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眾養生之刮痧二(1 / 3)

胃脘痛:胃脘痛是指胃或心下區域的疼痛。胃脘痛是很常見的症狀,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都可導致胃脘痛。而情緒變化(如精神過度緊張)、飲食不規律、飽食後馬上運動、食辣過度、飲酒過多、進食難消化的食物等,也都會導致胃脘痛。

刮痧部位:胃脘痛選足陽明胃經的梁丘、內庭、足三裏穴,足三裏穴是胃經的合穴,可調理脾胃、驅邪扶正;可選任脈的中脘、下脘穴,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主治各種消化係統疾病;選脾俞、胃俞、內關、公孫穴,可益脾健胃。

腹部:沿腹部中線由上而下刮拭,重點加強中脘、下脘穴的刮拭。

下肢前側:沿足太陽膀胱經走行,由上至下分別刮拭脊柱兩側,重點刮拭脾俞、胃俞穴。

背部:沿足陽明胃經走行,由梁丘穴刮拭至內庭穴,重點刮拭梁丘、足三裏、內庭穴。

前臂內側:點揉或刮拭公孫穴。

足背:點揉或刮拭內關穴。

慢性腹瀉:腹瀉持續或反複出現兩個月以上,就是慢性腹瀉。慢性腹瀉既可以由消化係統之外的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或消化係統器官的疾病(如肝膽、胰腺疾病)導致,也可以是因腸功能紊亂引起。慢性腹瀉常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便稀,甚至帶黏凍、膿血。

刮痧部位:慢性腹瀉可選任脈的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經募穴,主治各種消化係統疾病;可選足太陽膀胱經的腎俞、脾俞、大腸俞穴,前者可補腎陽,後兩者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選足陽明胃經的天樞、足三裏穴,可健中止瀉。

刮痧方法:腹部:沿腹部中線心口窩自上而下刮拭至臍周,重點刮拭中脘、天樞穴。

小腿前側:沿足陽明胃經走行,由外膝眼自上而下刮拭,重點刮拭足三裏穴。

腰背部:沿足太陽膀胱經走行,由上至下分別刮拭脊柱兩側,重點加強脾俞、腎俞、大腸俞穴的刮拭。

溫馨小提示:腰背部循行的經脈有督脈和膀胱經,腰背部刮痧的治療保健作用有很多:

1.可以治療腰背疼痛、肩部疼痛、下肢疼痛。

2.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咳嗽、發熱、食欲缺乏、胃痛、便秘、胸肋脹痛、肝鬱氣滯等症,調節髒腑功能。

3.保護脊柱,緩解骨關節疾病。能及時發現並改善脊柱兩側肌肉韌帶的不平衡,消除不合理的受力,避免或減緩骨關節疾病的發展,延緩脊椎退化。

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和糞便幹燥難解。一般每周排便少於2~3次,或進食後48小時未能排出,或每天一次但是感覺排便困難、排便不淨、排便不暢等,都是便秘。

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分腸蠕動能力降低,如多次妊娠、過度肥胖、年老體弱、懷孕而導致的功能性便秘,以及消化道結構改變,如腸道腫瘤、腸粘連、腸扭轉等導致的器質性便秘兩種。

刮痧部位:便秘選任脈的關元穴,可培元固本、補益下焦;選足太陽膀胱經的大腸俞、小腸俞穴,可潤腸通便;可選足太陰脾經的腹結、公孫穴,前者可行氣導滯,後者可益氣通便;選足陽明胃經的天樞、足三裏穴,可補脾益氣。

刮痧方法:小腿前側:沿足陽明胃經走行,由外膝眼自上而下刮拭,重點加強足三裏穴的刮拭。

點按或刮拭公孫穴。

腰部:沿足太陽膀胱經走行,由上而下刮拭,重點刮拭大腸俞、小腸俞穴。

腹部:圍繞臍周,由上而下刮拭,重點加強天樞、腹結、關元穴的刮拭。

足內側:加強足三裏穴的刮點按或刮拭公孫穴。

慢性鼻炎: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可分為單純性和肥厚性兩種。慢性鼻炎可因為急性鼻炎治療不當使疾病遷延而致,也可能是因周圍器官的慢性病變而累及所致。慢性鼻炎的患者常有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的表現,並有多黏液性或黏膿性鼻涕,有的患者可出現嗅覺障礙或說話有鼻音。

刮痧部位:慢性鼻炎選手陽明大腸經的迎香及經外奇穴的上迎香(鼻通穴),可疏通鼻周經氣;選督脈的上星穴及經外奇穴的印堂穴,可清肺泄熱;可選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風門、肺俞、膈俞、脾俞穴。

刮痧方法:背部:沿足太陽膀胱經走行,由大杼穴向下,經風門、肺俞、膈俞穴刮拭至脾俞穴,重點加強大杼、風門、肺俞、膈俞、脾俞穴。

頭部:沿督脈走行,由印堂穴向上,經上星穴刮拭至百會穴,重點刮拭印堂、上星穴。再沿鼻唇溝,由上迎香(鼻通穴)刮拭至迎香穴,重點加強上迎香、迎香穴的刮拭。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三種。慢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疼痛、飽脹、噯氣等表現,也可有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缺乏、乏力等症狀。有胃黏膜糜爛的患者可有嘔血或柏油樣便,長期少量出血可引起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