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孫之獬必須死,任七斷腕(1 / 2)

第一次圍攻濟寧城,以清軍大敗而暫時偃旗息鼓。清軍傷亡將近十萬餘人,阿濟格帶走了三萬多鐵騎,紅衣大炮損失過半,且炮彈所剩無幾,多爾袞陷入了困境。

偏偏後方的運糧軍隊遭到明軍襲擊,多爾袞焦頭爛額。但此人城府很深,表麵上若無其事淡定平靜,一副不拿下濟寧誓不罷休的架勢。

僵持了三天之後,黎明時分,清軍突然再次發動猛攻。炮火連天,殺聲大作,竟比第一次進攻還要猛烈。

明軍頑強抵抗,但麵對著清軍這一次凶猛的攻擊,許多人覺得情勢危急,形勢不容樂觀。

“陛下,多爾袞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決心,臣擔心濟寧遲早不保,請陛下早做準備。”劉文炳身為京營總督,第一時間要考慮皇上的安危。

李存明卻笑了,對身邊的臣子們說道:“你們真以為多爾袞要破釜沉舟拚命了嗎?”

“攻城的清兵都殺瘋了,嚷著叫著要給豪格報仇;從黎明時分開始,炮聲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多鐸親自上陣督戰,這一切都表明多爾袞下了決心啦。”翁之琪道。

李存明看向周遇吉:“周愛卿,你覺得呢?”

周遇吉沉思著道:“不對勁,總有什麼地方不對勁。韃子損失慘重,軍心動搖,怎麼還會膽敢猛攻猛打?濟寧城裏有十五萬人馬,他多爾袞難道想要跟我們同歸於盡?”

李存明哈哈大笑:“朕說過,周愛卿乃是帥才,你的感覺很敏銳,清兵此次攻城確實不合常理。事出反常必有妖,朕斷定多爾袞是以進為退,他要退兵了!”

“退兵?”臣子們不解。

李存明分析道:“韃子損失慘重,且阿濟格帶走了三萬精銳,敵我雙方的實力已經悄然發生了轉變,這一點多爾袞肯定心知肚明。你們再看這一份密報,是任七派人帶來的,他已經按照朕的安排,伏兵於聊城榆樹林中,騷擾襲擊清軍運糧隊伍,想必這幾日已經得手了。”

“實力受損,軍心不穩,後方有患,你們說多爾袞除了退兵,還有別的選擇嗎?”

劉文炳道:“可他為何還要攻城,白白折損許多兵卒?”

“這就是多爾袞的厲害之處,一邊派兵攻城,一邊安排退兵,既可以震懾我軍,又可以從容而退。嗬,朕雖然痛恨韃子,但不得不說,多爾袞有過人之處!”李存明道。

戰事的發展,果然如同李存明推測一般。天亮時,清軍的炮聲漸漸小了,攻城部隊也撤了。待到午時,清軍早已從濟寧退走。

多爾袞騎在戰馬上,無奈歎息,他最後回頭看了一眼濟寧城,自言自語道:“崇禎,本王征戰多年,你是第一個讓本王佩服的人!罷了,來日再戰吧!”

其實從阿濟格帶兵離開之時,多爾袞已經打定主意退兵了。不為別的,他遠離京城,擔心阿濟格回京之後劫持了順治帝,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煩。

李存明帶著一幫臣子來到清軍大營,四處走了一遭。皇上料事如神,眾臣萬分敬佩,由衷稱讚。

李存明卻冷著臉道:“諸位,你們看營中跡象,多爾袞是從容離開的,沒有半點慌亂之象。此人不容小覷,朕一直說韃子才是我們的頭等大敵,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韃子人才濟濟,爾等可明白?”

“臣等謹記在心!”

周遇吉道:“陛下,要不要派兵追殺?”

“濟寧之戰,朕隻想打得韃子再也不敢小覷咱們,窺探江南。如今目的達到了,咱們與韃子實力相差懸殊,暫且不與多爾袞爭一日之短長。”

“但有一人,朕絕對不會放過他,那就是民族敗類孫之獬,孫之獬必須死!”

李存明說到這裏,怒氣勃然而發,下令道:“孫之獬當上了滿清山東巡撫,朕猜測他會去濟南上任。翁之琪、閻應元聽令,帶上三萬人馬火速北上,先去聊城支援任七,而後前往濟南捉拿孫之獬。”

……

孫之獬厚顏無恥,鼓吹“漢人剃發易服”,深得多爾袞歡心。短短幾個月內,他就從禮部右侍郎升為山東巡撫兼領兵部尚書銜,成為手握生殺大權的封疆大吏。

滿清圍攻濟寧無功而返,還死了兩個王爺,士氣低沉。

但這一切都不妨礙孫之獬誌得意滿的心情,從大明朝人人厭惡飽受排擠的閹黨,搖身一變成了封疆大吏,孫之獬不在乎兵敗,他隻想榮歸故裏炫耀一番。

孫之獬是山東淄川縣人,在回故鄉之前,他奉了多爾袞的軍令,帶領五千兵馬圍剿聊城一帶的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