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人”一詞最早出自我國當紅作家、著名編劇王朔1986年發表的一篇小說《橡皮人》中。這裏是借用橡皮反彈力強、頑固的特性,形容那些我行我素、沒有神經、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應、沒有夢想、沒有激情、沒有責任心……整個人猶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見,對批評表揚無所謂,沒有恥辱和榮譽感,在多年工作壓力下漸趨麻木,宛如橡皮製成的人。“橡皮人”,這個20多年前由王朔創造的新鮮名詞,現在再一次成為網絡熱詞。作為一種社會人格,多年後的今天,橡皮人卷土重來。
在如今的職場中,“橡皮人”成了一種十分流行的說法。它反映出了一個社會問題。現代職場中,正在形成一個龐大群體——橡皮職員。先有《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指出,70%的被調查者出現工作倦怠;再有《中國翰德就業報告》顯示,57%的被調查公司表示職業枯竭情況加重。此外,《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對473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0%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職場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較多”。參與調查的人中,80後占49.5%,70後占34.0%;80.3%的人是職場人士。而造成橡皮人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調查顯示,77.4%的人認為是自己“無力改變現實”;73.0%的人認為是“升職無望”;69.9%的人選擇“對工作喪失興趣”;52.9%的人表示是“辦公室政治的影響”;38.5%的人表示人們“過於注重追求財富地位,忽略內在精神追求”。有心理學家發表觀點,以前一個中國人工作十多年才出現“職業枯竭”現象,現在經常是工作一兩年就產生“職業枯竭”了。
當今,在經濟持續高漲和職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在這個快節奏發展的時代,整個社會像一台加滿了油的快車,它沿著經濟利益的道路飛快前行,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把一部分人變成了車上冰冷的零件,每天做著重複、機械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曾有過夢想和追求的橡皮人,在各種挫折麵前,在生存壓力麵前,被磨去棱角,激情不再,效率低下,喪失夢想,安於現狀,越來越懶散,不願再去拚搏。因為他們既沒有辦法去改變什麼,也沒有勇氣脫離自己熟悉的環境,索性“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就這麼一天天地得過且過。
橡皮人身上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弱點和不足,決定了他們是難以適應職場、難以在職場立足的一群人。企業需要出效率的員工,而他們往往效率低下;企業需要抗壓能力強的員工,而他們抗壓能力極差,總是被壓力擊倒;企業需要有責任心的員工,而他們不願意承擔責任;企業需要有工作激情的員工,而他們總是提不起對工作的興趣;企業需要有夢想的員工,而夢想對他們來說,早已是個奢侈的詞兒;企業需要愛崗敬業的員工,而他們總是不把工作當回事兒;企業需要有創新意識的員工,而他們總是死板教條,不知變通……總之,橡皮人身上的各種不適應職場的弱點,都能在工作中毫不保留地體現出來。
然而,人人都離不開職場,不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人人都需要工作,需要生存,需要實現人生價值,因此,橡皮人遲早必須適應職場、立足職場。那麼,橡皮人如何才能適應職場、立足職場,如何才能百煉成鋼,如何才能摘下“橡皮人”的帽子,如何才能撕下“橡皮人”的標簽呢?靠效率低下?靠無痛無夢?靠麻木不仁?靠沒有激情?靠沒有責任心?靠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見?靠對批評表揚無所謂……顯然都不行!
本書從橡皮人如何適應職場、如何立足職場出發,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脫去“橡皮外衣”;端正工作心態,向成功邁進;抵禦工作壓力,實現由劣勢到優勢的轉變;重拾夢想和工作激情;擔負起對工作的責任;提高創新意識,做個有發展前途的創新型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成為企業不可替代的人物;快樂工作,享受生活;不斷攀升,向領導階層邁進。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延伸了“橡皮人”這個概念,把職場中的“橡皮人”稱為“橡皮職員”。在編寫過程中盡量做到寓教於樂,道理深刻,理論明確,且每章都有故事、寓言穿插其中。由於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結構清晰,條理分明,語言流暢,從而可讀性、文學性強。當然,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或許會出現小小的瑕疵,望廣大讀者朋友能夠諒解,並批評指正。
作者
20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