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1818—1876)——滿洲正紅旗人,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道光進士。晚清重臣。初授工部主事,累官郎中、太仆寺少卿、內閣學士,曆禮部、戶部、吏部右侍郎。鹹豐九年,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調工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鹹豐帝被迫北狩,命留京隨同恭親王奕與英、法議和。鹹豐十一年,同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奏請改變大清國的外交、通商製度,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詔準,並被任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鹹豐帝病死熱河,參與祺祥政變,得慈禧太後信任,擢都察院左都禦史、工部尚書兼署兵部尚書,為內務府大臣兼都統。以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達十五年之久。
官文(1798—1871)——滿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晚清重臣。曆任藍翎侍衛、頭等侍衛、副都統職。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春,擢荊州將軍。累官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1864年封一等伯爵。1866年,為湖北巡撫曾國荃參劾,解總督職,次年還京,管理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統。調署直隸總督,回京後管理戶部三庫,授內大臣。
李鴻藻(1820—1897)——直隸高陽人,字寄雲,號蘭孫,鹹豐進士。晚清重臣。拜當朝大學士、理學大師倭仁為師,專修理學。曾任翰林院編修、修撰、太常寺漢寺丞等。鹹豐十年,李鴻藻被特詔為皇太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師傅。同治三年授侍講學士仍兼上書房師傅。官至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
沈桂芬(1818—1881)——順天宛平(今北京)人,字經笙,道光進士。晚清重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署山西巡撫,後進京供職。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任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崇厚與俄人議訂條約,喪權辱國,舉國嘩然,他從中委曲調停,易使往議,改訂條約。
曾紀澤(1839—1890)——湖南湘鄉人,字劼剛,曾國藩子,由二品蔭生補戶部員外郎。晚清外交名臣。光緒三年父憂服除,襲侯爵,次年出任駐英、法兩國公使。光緒五年,兼駐俄公使,奉旨與俄改約成功,與俄簽訂《中俄伊犁改訂條約》。光緒十一年任滿回國,幫辦海軍事務,旋為兵部左侍郎,命在總理衙門行走。後病歿,諡惠敏。
丁日昌(1823—1882)——廣東豐順人,字禹生,又作雨生,貢生出身。鹹豐九年任萬安知縣,旋入曾國藩幕。同治二年被李鴻章從廣東調至上海專辦軍事工業。介紹容閎赴美購買機器,參與籌設機器局。同治四年授蘇鬆太道,協助曾國藩與李鴻章辦理洋務,兼任江南製造總局總辦,旋升兩淮鹽運使。累官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等。
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字杏蓀,又字幼勖,號愚齋、止叟,捐班出身。同治九年,經官紳楊宗濂推薦,入李鴻章幕,以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深得李鴻章信任。累官輪船招商局督辦、中國電報局總辦、天津海關道等。積極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是比較有名的官商。宣統二年底,授郵傳部尚書。武昌起義爆發後被革職,亡命日本。
劉銘傳(1836—1895)——安徽合肥人,字省三,行武出身。淮軍著名將領,深為李鴻章倚重。積功累官提督,後病歸。中法戰爭期間,詔授其督辦台灣軍務。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為首任巡撫。
潘祖蔭(1830—1890)——江蘇吳縣人,字伯寅,鹹豐進士。晚清重臣。累遷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曾先後糾彈欽差大臣勝保、直隸總督文煜等,素以諫言著稱。同治四年,恭親王奕獲譴,他上折請持平用中,以免除不良影響,太後於是罷議。光緒元年晉大理寺卿,旋升授禮部右侍郎,數遷工部尚書。官至軍機大臣。
劉鬆山(1833—1870)——湖南湘鄉人,字壽卿,行武出身。湘軍著名將領。初在老湘軍王錱部下為卒,因作戰勇猛拔為哨長。後隨曾國藩出省作戰,得曾賞識。累官遊擊、副將、總兵、提督,成湘軍名將。1866年,隨左宗棠入陝甘作戰,1870年戰死。
劉錦棠(1844—1894)——湖南湘鄉人,字毅齋,監生出身,湘軍名將劉鬆山侄。晚清邊務名臣。青年即隨劉鬆山轉戰各地,因功晉道員。1870年,劉鬆山戰死,上賞京卿銜接統老湘軍。出關後,總統關外各軍對阿古柏作戰。收複新疆後,因功賞戴雙眼花翎,晉男爵。新疆改設行省,出任首任巡撫。
金順(?—1885)——滿洲鑲藍旗人,伊爾根覺羅氏,字和甫。初授驍騎校尉,隨多隆阿在湖北、安徽同太平軍作戰,因功晉協領。陝甘回民起義,被穆圖善奏調至陝甘作戰,因功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同治五年出任寧夏副都統,八年暫代寧夏將軍,十年擢烏裏雅蘇台將軍。不久因過褫職。出關後,累官正白旗漢軍都統、烏魯木齊都統、伊犁將軍等。
張曜(1832—1891)——直隸大興人,字亮臣,號朗齋,行武出身,不通文墨。初在河南固始參與辦團練,後自募一軍,因功得授河南布政使。同治初,禦史劉毓楠參劾其目不識丁,將其由文官改為武職,以總兵加提督銜,被降格使用。張曜從此發憤讀書,始通文墨。同治五年,為與撚軍交戰,河南巡撫李鶴年募軍兩支,一為豫軍,一為嵩武軍。其中豫軍由宋慶統率,嵩武軍則交由他統率。七年,率嵩武軍赴直隸、山東剿撚。撚平,授廣東陸路提督,派往陝西攻回,參與收複新疆戰事。累官廣西巡撫、山東巡撫。
崇厚(1826—1893)——滿洲鑲黃旗人,完顏氏,字地山,一榜出身。鹹豐十年底,任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隸總督。後創設北洋機器局,曾在天津組織洋槍隊,由英國人薄郎任領隊,在煙台和減地河北岸與撚軍作戰。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發生,中法關係緊張,任出使法國大臣,赴法“謝罪”。光緒四年,任駐俄首任公使。伊犁交涉事起,受命與沙俄談判。光緒五年,擅自簽訂喪權辱國的《裏瓦幾亞條約》,喪失伊犁之外的大片領土,受到輿論譴責,被逮捕入獄,定斬監候,旋免。後病死。
安德海(?—1869)——直隸南皮人,十三歲自宮為宦,人稱小安子。鹹豐十一年,因為慈禧太後密送懿詔進京得慈禧太後寵幸,晉總管,漸幹國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秋,奉慈禧太後命往南方采辦宮中用物,一路張揚跋扈,招權納賄,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捕殺。
李蓮英(生卒年不詳)——直隸河間人,綽號皮硝李,鹹豐時自閹為宦。性狡黠,以善梳新髻得慈禧太後歡心,由梳頭房太監拔擢為總管太監,賜二品頂戴。在宮五十年,幹預國政,廣植私黨,賣官鬻爵。
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人,原名仁坤,小名火秀,落第秀才。1843年,從《勸世良言》中吸取西方基督教教義,創拜上帝會,提出天父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應拜上帝等,廣為宣傳,信者頗眾。1851年1月11日,率眾在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12月,又封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為東、西、南、北、翼(義)各王,並由東王節製其他諸王。1853年,占領江寧,改江寧為天京,定天京為天國都城。入天京後,開始修建天王府,以後便深居簡出,奢侈享樂,講求禮儀。1856年9月,“韋楊事件”爆發,出現內訌,風光漸漸不再,終於1864年城破前一天服毒自殺(一說病死)。
馬化龍(?—1871)——寧夏金積堡人,與其父皆為西北地區回教白山派教主。1862年11月在當地起義,殺寧夏道台侯雲登、知府呂際韶、知縣趙長庚等,控製靈州附近各州縣。自稱兩河大總戎,修建王城東府西府,在金積堡周圍構築碉堡,對抗清軍。後兵敗投降,被處死。
白彥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白素。陝西邠州人,回族,出身貧困。1862年陝西回民起義時,為首領之一。兵敗,率所部西退新疆。
阿古柏(Yakoob Beg?—1877)——十九世紀中葉中亞細亞浩罕汗國安集延任浩罕王帕夏(總司令)。1864年,趁新疆動亂之機率軍侵入,數年間,侵占南疆八城,建立哲德沙爾汗國,自稱“畢條勒特汗”,並與俄、英等國勾結。劉錦棠規疆,他自殺於庫爾勒。
赫德(Robert Hart 1835—1911)——英國人,生於愛爾蘭亞爾馬郡波達當,字鷺賓。鹹豐四年到香港,在英國商務監督公署任職。次年,任駐寧波副領事助理。鹹豐八年調任廣州領事館助理。同治二年,繼李泰國(英國人)任總稅務司。他在中國任海關總稅務司達四十八年之久,是英國侵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日意格(Giquel P。1835—1886)——法國軍官。曾參與波羅的海、克裏米亞之海戰。鹹豐七年十二月,參加英、法聯軍侵占廣州,四年後擔任浙江寧波海關稅務司。同治元年七月,與法國駐寧波艦隊司令勒伯勒東組織常捷軍,任幫統,加參將銜。同治五年,幫助左宗棠創設福州船政局,與德克碑一起,出任正、副監督。同治七年,因功被清廷破格賞加提督銜。中法戰爭爆發,被清政府解職。
威妥瑪(Wade T。F。1818—1895)——英國外交官。曾在劍橋大學讀書,畢業加入陸軍,鹹豐二年任英國駐上海副領事。鹹豐四年,英、法、美三國取得上海海關控製權後,被派為上海江海關第一任外國稅務司,次年辭職。鹹豐八年任英國駐華全權專使額爾金的翻譯,參與脅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活動。同治五年,在英國駐華公使阿禮國授意下,向總理衙門呈遞《新議略論》。同治十年任英國駐華公使,光緒二年借口馬嘉理案,強迫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擴大英國在華的侵略特權。光緒九年退職回國,光緒十四年任劍橋大學首任漢語教授,並將掠得的大量漢文、滿文圖書贈給劍橋大學。在華期間,曾編漢語課本《語言自邇集》,設計拉丁字母拚寫漢字。這種拚法稱“威妥瑪式”,為過去所沿用。
附錄3 詞條解釋
學名
院試:由一省的學政主持、專為童生舉行的考試,錄取者入縣學、府學,習慣稱生員或秀才。
鄉試:三年一科,在一省或幾省舉行,專為生員舉行的考試。由皇上欽命主考官、副主考,錄取者即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即集中舉人會試之意,三年一科,在京城舉行,共分三場。三場全部通過者還要進行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共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一甲第一名稱狀元。
兩榜出身:鄉試中舉人為一榜(又稱乙榜),會試中進士者為兩榜(又稱甲榜)。
官署
翰林院:官署名,掌編修國史、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等事。最高長官為掌院學士(從二品),屬官有侍讀學士(從四品)、侍講學士(從四品)、侍讀(從五品)、侍講(從五品)、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等。
都察院:官署名,是監察、彈劾及建議機關。最高長官為左都禦史(從一品),屬官有左副都禦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給事中(正四品)、禦史(從五品)等。右都禦史(從一品)例由地方總督兼,右副都禦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撫兼。
大理寺:官署名,有最高法庭性質。最高長官為大理寺卿(正三品),屬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評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官署名,掌馬政。最高長官為太仆寺卿(從三品),屬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員外郎(從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