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拒絕我嗎?(2 / 3)

宋豐說:“我讓團隊和各個媒體平台的代理同學們溝通一下,需要一些時間。線上的撤起來相對容易,線下的你什麼想法?”

薑闌說:“也撤。你有什麼辦法?”

宋豐說:“電子大屏可以快速操作,廣告牌難。這樣,我們先把線上的處理掉。你等我回複。”

薑闌說:“謝謝你。”

宋豐說:“應該的。”

Petro等薑闌打完電話,然後問她,Lan,你在給誰打電話?說了什麼?

薑闌說,我讓PIN撤掉所有Quashy為VIA拍攝的廣告物料。

Petro說,你這樣不合流程,你需要向Erika彙報,得到她的準許,你才能這麼做。

你沒有權力做出任何相關的決定,你聽到我說的話了嗎?

薑闌沒有任何反應。

Petro說,這件事情在你眼中有那麼嚴重嗎?這是Quashy的個人行為,她有她的言論自由,VIA作為品牌方不應該做任何行動上的表態。我們為什麼不能讓政治回歸政治,商業回歸商業?

薑闌仍然沒有任何反應。

為什麼不能?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政治和商業從來無法真正分離。

VIA遇上這樣的危機,薑闌意外嗎?需要意外嗎?有什麼可意外的?國際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類似的翻車案例還少嗎?幾乎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國際品牌因為不同的事件和原因踩踏這條紅線,從奢侈品牌到設計師品牌再到快時尚品牌,屢見不鮮。

對中國市場真實的尊重,有幾個國際時尚品牌能夠切實做到?

任何一個國際時尚品牌陷入類似的輿論危機,薑闌都不會意外。

進公司,薑闌直接叫團隊到大會議室。

Petro說,我需要一起參加,我需要知道你們在討論什麼。

薑闌說,Neal和Erika會收到我們討論之後的方案。

Petro說,Lan,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你有什麼權力這樣對我?

薑闌說,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我需要你閉嘴。

大會議室裏,Ken用微信語音把奔明的小朋友們加進來。不到短短一小時,奔明已經做好了一版“VIA品牌代言人辱華”在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平台上的輿情總結。

Ken讓他的人同步將這份總結翻譯成英文,製成VIA內部彙報用的標準會議資料。他抽空和薑闌說:“現在所有媒體方發過來的詢問我們怎麼說?先統一保持沉默,等你們總部出官方的press release(新聞稿)再看?”

薑闌點頭。

Ken說:“上海大秀的傳播預熱,本來都已經安排好媒體下周陸續發稿了。但是現在沒有一家願意繼續的。還有邀請來看秀的那一堆頭部明星,人家的經紀和宣發都要瘋了,簡直了,我現在就是個接電話機器人。闌姐,這些事情都要怎麼處理?”

薑闌不應該再碰和上海大秀相關的任何工作,但是她說:“盡量請所有媒體和藝人都先等兩天,看看品牌方的動作,再做決定。”

晚上十一點,薑闌把VIA中國關於此次品牌輿論危機的彙報文件發給陳其睿過目,內含這次事件發酵的起因、經過和完整時間線,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輿情彙總概括,事件對品牌聲譽的影響預判,事件後續進程的高可能性預測以及VIA中國區針對此事件的訴求。

陳其睿批允她將這份文件發給Erika並抄送他本人。

薑闌發出郵件。

在郵件中,VIA中國區向總部提出了三個訴求:

1.IA需從總部層麵立即終止和Quashy在全球範圍內的一切合作。

2.IA需要在中國品牌官微及Ins官方賬號發布正式聲明,堅定表態Quashy的任何辱華言論都與VIA品牌的對華立場無關。

3.上述兩點需要在兩天之內完成。

發完郵件,薑闌盯著電腦屏幕。她很清楚,她也知道陳其睿同樣很清楚,要讓SLASH總部一次性做到這三點,不啻天方夜譚。

這件事情甚至連Erika也沒有決策權。一切涉及政治立場和公司表態的事情,都牽扯著投資者利益和集團股價漲跌,這需要SLASH集團的Corporate Communications(企業公關及傳訊)部門來做內部評估分析,並由集團CEO做最終決策。

作為本地員工,薑闌已經表達了她在這一刻所應該表達的一切。除了等待,她在這一刻沒有其他能做的。

劉辛辰給薑闌拿來一盒色拉。

時間很晚了,她一邊按著化妝棉卸眼妝,一邊問薑闌:“闌姐,總部應該很快就能給出解決方案吧?”

在劉辛辰的認知中,這種危機對品牌而言簡直是天大的事情。入行沒多久的她,對國際奢侈品牌總部的決策模式還抱有天真的幻想。

薑闌沒有戳破劉辛辰的天真。她吃了兩口冷色拉,問:“如果VIA總部不作為,你會對這裏失望嗎?會想要離開嗎?”

劉辛辰點頭:“當然啊!”

薑闌看看這個年輕的女孩子。她家境殷實,可以說走就走,不必為生計發愁。可是VIA所有的門店一線員工呢?有多少人在用這份工作養家糊口,每月房貸,父母養老,孩子教育……他們都能像劉辛辰這樣瀟灑地說走就走嗎?

這個世界不是隻有扁平的兩極,有無數人都活在無數的立體現實中。

陳其睿看了一眼時間,晚上11點35分。現在是紐約的周日上午,薑闌發出去的郵件還沒有得到Erika的回複。

陳其睿剛剛結束和SLASH集團中國區負責Government Relationship(政府關係)的何肖遙的電話。何肖遙的父母在外交係統,從小在北京長大,後來移居德國,再後來回到中國上海,先後在幾家跨國集團任職,負責集團中國區的本地政府關係。

何肖遙和陳其睿認識多年,他在電話裏說:“隻要不是自己找死,沒哪個國際品牌真會被政府掐死。稅收還要不要了?就業率還在不在乎了?”

何肖遙說的當然是實話。

在中國,外資企業雖然隻占2%的比重,卻貢獻著超過15%的整體稅收,同時還解決著小半個億中國人的就業問題。像SLASH這樣的大集團,事件發生後,該受的敲打肯定會受,但風波一過,該獲得的支持也仍然少不了。

當然,一個大的前提不可或缺:涉事品牌必須要拿出該有的正確態度,否則就是何肖遙口中的找死。

陳其睿提醒他:“政府那邊該走的流程,該打的招呼,你不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