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這個問題為我們探討合作是怎樣形成的,提供了極為形象的解說方式,產生不良結局的原因是因為囚犯二人都基於自私的角度開始考慮,這最終導致合作沒有產生。
個體的理性導致雙方得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這就是“困境”。當個體都做出有利於自己的“理性”選擇時,結果卻是整體的非理性。當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發生衝突的時候,每個人都以利己的目的為出發點,結果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導致的最終結果是“納什均衡”,對雙方都不利。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再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有可能遭遇到這種困境。該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對大家最合理和有利的做法是大家都遵守遊戲規則,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如果你選擇背叛而對方選擇合作,表麵上看起來是你得到了最大利益。但實際生活中,我們會麵臨多次重複的囚徒困境。而在重複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複地進行。因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合作可能會作為均衡的結果出現。欺騙的動機這時可能被受到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
所以,與其被迫在得到懲罰之後才選擇合作,不如大家都遵守遊戲規則。
一次,有位中國商人和兩個房地產公司的客戶去澳大利亞墨爾本,與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商談項目設計的事情。這家事務所在墨爾本市中心,澳方谘詢合作夥伴開車接他們去那裏。到達後停車的時候,他發現一個穿製服的管理員拿著一支粉筆,在一些車的右後輪胎的上方劃上一道橫線。他問合作夥伴,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做?他解釋說,墨爾本市中心的停車位非常緊張,所以每輛車在一個位置上隻可以停留40分鍾。停車管理員巡視整個街區,在每一輛新近停留的車上做標記,如果過了40分鍾,某一輛車的輪胎上畫的線還在上方的位置,那他就要抄牌了。
他們在這家事務所談了半個小時後,他的那個合作夥伴跟大家說:抱歉,我要下樓一下。十幾分鍾後,他回來了,輕鬆地說:沒什麼事,隻是挪了一下車,在街上兜了一圈回來,又可以有40分鍾的停車時間了。這位中國商人笑了起來:為什麼要兜一圈車?你把粉筆道兒擦掉不就行了嗎?他愣了一下,很嚴肅地說:你怎麼會這樣想?那不是撒謊嗎?稍後,他可能看出了對方的尷尬,緩和了口氣說:規則是要大家一起遵守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所以澳大利亞才會很有秩序。
同樣,在新西蘭,報亭既無管理員也不上鎖,買報紙的人自行放下錢後拿走報紙。當然某些人可能取走報紙卻不付錢(背叛),但由於大家認識到如果每個人都偷竊報紙(共同背叛),會造成以後不方便的有害結果,所以這種情形很少發生。
這個例子的特別之處是,新西蘭人並沒有被任何其他因素影響而能夠脫離囚徒困境。並沒有任何人特別去注意報亭,人們守規則是為了避免共同背叛帶來的惡果。
這就是脫離囚徒困境的方法之一,要求每個人都誠實而理智。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在其著作《合作的進化》中,探索了擺脫囚徒困境、獲得成功的幾個必要條件:
友善。最重要的條件是必須“友善”,這就是說,不要在對手背叛之前先背叛。完全自私的策略僅僅出於自私的原因,也永遠不會首先打擊其對手。
報複。和上麵的條件矛盾是麼?雖然要求友善,但是阿克斯洛德主張,成功者必須不是一個盲目樂觀者。要始終報複。一個非報複策略的例子是始終合作。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選擇,因為“下流”策略將殘酷地剝削這樣的傻瓜。
寬恕。成功策略的另一個品質是必須要寬恕。雖然它們不報複,但是如果對手不繼續背叛,它們會一再退卻到合作。這阻止了報複和反報複的長期進行,最大化了利益。
不嫉妒。最後一個品質是不嫉妒,就是說不去爭取得到高於對手的利益。
因此,阿克塞爾羅德得到一種給人以烏托邦印象的結論,認為自私的個人為了其自私的利益會趨向友善、寬恕和不嫉妒。
看起來很不可思議,而且太理性化是嗎?事實上也許不是不可能:
1944年的聖誕夜,兩個迷了路的美國大兵拖著一個受了傷的兄弟在風雪中敲響了德國西南邊境亞爾丁森林中的一棟小木屋的門,他的主人,一個善良的德國女人,輕輕地拉開了門上的插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