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騷效應來源於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係組織的一次有價值的實驗。在芝加哥郊外,有一家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在這個工廠中,各種生活和娛樂設施都很齊全,社會保險、養老金等等其他方麵做得也相當不錯,但是讓廠長感到困惑的是,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卻並不高,產品銷量也是成績平平。為找出原因,他向哈佛大學心理學係發出了求助申請。哈佛大學心理學係在梅約教授的帶領下,派出一個專家組對這件事展開了一係列調查研究,其中有一個“談話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次,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不準反駁和訓斥,並做詳細記錄。“談話”讓霍桑工廠的產量一升再升。原來,“談話實驗”讓工人覺得自己被重視,得到一種“發泄的滿足”,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幹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牢騷效應。
疏導是治理擁塞的根本。人有各種各樣的願望,但真正能達成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達成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千萬不要壓製,而是要讓它們發泄出來,這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
在日本,很多企業都非常注重為員工提供發泄自己情緒的渠道。鬆下公司就是如此。
在鬆下,所有分廠裏都設有吸煙室,裏麵擺放著一個極像鬆下幸之助本人的人體模型,工人可以在這裏用竹竿隨意抽打“他”,以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等員工打夠了,停手了,喇叭裏會自動響起鬆下幸之助的聲音,這是他本人寫給員工的詩:“這不是幻覺,我們生在一個國家,心心相通,手挽著手,我們可以一起去求得和平,讓日本繁榮幸福。幹事情可以有分歧,但記住,日本人隻有一個目標:即民族強盛、和睦。從今起,這絕不再是幻覺!”當然,這還不夠,鬆下說:“廠主自己還得努力工作,要使每個職工感覺到:我們的廠主工作真辛苦,我們理應幫助他!”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使鬆下的員工自始至終都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熱情。
鬆下幸之助有句口頭禪:“請讓員工把不滿發泄出來。”他的這一做法,使管理工作多了快樂,少了煩惱;人際關係多了和諧,少了矛盾;上下級之間多了溝通,少了隔閡;企業與員工之間多了理解,少了對抗。
“發泄出來”提供了一種給所有人更好的溝通機會的形式,起到了調節氣氛的作用。所以,牢騷效應本質上是一種溝通效應,隻是這種溝通更多是在員工有挫折感時發生而已。
美國威斯康星州格林貝市的兒童保育中心總經理帕特·布普納,每隔一個月就要請自己手下的22名員工出去吃一次比薩餅。就餐時先用一個小時讓員工們彼此隨意發發牢騷,也可以就管理問題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所發泄的牢騷,可能是“你上次從我那借的東西還沒還”,或者是“你一遇到點兒事就慌亂”等等。隨後,再用一個小時發表積極的見解,並就新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舉行這種“正式的宣泄集會”的費用很低,不過效果卻很好,這種方法能將一種消極的發泄變為積極的提供建議,顯示了這位美國經理的高人一籌。當然,無論是發泄還是提建議,其本質都是溝通。隻要渠道通暢,就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企業需要員工之間產生彼此的認同、合作與信任。一起工作的人,可以不在同一間辦公室中,但必須同心協力,才會形成有效運轉的機構。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猜忌、懷疑與衝突,不僅會阻礙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更損害了團體績效的產生。要避免這些,就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渠道,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了解他們的需要與情感,並加以有效地疏導和牽引。這樣,才可能真正達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作為管理者,要掌握並能夠靈活運用牢騷效應,在企業中給員工提供“合法的”發泄渠道和發泄機會,這樣既能讓員工將自己心中的不滿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其工作幹勁也會隨之猛漲,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熱情;又能使管理者聽到來自一線工作者的聲音,了解企業的問題所在,及時解決問題,完善製度。
讓員工將自己心中的不滿發泄出來,這對員工的身心發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