拖入水中淹死;相反,當鱷魚捕到較大水生動物時,又把它們拋上陸地,使獵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塊食物不能吞咽的時候,鱷魚往往用大嘴“夾”著食物在石頭或樹幹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軟或摔碎後再張口吞下,若還不行,它幹脆把獵物丟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爛,等爛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
鱷魚是肉食類動物,它們之間常常發生大吞小的現象。所以,小鱷魚群會避開大鱷魚,以免被它們吞食。
既然鱷魚是連同類也可以吞吃的凶殘之輩,那麼它們在吞食中流眼淚的道理何在?研究發現,這種“眼淚”就是鱷魚眼睛附近生著的一種腺體製造的,隻要鱷魚吃食,這種附生腺體就會自然地排泄出一種鹽溶液,就像眼淚一般。
鱷魚壽命一般可長達70~80年,甚至可達100多年。它們在陸地上的坑裏或是樹葉堆上產蛋,鱷魚每次產蛋20~40枚,小的如鴨蛋,大的如鵝蛋。雌鱷在孵卵期間凶惡無比,不準任何動物接近,否則必遭猛烈襲擊。當幼鱷快要孵化出來時,它們會發出“咕嚕”聲,這是給母親的一個信號,提醒自己的母親應該去為自己破殼了。幼鱷出殼以後,先是一起依附在母親背上外出覓食,半年後可獨立生活。
蜥蜴——聰明的偽裝者
蜥蜴雖然外表醜陋,可它卻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們不但能通過忍痛斷尾來逃避敵害,而且還能通過陽光調節自己後代的性別呢。不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蜥蜴是爬行類動物中最大的家族,也是現存動物中最似恐龍的動物。早在一億八千萬年前,蜥蜴與恐龍同時生存於世上。現存有記錄的蜥蜴種數超過3700多種,絕大多數是蟲食性或肉食性動物,少數是草食性動物。
由於蜥蜴家族種類繁多,所以它們各自特征也各有不同,體型大小差異較大,從幾厘米到幾米都有,大多數在30厘米左右。有些身體線條修長,行動速度驚人;有些卻肥大肉厚,行動緩慢;有些小巧玲瓏,惹人憐愛;有些粗壯醜陋,讓人心驚。但一般的蜥蜴都是皮膚粗糙能防水,有4隻腳,身體後麵拖著一條長尾巴。
蜥蜴的菜譜上佳肴繁多,蟋蟀、昆蟲、蚯蚓、蜘蛛、老鼠等都是它的美味。當然,它們偶爾也會換換口味,食一些菜葉、南瓜、水果等。
蜥蜴是聰明的偽裝者,當遇到敵害,無路可逃的時候,蜥蜴就會果斷而機智地采取“丟卒保車”的戰術,自行脫落尾巴。脫落的尾巴能在地上擺動不止,這樣就吸引了敵害的注意力,而它便逃之夭夭。
當然,蜥蜴也要為這種逃脫方式而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是因為蜥蜴的尾巴上儲存著豐富的脂肪,一旦失去了尾巴,它就不得不在體內搜尋必要的物質,以便修複其受傷的身體和重新長出尾巴。
因此,蜥蜴這種自斷其尾的做法是在受到攻擊時,不得已采取的最後一著,但是犧牲一條尾巴挽救了自己的生命,還是比較聰明的選擇。
蜥蜴的聰明還表現在它們對後代性別的控製上。研究表明,待產卵的雌蜥蜴通過曬太陽時間的多少來調節自己的體溫,並用此辦法來控製後代的性別。待產卵的蜥蜴會選擇較溫暖的地方,這樣可以加速懷孕的過程,產出雄性後代。有時,雌蜥蜴則會主動選擇溫度較低的地方,減慢懷孕的過程,產出雌性後代,從而使後代性別數量保持平衡。
眼鏡蛇
一提到蛇,大家都會有一種害怕的心理。我國有句諺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被蛇咬後,十年過去了,見了如同蛇一樣的井繩還害怕呢。那麼,蛇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蛇中最具凶名的眼鏡蛇吧。
眼鏡蛇又名膨頸蛇,分布於我國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國外見於東南亞及南亞地區。
眼鏡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種環境中,喜歡單獨活動,無論白天黑夜,都能活動自如。它們性情比較凶猛,一旦遇到異常情況,被激怒的時候,就會高昂起身體的前部,同時膨大頸部,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口中發出“嘶嘶”聲,借以恐嚇敵人。雖然眼鏡蛇有好幾種,但是它們都有頸部皮褶,在受驚或興奮時會膨脹開來,使它看上去更大、更可怕。
平時眼鏡蛇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冬天到了,它們就會找一處地方冬眠。大部分眼鏡蛇的繁殖期是6~8月,每次產10~18個卵,自然孵化,在孵化期間,雙親在附近守護著,一旦有外敵入侵,就會昂首吐信,以示威脅。大約經過50天的時間,幼蛇就會孵化出來。
眼鏡蛇捕食時,一般用毒液殺死獵物。這些毒液由位於上顎的毒腺分泌出來,順著導管流到毒牙。當眼鏡蛇遇到一隻老鼠並發動攻擊的時候,它的毒牙就會刺破老鼠的皮,將毒液注射進去。然後,它會一邊緊纏著老鼠,一邊“咀嚼”,並注入更多毒液。但它們不把人類作為獵食的對象,因為對於它們來說,人太大了。但當人類踩到或是侵擾了它們時,也會被它們咬傷。
眼鏡蛇是一種毒蛇。它將毒液作用於獵物的神經係統,使之不能動彈,呼吸困難,直到心髒停止跳動。被眼鏡蛇咬傷後15分鍾之內,獵物就會死亡。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能夠長到5.5米長。用毒液中很少的一部分就能毒死約30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