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節儉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成功的資本,一種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地追求低成本,做到物美價廉,是王永慶的經營信念。他曾說過:“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後一點,我們台塑就靠這一點吃飯。”
有一次,公司開會討論南亞做的一個塑膠椅子。做報告的人把接合管多少錢、椅墊多少錢、尼龍布和貼紙多少錢、工資多少錢,都算得很清楚,合計550元(新台幣)。而且,把每個項目的花費在成本分析上統統列出來了。
但王永慶看過之後又馬上追問:“椅墊用的PVC泡棉1公斤56元,品質和其他的比較起來怎麼樣?價格如何?有沒有競爭的條件?”
對此種問題,報告人顯然沒有研究過,因此他答不出來。
王永慶再問:“這PVC泡棉用什麼做原材料?”
“用廢料,1公斤40元。”
“那麼大量做的話,廢料來源有沒有問題呢?”報告人又不知道。
“南亞賣給別人裁剪組合,在裁剪後收回來的塑膠廢料1公斤多少錢?”
“20元。”
“那麼成本l公斤隻能算20元,不能算40元。使塑膠發泡的發泡機用什麼樣的?什麼技術?原料多少?工資多少?消耗能不能控製?能不能使工資合理化?生產效率能不能再提高?”
結果報告人也不知道,他根本沒有分析。這麼一大堆工作沒有做,在王永慶看來,是絕對不行的。
所以王永慶一再強調,要謀求成本的有效降低,無論如何必須分析在影響成本的各種因素中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是說要做到單元成本的分析,隻有這樣徹底地將有關問題一一列舉出來檢討改善,才能建立一個確定的標準成本。
王永慶不僅要求員工在公司產品上降低成本,即便是對待日常的辦公用品,他也要求員工要盡量降低成本。一次,他發現本公司生產的公文夾的成本是1.2元,而美國產的同樣的產品成本隻有0.5元,於是他要求南亞公司研發中心就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務必將成本降至美國同等水平甚至更低。為此,研發中心以近兩年的研究,將公文夾的成本降至0.5元的水準,為整個集團每年減少了許多支出。
王永慶就是這樣從一點一滴做起,力爭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不多花一分錢,達到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標,實現企業的合理化經營。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在企業內部,隻有成本。”企業管理者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不斷降低成本。不要等到開支超過贏利的時候才想到要降低成本,其實,公司各方麵的開支都有節省的餘地。其中節省開支最多的是以下幾個方麵:
①建立產品成本控製目標和生產責任製,並直接落實到個人。力求大大減少了廢、次品,在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②杜絕“湊整”。看到以整千、整萬數字形式出現的支出賬目,作為一位精明的管理者,一定要對之再核查一遍。因為很多時候相關人是為了“湊整”,才把費用提高。
③把公司的經費縮小到合理費用的最低限度,並進一步要求作出更好的成績來。
④培養職工養成節省的好習慣。隨手關水關燈等看起來是小事,但對於千萬個員工來說,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⑤管理者在必要時要進行督導和訓練員工,久而久之,公司的節省就成為一種習慣。
152.將成本概念納入每一項決策考量中
皮洛士生於亞曆山大大帝死後分裂的古希臘,是小國伊庇魯斯的王子。皮洛士一生醉心於亞曆山大的“偉業”,企圖在地中海地區建立起一個大國。
公元前281年,皮洛士率領大批軍隊進攻羅馬。在阿普裏亞境內的奧斯庫倫城附近,雙方展開激戰。在這次戰鬥中,皮洛士的損失極其慘重。雖然最終皮洛士贏得了勝利,卻損失了大批有生力量。戰鬥結束後,大家向他表示祝賀,而皮洛士眺望著堆滿戰士屍首的戰場,歎息道:“要是再來一次這樣的勝利,我就徹底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