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正義的農民起義,黃巢的驚天殺戮(3 / 3)

公元882年,王處存與當時各路官軍大敗了尚讓的大軍,進逼京師,黃巢大慌,丟下了一切,開始逃跑,可是並沒有跑遠。

城中的百姓見這個殺人魔王終於被趕走了,都歡呼雀躍,對官軍夾道歡迎。

王處存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認為黃巢已經跑遠了,不可能再回來,所以睡得很安穩,沒想到當天夜裏,黃巢就組織了反擊,把王處存又趕出了長安。長安城再度易主。

當黃巢再次坐在皇位上的時候,他的在自尊心無法容忍這些背棄他,而支持官軍的百姓。你們為什麼看不起我呢?我難道要比李氏差嗎?

好吧,竟然你們不願意看到我,那我也不想看到你們。

黃巢下令,屠城。

在這次大屠殺中,長安城所有的男性公民基本上全部被殺,長安街道,血流成河。(《舊唐書》:“賊怒坊市百姓迎王師,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壯,殺戮殆盡,流血成渠。”)當時屍體基本上把路都堵死了,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新唐書》:“備流於路可涉也。”)。

而《新唐書》也記載在這場屠殺中的死亡數字,超過八萬人被殺。而這八萬人都是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

而就當黃巢屠殺長安城的百姓時,一個壞消息也來了,他派出去攻打鄧州的大將朱溫投降唐朝了,不是詐降,而是真的投降了。

而此時,一個黃巢命運中的克星也走到了曆史的前台,李克用,沙陀人。

這個人基本上可以說是決定了五代十國甚至是後來大宋朝以及契丹等少數民族走向的人,他和他的兒子可以稱的上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戰神。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說李克用的,大家隻知道李克用是當時名義上的唐朝將軍就行了,他的沙陀軍算是唐朝的一支雇傭軍。

沙陀軍來了多少人呢?不多,隻有一萬。

而黃巢軍駐紮在長安附近的就有十萬人,還有幾萬人遊走在長安周圍的地區。可是就是這樣十比一的比例,竟然是沙陀人大獲全勝,李克用不費吹灰之力就殺進了長安城。

黃巢這次體會了一把什麼叫人比人氣死人,一個強大的人物終於站在了自己的眼前,之前雖然黃巢也有失敗,但是他沒有灰心過,他依然可以站起來繼續戰鬥下去。而這次不同了,長安的丟失讓黃巢徹底心灰意懶,終於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這還是那個自命不凡,“我花開盡百花殺”的黃巢嗎?

失落感瞬間讓黃巢變得歇斯底裏起來,在他的眼前再也沒有目標和任何的規劃,他的一切夢想已經在長安城被李克用擊得粉碎了。

黃巢的軍隊瞎驢撞槽一樣,又回到了他起兵的河南,當然這裏早就不是他的了。

很快他將迎來他命運的最後的那個地點,也是他人生的汙點被塗抹的最大的那一處地方--------陳州。

陳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黃巢派自己的心腹愛將孟楷對他展開了攻擊。陳州刺史趙犨可不白給,他早就在陳州周圍設下了埋伏,一舉襲擊了孟楷所部。

孟楷被俘、被殺,其軍隊大敗而回。這個人的死給了黃巢又一次重大的打擊,因為這是黃巢最為倚重,也是唯一可以倚重的大將了。

孟楷的死,讓黃巢徹底憤怒,他糾集了唐朝的降將秦宗權合兵圍攻陳州。

陳州這一被圍就是百日,此時雙方都在苦苦的掙紮,因為無論是陳州城裏還是城外,都麵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缺糧。

沒糧食吃怎麼辦?把能吃的都吃了。

能吃的都吃了,還餓怎麼辦?沒辦法,吃人。

可是人也是有限的。

趙犨沒糧食了,就派人出來征糧,百姓早就沒有糧食了。《新唐書》記載:指鄉聚曰:“啖其人,可飽吾眾。”官軍追躡,獲鹽屍數十車。

官軍出來運回十車屍體回去吃。

黃巢發現了這個問題,一個徹底瘋狂的人是什麼都幹得出來的,他怕官軍將這些“糧食”都搶光了,竟然下達了一個令人作嘔的命令。

《舊唐書》:“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開始黃巢的軍隊餓的是不行了,全都靠在牆上,毫無力氣,見到活人就把他們先殺了,然後吃掉,這樣被害的百姓,一天竟然達到了數千人。

後來因為趙犨的官軍也來這裏搶人,黃巢幹脆就打了個提前量,把這些活人都變成便攜食品得了,不用這麼麻煩了。

黃巢下令製造了數百巨碓,同時開工,陳州周圍瞬間變為了大型的肉聯廠(史稱搗磨寨)。大批活生生的鄉民、俘虜,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

後來因為糧食越來越緊張,肉聯廠甚至連先前的那些剔骨抽腸的前期準備都省了,把活人就扔進巨舂中,人的內髒和骨頭都攪在一起,做成肉醬以供黃巢軍食用。(《舊唐書》:“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

如果各位讀者看到這裏想去吐,請自便。

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的百姓,除了陳州(趙犨守衛)和汴州(黃巢的叛將朱溫守衛)外,基本上被黃巢吃光了。據保守統計,當時被黃巢軍吃掉的人數,超過三十萬人。

此時,大家的心情不知道如何,別說大家,就連我自己敲擊鍵盤時,手也是瑟瑟發抖,惡心了好幾回。

善惡到頭終有報,黃巢的命運也在這次駭人聽聞的事件之後被劃上了休止符。

在黃巢圍攻陳州時,唐朝不斷調動軍隊,以圍剿黃巢軍。李克用又來了,已經是唐朝河東節度使的李克用親率蕃、漢兵五萬前來增援。

黃巢見官軍四麵圍來,隻得從陳州撤軍,而天公這時也似乎不再會給這位魔王任何逃生的機會。

五月,天降大雨,而且一下就是幾天,平地水深達到了三尺,黃巢的軍營讓水給灌了。

當黃巢軍從中牟(今河南中牟)北汴河王滿渡口渡河時,李克用擊其半渡,黃巢軍大敗,死傷萬餘人。

最令黃巢鬱悶的還不隻是這件事情,最鬱悶的要數,黃巢最鐵杆兄弟尚讓,也就是向百姓們大喊“黃王起兵,本為百姓”的那位仁兄,竟然在此時投降了唐朝。

黃巢率殘兵敗將向東北逃去,李克用又追殺到封丘(今河南封丘)。這時天又下起了大雨,黃巢軍行動速度有慢有快,迅速脫節,黃巢隻帶親兵近千人,冒雨東奔兗州。

而命運不會再給這位魔王任何的機會,六月十五日,武寧將李師悅與尚讓追至瑕丘(今山東兗州),黃巢與唐軍打了最後一場仗,結果是他身邊最後的那點親信也徹底報銷了。

此時,誰都知道一句話,那就是大勢已去,包括和黃巢一起起兵的人。

黃巢的外甥林言走至泰山狼虎穀的襄王村(今山東萊蕪西南),突然對黃巢舉起了屠刀,黃巢早就精疲力竭,雖然武功高強,卻再無反抗之力。

一道寒光,黃巢已經身首異處。

中國曆史上一個罕見的嗜殺狂,走完了他罪惡的一生。

林言又將黃巢的兄弟和妻子盡數殺死,並提著黃巢等人的人頭向唐朝軍隊乞降。可是不巧,迎麵碰到了沙陀人,可能是因為語言不通巴,沙陀人沒有理解林言的意思,把這位小醜型的人物也殺了了事,然後多提了一顆人頭獻給了當時的前線指揮時溥。

一切都結束了,白壽彝先生的《中國通史》是這樣記述黃巢這個人物的。

“黃巢從揭竿而起至失敗身亡,曆時十年之久。他的活動北起山東,南至廣東,西至陝西,轉戰南北,縱橫全國十二省,推動了各地的農民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腐朽統治。黃巢打著“天補平均大將軍”的旗幟,表明了農民樸素的平均主義思想,這對後世的農民戰爭具有深遠的影響。”

我要說這段記載完全是被歪曲的,在任何史書上,黃巢都是一個比唐朝政府更壞的人,其殘忍、暴虐和狡詐,都讓人感到渾身的不自在,就是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溫黃巢的起義這段曆史的時候,仍然是抱著那種鄙視且戰戰兢兢的態度去的。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無論怎麼說,都讓人感到恐懼。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是被記錄在《全唐詩》中的一首黃巢的詩,我們最後隻能記住,黃巢是個知識分子,也是個殺人狂。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黃巢的過分殺戮,是由於他自己的懷才不遇,卻又十分想出人頭地的心理所致。

其實很多知識分子,在骨子裏既有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高傲,也有那種屢試不第的自卑。再加上社會兩級分化和不公平的分配製度,這就很容易引起基層知識分子階層的不滿。他的學問沒我好,卻呆在了國家的重要位置上,比我掙錢多,比我受人尊重,連老婆都比我的漂亮,我哪點不如他?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潛藏在內心的最真實的想法。黃巢如此,現在社會的很多大學生更是如此。眼看著一同大學畢業的同學,當時學習可能沒有自己好,可是混的卻比自己好,人家不是公務員就是事業單位,比自己輕鬆自在,還掙的多,很不服氣,一種報複社會,報複別人的思想很容易在這種環境下促生。

有這樣想法的人常會鋌而走險,甚至不惜傷害別人而獲得自己的滿足感。所以知識階層的青年們一定要放下架子,深層的考慮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真正的努力去證明自己,做出自己的成績來。那些投機取巧,甚至損人利己的做法,最後不隻會傷害別人,也會把自己送上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