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秦風雖是衣著粗衣,那張臉卻長得俊逸不凡,不然少女們早喊流、氓報官去了。
“可惜這裏沒有手機,不然哥得跟她們要個聯係方式去!”秦風幽怨的嘟囔著。
秦人口音語言比較接近後世的廣東話,倒是給了老家在廣東的秦風很大方便,加上前秦風本是秦人,所以完全不會有語言障礙。
當然,對於這個時代的衣著與生活習俗,秦風倒是非常不習慣。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之製度。
七國崛起,各自獨立。
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在衣冠製度上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儉,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著珠履。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
而秦國,男子大都是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顏色主黑,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采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繡,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
而女子著裝,則多數是著曳地長袍,上衣下裳,領袖各疊為三層,名三重衣。她們一般梳雙垂髻,以垂髻發式為主。
在大飽眼福之後,秦風便去買賣市場購買了一些所需的材料。
然之回到家中,不由分說的忙活了起來。
不要詫異秦風怎麼會製作火柴,人家可是堂堂一個有著大學文憑的特種兵,除了軍事方麵,以前的他沒事就愛研究這麼一些東西。
在戰國製作火柴,材料自然是沒有後世那麼齊全,隻能選擇一些必備的。
如硝石、鬆木、硫磺、骨粉細沙、焦炭粉等。
硝石從古至今有好幾個稱呼,可以稱之為硭硝、哭硝、焰硝,鉀硝石甚至火硝。
而硫磺什麼的倒是比較統一,不難分辨,作用在於製作成燃火的火柴頭。
鬆木,更是易找,雖是普通,但沒它卻是不行,它可是火柴最主要的火柴根。
至於骨粉、細砂、焦炭粉什麼的,卻是煉製紅磷之用,而紅磷的作用,便是用來摩擦起火。
除此之外,其中另外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包括一個容器爐,則是用來煉製材料所用。
想要製成紅磷,首先要將骨粉、細砂、焦炭粉炒成白磷,然後放置於密封的容器之中,加熱到二百五十度以上,才能成為紅磷。
圍著容器爐,經過了長達一個小時的提煉,秦風順利的將各種材料的成品成功提煉而出。
材料提煉完畢,接下來便是將這些次成品溶合黏住。
秦風找來有溶合性能的材料將這些成品黏住,在經過幾次的失敗之後,終於製成了幾十根完成品的火柴和一個簡單的木質火柴盒。
“呼,終於搞定!”
秦風擦了一把額頭的汗水,兩手各自拿起一根火柴和火柴盒。
‘哧’
秦風兩指捏著火柴,在火柴盒側麵的火柴皮上輕輕一劃,兩者摩擦,火柴頭成功的燃起了一絲青灰色的火焰。
成了!
因為興奮激動,秦風兩手一抖,險些沒拿穩。
雖然說知道製作方法和其中理論,但這畢竟是古代,各種材料機器缺乏,又是首次親手試驗的秦風心頭其實也是沒有太多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