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皓德:《近代漢語以“時”煞尾的從句》,《中國語文》1991年第6期。
[2]鮑紅:《安徽安慶方言“著”的虛詞用法》,《方言》2007年第3期。
[3]蔡鏡浩:《重談語助詞“看”的起源》,《中國語文》1990年第1期。
[4]曹逢甫:《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5]曹廣順:《〈祖堂集〉中與語氣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語言研究》1986年第2期。
[6]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7]陳寶勤:《語氣助詞“在”“有”的產生及消亡》,《漢字文化》2004年第4期。
[8]陳寶勤:《試論“著”的語法化過程》,《語文研究》2006年第1期。
[9]陳妹金:《漢語與一些漢藏語係語言疑問句疑問手段的類型共性》,《語言研究》1993年第1期。
[10]陳妹金:《北京話疑問語氣詞的分布、功能及成因》,《中國語文》1995年第1期。
[11]陳前瑞:《“來著”的產生與主觀化》,《中國語文》2005年第4期。
[12]陳前瑞:《句末“也”體貌用法的演變》,《中國語文》2008年第1期。
[13]陳士林:《楚辭》“兮”字說》,《民族語文》1992年第4期。
[14]陳煒湛:《關於甲骨文“印”、“執”二字的詞義問題》,《出土文獻研究(三)》,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陳賢純:《句末“了”是語氣助詞嗎?》,《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1期。
[16]儲澤祥:《現代漢語方所係統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7]戴慶廈:《景頗語的實詞虛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18]戴昭銘:《從“也”到“啊”》,《中國語言學報(十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9]董秀芳:《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0]董誌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詞彙特點及其在中古漢語詞彙史研究上的價值》,《中國語文》1999年第2期。
[2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
[22]方梅:《北京話句中語氣詞的功能研究》,《中國語文》1994年第2期。
[23]方梅:《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中國語文》2002年第4期。
[24]方小燕:《廣州方言句末語氣助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
[25]方緒軍:《語氣詞“罷了”和“而已”》,《語言科學》2006年第3期。
[26]方一新、王雲路:《讀〈佛經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1期。
[27]馮春田:《近代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8]高列過:《東漢佛經疑問句語氣助詞初探》,《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
[29]〔日〕高島謙一:《殷代貞卜言語的本質,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10冊》,1989年第10期。
[30]穀峰:《從言說義動詞到語氣詞》,《中國語文》2007年第3期。
[31]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2]郭錫良:《先秦漢語語氣詞初探》,《古漢語研究》1988年創刊號、1989年第1期。
[33]郭孝珍:《晉語的提頓詞與話題結構》,徐烈炯、劉丹青主編:《話題與焦點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4]何琳儀、房振三:《“也”“隻”考辨》,《上海文博論叢》2005年第3期。
[35]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等:《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6]何樂士:《論〈左傳〉前八公與後四公的語法差異》,《古漢語研究》1988年創刊號。
[37]何樂士:《〈左傳〉的“焉”》,《古漢語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8。
[38]賀陽:《試論漢語書麵語的語氣係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
[39]胡明揚:《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歎詞》,《中國語文》1981年第5、6期。
[40]胡明揚:《語氣助詞的語氣義》,《漢語學習》,1984年第6期。
[41]黃伯榮(主編):《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