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第一節 為革命盡終生之努力——謝士炎

餘誓以至誠,擁護共產主義,在毛澤東同誌領導之下,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無產階級革命,盡終生之努力。

——謝士炎

謝士炎(1912~1948),化名謝天縱,生於湖南省衡山縣。1937年考入國民黨陸軍大學。1940年任國民黨八十六軍四十六團團長。1942年浙江衢州之戰,謝士炎率一團之眾,與十倍於己的日寇激戰數晝夜,殲敵兩千多人,擊斃日旅團長。1947年2月,謝士炎由葉劍英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謝士炎調任國民黨保定綏靖公署少將處長。他利用參與國民黨高級軍事會議的機會,向黨提供了一係列重要軍事情報,為人民解放做出了貢獻。9月,由於叛徒出賣,謝士炎不幸被捕,先後被關押在北平監獄和南京陸軍中央監獄。1948年9月19日英勇就義,時年36歲。

一、少年壯誌

1948年9月19日清晨,南京水西門外的國民黨陸軍中央監獄大門外的一處菜園荒地上響起一陣槍聲,5位蒙難者倒下了。他們中的一位叫謝士炎,公開身份是保安綏靖公署軍務處少將處長。一個國民黨將領卻選擇了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並為此而英勇獻身。

謝士炎,祖籍今雙峰縣荷葉鎮雙江村厚堂衝,1912年4月6日誕生在與雙峰荷葉毗鄰的衡山縣新橋鄉田壟村一個大家族。因4歲喪母、7歲喪父後,在衡山失去了依靠,又回到原籍,由祖母與叔父母撫育成人。謝家為國民黨陸軍將官門第,叔伯兄弟中有9人曾畢業於軍官學校,其中有6人成為國民黨高級將官。

年幼時的謝士炎就讀於衡山白果鄉白山小學。他天資聰明,平時顯得貪玩不好學,可學業成績優秀。老師稱讚他是“奇才”,勉勵他發奮向上,將來報效國家。1926年秋,謝士炎抱著“打倒列強、鏟除軍閥”的目的,投考了國民黨“軍輜學校”,開始了戎馬生涯。在校期間,他不僅軍事成績優異,且通俄、英、法三國文字。畢業後,曆任陸軍科長、團長、教官、參謀主任等職。

二、英武善戰

1937年夏,謝士炎畢業於陸軍大學第十四期時,正逢“七七事變”發生。他目睹國土淪喪、民眾遭受慘殺和蹂躪,悲憤不已,毅然請戰。當時,他在浙江出任第三戰區的步兵團長,僅率1個團的兵力,與日本侵略軍1個旅團作戰,由於他勇敢善戰,取得了衢州之役的勝利,伏擊殲敵1400餘名,並擊斃日軍一名旅團長。由於謝士炎戰功卓著,深得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所賞識,譽其為“壯年有為,能文善武”的一員戰將。

1944年,謝士炎出任第六戰區長官部參謀處少將處長,各軍區在西北與日本侵略者作戰,大多有他的參與謀劃。1945年8月,日寇戰敗投降後,謝士炎由恩施飛往武漢,奉命新任武漢前進指揮所辦事處主任。當時,武漢的國民黨先遣部隊指戰員到機場迎接。他在機場發表書麵講話,中外各報均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重要消息,頌揚他為“風華正茂,文武雙全”的風雲人物。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各地接收人員大多貪汙腐化、搶劫民財,蔣介石的“禦林軍”軍統特務在武漢一帶更為厲害。對此,謝士炎十分憤怒,嚴加抵製,因而得罪了一大批特務。軍統向蔣介石誣告謝士炎“發接收大財”,致使謝士炎被罷官入獄。關了3個多月以後,他幸得各方好友奔走營救,始獲釋放。

這一挫折,給謝士炎的思想震動很大。他深感在如此政治腐敗、經濟崩潰的黑暗社會裏,中國是沒有出路的。謝士炎陷入了苦悶與彷徨之中。

三、信仰抉擇

1946年,謝士炎先後在第十一戰區長官部、保安綏靖公署任少將作戰處長。這時,蔣介石已發動內戰,眾叛親離,謝士炎作出了自己的抉擇,決心棄暗投明,加入中國共產黨。

謝士炎憑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及仔細的觀察,認定與自己共事多年的一位好友,即第十一戰區外事處副處長陳融生,是中共地下黨員。他決定去找這位老朋友,以便將自己代擬訂、並經過蔣介石批準且即將要執行的《國民黨第六戰區進攻張家口的作戰計劃》密投到中共中央葉劍英將軍手裏。

是夜,謝士炎進入北平中央銀行招待所陳融生的家中,用左輪手槍對準陳融生,要他交代真實身份。當時陳融生正接受中共地下黨的指示,擔負偵探國民黨在張家口方向作戰的情報任務。他雖然利用自己在國民黨的合法身份進行了多方麵的偵探,但始終未接觸到作戰機密。這天晚上,正當他苦無良策,久難入睡時,這位漢子便闖進門來,用槍口對準胸口逼問自己是什麼人,心裏十分緊張,暗想:是不是自己的身份被發覺了呢?於是,陳融生緘口不言,閉上眼睛,聽候對方的處置。

持槍人打開電燈後,陳融生仔細一看,發現原來就是朝夕共事的好友謝士炎。他頓時鬆了一口氣,但謝士炎的槍口仍緊逼在他的胸前,並威逼陳融生替他送出一份東西,如不答應,就要同歸於盡。陳融生是戰鬥在敵人心髒多年的中共地下黨員,在沒有完全弄清對方的來意之前,不敢吐露真情,隻好敷衍應付其事。謝士炎看到陳融生仍不吐露真情,隻好退而求其次,要求陳融生和他一起將這份進攻計劃送到葉劍英將軍手中。

在謝士炎的配合掩護下,陳融生巧妙機智地將情報送到了北平地下黨負責人徐冰手中。徐冰看後,立即轉呈葉劍英。十多天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張家口戰鬥中取得光輝戰果,證實了情報的準確性。此後,中共地下黨組織決定借助謝士炎的在國民黨內的身份,在北平第十一戰區展開了地下工作和兵運工作。謝士炎為自己能夠真正為國為民出力而深感榮幸。

四、英勇就義

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嚴格考驗,中共黨組織認為謝士炎已成長為自覺地為人民的革命事業而奮鬥的忠誠戰士,決定考慮發展他入黨的問題。陳融生代表黨的組織找他談話,他十分感動,懇切地向組織傾訴了自己的入黨要求。不久,他向中共地下黨組織正式遞交了自傳和入黨申請書。

1947年初的一天,中共中央派葉劍英將軍接見了謝士炎和陳融生。葉劍英和藹地對兩人說:“我是葉劍英,你們兩位同誌的情況,我已經知道了。謝士炎、陳融生都情不自禁地“呀”了一聲,頓時激動得竟不知道說什麼才好。談話約進行了半個小時,最後謝士炎表示了自己不怕犧牲、誓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同年2月4日下午,謝士炎的住室裏,窗簾緊鎖,房間牆上掛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桌子上燃著一支紅燭,葉劍英將軍親自到現場監督宣誓。謝士炎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誓詞稿,舉起右手,對著黨旗宣誓,然後把誓詞呈交葉劍英。葉接過誓詞,遞給在場的同誌傳閱後,又借燭火,把那份誓詞燒掉,以示不留痕跡。

9月26日,國民黨統治下的北平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共諜”案。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設在東四牌樓的秘密電台被偵破,因電台台長李政宣叛變,出賣了原第十一戰區指揮部內所有的地下黨組織。第二天,謝士炎等一批共產黨員不幸被捕。不久,他被解往南京,先關進寧海路19號國民政府軍法局,後被關入“木籠大廈”看守所,繼又轉入陸軍中央監獄。在獄中,他受到嚴刑拷打,曆盡種種折磨,但他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崇高的革命氣節。並寫過一首視死如歸的詩:華夏神州炮聲隆,英雄效命為工農。生死一線咫尺外,青春原是血染紅。

1948年11月19日淩晨7時許,陸軍中央監獄的大門打開了,頭一名點到名的就是謝士炎。照例由軍法官進行所謂“宣判”手續,接著就問有什麼話說,謝士炎怒目而視,大聲說道:“今天蔣介石殺我們,明天全國人民就會同你們清算!”敵人叫他跪下,服從槍決,他怒斥敵人,堅決不跪。最後,他與丁行、趙連璋等5名共產黨人舉目北矚,昂首挺立,在南京水西門外的菜地裏英勇就義。

在烈士遺體的口袋裏,人們發現了這樣一首血跡斑斑的遺詩:人生自古誰無死,況複男兒失意時。多少頭顱多少血,續成民主自由詩。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八兵團跨越長江天險,勝利攻占南京。當天下午,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與政委袁仲賢接到葉劍英從北京發給他倆的專電,務請他們派人在敵人監獄裏找到謝士炎。進駐南京的三十五軍奉命立即派人去陸軍中央監獄尋找,最後從獄方的行刑記錄上查到了謝士炎已遇害。陳士榘立即給葉劍英回了電報。時任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市長的葉劍英,拿著電報的手微微抖動,動情地說:“謝士炎犧牲得太早了,哪怕再等個一年半載。”

戰鬥在敵人營壘中、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的謝士炎,雖然沒有能夠看到勝利的那一天,但他所追求的理想,僅僅相隔幾個月後,被他的戰友和繼承者變成了現實。

第二節 留下了曆史的榮耀——熊雄

不高的身材,和藹的容顏,刻苦耐勞的精神,講了一遍又一遍,是那樣一個不畏煩瑣的教師,這就是熊雄。他告訴我們槍杆子要瞄準帝國主義軍閥,因為他們是壓迫和剝削我們的敵人,不要殘殺工人和農民,因為隻有得到工人農民的擁護才能得到成功。

他指明了我們瞄準的方向,更加鼓舞了我們沸騰的熱情,使我們一直打到了長沙、南昌、武漢、南京,完全消滅了武器比我們優良、力量比我們強大的吳佩孚、孫傳芳,收回了漢口、九江租界,使帝國主義膽戰心驚。這樣就造就了我們黃埔的光榮,震動了亞東。熊雄同誌啊!假使不是你當時給了我們政治的武裝指示了前進的道路,哪裏能夠留下了曆史的榮耀!

——許光達大將在《熊雄同誌略傳》一書中對他的老師熊雄是這樣深情描述的

熊雄(1892~1927),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著名的軍事領導人之一。

一、求索之路

熊雄是江西省宜豐芳溪下屋村人,從小聰穎好學,兼修文武,誌向遠大。1906年,當時的他隻有14歲,便有“我輩青年應誌在四方,不能再作井底之蛙,埋頭詩雲子曰了”這類適應時局的感慨。麵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情危機和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1911年初熊雄毅然放棄在南京優級師範學堂的學業,回南昌參加了李烈鈞組建的江西新軍學生軍,投身於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不久,武昌起義勝利,江西的革命軍隊乘勢占領了南昌,李烈鈞被任命為江西都督,學生軍改編為學兵團,熊雄成為學兵團的領導者之一。

1913年,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後,熊雄又追隨李烈鈞參加湖口“二次革命”,但革命僅僅進行一個月就遭到失敗。之後,熊雄被迫跟隨李烈鈞逃亡到日本,參加了孫中山組建的中華革命黨,從事民主革命活動。熊雄於1916年回國,投身到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護法運動,並從當年的一介書生成長為湘軍的一位上校軍官。但屢戰屢敗的現實,使他認識到舊式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於水火。熊雄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而不斷探索著。

1919年,在友人的資助下,熊雄赴法國勤工儉學。

在勤工儉學期間,熊雄積極參加到革命活動中。1920年底,熊雄與友人趙世炎、李立三、熊自難、陳公培等人在巴黎組織了勞工學會,其後又以學會為核心擴展為留法勤工儉學會,積極組織留學生團結互助,到工廠做工,參加工人運動,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次,旅法勤工儉學學生為爭取工作、學習、生活等權利,進行了“2月28日請願活動”。熊雄聽到消息,立即從當時就讀的法國西南部農校趕回巴黎參加。勞動學會的成員集中在熊自難的寓所開會,印發“聲明”和“意見書”,斥責駐法使館與法國軍警勾結毆打中國留學生的事實,號召大家堅持勤工儉學、堅持抗暴鬥爭。德國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故鄉。熊雄為了更深刻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於1922年3月離開法國,轉赴德國留學,並在柏林加入了德國共產黨。他在德國勤奮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國際無產階級的鬥爭,積極參加在旅德學生和華工中進行革命活動。當時旅德的同學經常集中在康德大街中共駐柏林通訊員張申府家中學習和商討工作,主要是研究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前身)的問題。參加活動的有周恩來、劉清揚、張伯簡、謝壽康、熊雄等人。

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成立,成員有30餘人,每人均有代號,熊雄的代號叫“其光”。8月,中共旅歐支部成立,周恩來代表在柏林的中共黨員到巴黎出席成立大會。旅歐支部當時設有共產主義研究會,係統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並通過旅歐少共成員在留學生和華工中進行革命活動。

二、造就黃埔的光榮

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兩黨合作,並在廣州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1925年秋,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在蘇聯東方大學學習的熊雄奉命回國,接受中共中央的安排,在黃埔軍校任職,先後擔任政治大隊副隊長、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職務。由此,他在廣東開始了革命生涯中最重要與最輝煌的階段。

初到軍校,熊雄主張在思想上要繼承孫中山的遺誌,擔負曆史的使命,不必分主客、省界,隻需要知道他們是不是革命的軍隊。他指出現在中國的問題是世界的問題,是各階級利益衝突的結果。“如果一個革命軍人,也帶有地方主義和部落思想的彩色,那麼就不算是個革命軍人,隻可以說是個封建社會裏的酋長……”他文筆犀利、言簡意賅、微言大義。

熊雄參加東征的時候,每日行軍的空隙,都會“信筆直書”,寫下戰地經曆和感受,增加同誌們的士氣。兩個“打成一片”的教育方針,是熊雄提出的,即“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和“理論與實踐打成一片”,並據此製定了全校的政治教育計劃:步、炮、工各科以十分之七時間學軍事,十分之三時間學政治,政治科則相反,開設帝國主義、社會進化史、社會主義等26門政治課程,聘請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人擔任政治教官。當時,政治部職員最多時曾達到80餘人。

除此之外,熊雄還邀請毛澤東、劉少奇、張太雷、蘇兆征、鄧中夏等中共領導人及何香凝、魯迅等進步文化名人到軍校作政治演講。他自己還親自講授《本黨宣言訓令》和《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兩門課程。他孜孜不倦地教導青年要分清敵我、熱愛工農、團結群眾;要做到不貪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拋棄個人功名利祿觀念,為被壓迫民族的利益和工農的利益而奮鬥犧牲。

1926年7月,北伐開始後,蔣介石采取措施,加強了對後方和軍校的控製。7月26日,他對校部各負責人講話時,還提出“禁絕小組織、小團體”等口號,對共產黨人進行含沙射影的攻擊。同時,蔣介石還運用自己控製的“黃埔同學會”進行破壞活動,監視軍校裏的共產黨人。熊雄則在《黃埔日刊》上發表了《對於校長“臨別贈言”的說明》一文。他指出堅持孫中山“主張容納各派革命分子”的原則,不能動搖。共產黨不僅代表工農的政黨,還有獨立性,“對於破壞黨的組織的人就應認作我們的敵人,即拿起對付軍閥與帝國主義的精神,與之奮鬥。”熊雄通過這篇文章與蔣介石進行了一次針鋒相對的鬥爭。

10月初,黃埔四期畢業生開赴前線,熊雄在同學錄上題詞:“人世鬥爭幾日平,漫漫也應到黎明。聽潮夜半黃埔客,充耳哭聲與笑聲。”指出了革命必勝的光明前景與革命者勝利的喜悅和反動派失望的恐懼,充分表現出共產黨人堅強的革命意誌與樂觀主義精神。隨著第五期學生入校,熊雄在《告第五期諸同學》和遷往武昌分校學生話別中,談到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的形式及其相互關係。他明確指出,黃埔軍校在革命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偉大的使命,要求同學們不能成為黃埔軍校的敗家子,革命的障礙,應當保持和發揚黃埔精神,實現國民革命和世界革命。熊雄還在《黃埔日刊》上對同學們說道:“為革命而死,便於革命有貢獻。反之,為升官發財、為戀愛、為軍閥做走狗……等毫無意義之死,即使死了成千成萬,還是死於非命。”

1927年3月26日,蔣介石到上海後,進一步與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相勾結,從革命內部破壞革命。廣東國民黨右派和軍校內的反動勢力也積極露骨地配合,鬥爭越來越激烈。熊雄遵照黨的指示,堅守工作崗位,以大無畏革命精神堅持鬥爭。他號召軍校師生掌握革命方向,保持革命警惕,對國民黨右派和校內反動勢力的叛變陰謀,不斷地進行揭露。他一麵布置一部分黨團員和左派分子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一麵采取各種合法的靈活的方式,同國民黨右派勢力進行了公開的堅決的鬥爭。

三、血染白鵝潭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5日,廣東國民黨當局李濟深等人同樣開始在廣東瘋狂捕殺革命黨人,並派軍艦在黃埔軍校附近巡邏、監視。4月15日深夜,黃埔軍校教育長方鼎英請熊雄到黃埔海關樓談話,告以即將實行“清黨”的實情,請熊雄離開黃埔,遭到熊雄嚴詞拒絕,熊雄表示“要將一腔熱血灑在黃埔島上,與黃埔共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