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探究未知的數學世界(1 / 3)

1.波斯國王出的難題——從算術開始代數的故事

代數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運用到數學當中了,世界上的數學家們在發明代數學的道路上經曆了曲折的探索。如今代數為人們解決數學難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那麼,代數的意義是什麼?它又能給人們帶來多大的便利呢?

相傳,在古代波斯有個國王自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於是有一天就下了一道旨意,宣布將於半個月之後在皇宮裏出一道難題,誰要是能準確回答出來就可以得到很重的獎賞。

到了出題的那天,皇宮裏除了文武百官之外,還來了很多的平民百姓,非常熱鬧。國王命令屬下拿來三隻大金碗,金碗上還蓋著鑲滿寶石的金蓋子。國王用威嚴的眼神掃了一下皇宮的人,然後宣布他出的難題。

“這三隻金碗裏各放著數目不同的珍珠,把第一隻碗裏的珍珠給大王子,第二隻碗裏珍珠總數的1/3給二王子,第三隻金碗裏珍珠總數的1/4給三王子。然後,再把第一隻金碗中的4顆珍珠給大公主,第二隻金碗中的6顆珍珠給二公主,第三隻金碗中的2顆珍珠給三公主。經過這樣分配之後,第一隻金碗裏還剩38顆珍珠,第二隻金碗裏還剩12顆珍珠,第三隻碗裏還剩19顆珍珠,我的問題就是,這三隻金碗裏原來各有多少顆珍珠?”

大家聽完國王的題目,麵麵相覷,沒有一個人說話。這時,人群裏走出三個外國人,第一個人上前給國王鞠躬,說道:“尊敬的國王陛下,請先讓我來回答您的問題。第一隻金碗裏最後剩下38顆珍珠,加上您分給大公主的4顆,總共是42顆,但這隻是珍珠的一半,另一半您給了大王子,因此第一隻金碗裏原來有84顆珍珠;您的第二隻金碗裏最後剩下12顆珍珠,加上您給二公主的6顆,共有18顆,而這隻是原來珍珠數的三分之二,所以第二隻金碗裏原來有27顆珍珠;第三隻金碗裏最後剩下19顆,加上您給二女兒的2顆,就是21顆,這隻是碗裏原來數目的四分之三,這樣,這第三隻金碗原來有28顆珍珠。”

國王聽完第一個外國人的回答,滿意地說:“你真聰明,答對了。”

這個外國人說:“尊敬的國王,是算術幫助我回答了您的問題,算術是一門有關數的特征和計算法則的科學。”

第二個外國人對國王說:“高貴的國王,請允許我用方程來算您的問題,這樣會簡單很多。我用x代表第一隻碗裏珍珠的數量,則可列出方程x-2x-4=38,解得,x=84。即第一隻金碗裏有84顆珍珠。再算第二隻金碗裏珍珠的數目,設其為x,則可列出方程x-x/3-6=12,故x=27,即第二隻金碗裏有27顆珍珠。用同樣方程又算出第三隻碗裏有28顆珍珠。”聽完後,國王高興地說道:“用方程來計算確實很簡單也很高明!”

輪到第三個外國人了,他一聲不吭地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在紙上寫了一個算式遞給國王。國王看到紙上寫著一個算式:x-ax-b=c,x=b+c(1-a),非常生氣地問:“你寫的是些什麼?我一點也看不懂。你為什麼隻有一個答案?你難道不知道我有三隻金碗嗎?”這個外國人說:“三個答案都可以用我的算式算出。這個算式中的x代表金碗裏的珍珠數,a代表您給兒子珍珠數占金碗裏珍珠數的幾分之幾,b代表您給女兒的珍珠數,c代表剩下珍珠數。如果您不信的話,可以用具體數字代進去算算,看看是否正確。我的算法充分體現了代數的特點,是最簡單、最明確的算法。用我的算法,就是您有99隻金碗、99位王子、99位公主,也能準確算出珍珠的數量。”

國王親自把數字一一代入進行計算,果然完全正確。因此國王給第三個外國人的獎賞最多,其次是第二個外國人,第一個外國人的獎賞最少。國王笑著說:“我這是按解答方法優劣來發獎的,你們沒有意見吧?”

這個故事是代數在數學中最簡單的運用,其實代數也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問,用起來也不是非常的麻煩卻能把一些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2.從破解密碼到“代數之父”

在數學課上學到方程,比如說:3x+2=0就是一個方程。這裏的x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隻是個未知數的代表。如果不用方程式,該怎麼表達呢?“一個未知數的三倍加上2等於零。”這種說法不僅麻煩,有時候表達起來還會有歧義。數學家們每天都要和無數複雜的運算打交道,這種方法會帶來很多不便!

數學是不斷發展的,如今數學家有數學家的語言。他們會用一些抽象的字母或符號來表達整個運算過程。但是,那些簡潔的數學語言不是人類生來就有的,而是經過幾代人的開發創造不斷完善,接著其他人也開始用,然後才逐漸推廣起來的。

那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誰呢?韋達是第一個有意識地、係統地用符號來表達的人。他是16世紀末的法國科學家。因為他在發展現代的代數學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後世稱他為“代數之父”。

韋達原來是個律師,然而他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放在數學研究上。有時候為了解決一個數學問題,甚至可以一連幾天不睡覺。

那個時候,西班牙和法國正在交戰。西班牙軍隊使用很複雜的密碼來傳遞消息。這樣,就算信件被別人發現,也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意思。有一次,法國軍隊截獲了一些秘密信件,但是沒有辦法破譯密碼的意思。法國國王就請來大名鼎鼎的韋達幫忙。經過一番研究,韋達終於揭開了密碼的秘密,幫了法國軍隊一個大忙。

韋達在破解密碼時,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想:密碼就是大家事先約定好的一套符號,隻有內部人才知道其中的意義,用這種別人不懂的符號來傳遞消息,就能保證其內容的安全。那麼,人們一樣可以把這種方法運用到數學中。數學家可以約定好,用特定的符號表示特定的意思,這樣寫起來就方便多了,也簡單多了。對啊!以前怎麼就沒想到呢?

後來,韋達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終於出版了一部數學專著。他不但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還用字母來表示方程中的係數。比如,以此方程能表示成:ax+b=0。這些用法在今天看來小學生都會使用,但是在那時候卻是一種獨創性的做法。

韋達是一個偉大的數學開拓者,贏得了“代數之父”的美譽。不過他的工作還沒有完成,後來的很多數學家在他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著這個符號體係。今天,數學還在發展,數學語言也在不斷豐富它的“詞彙”。

3.“代數的由來”

“代數學”這個詞,是從拉丁文來的,不過它最早的源頭是阿拉伯文。因為發明這個詞的人是阿拉伯數學家。

花拉子模出大約出生於1400年前波斯北部城市花拉子模,他的名字也是根據這個城市的名字取的。據說他出生於一個商人的家庭,所以有機會跟著父親的商隊到處遊曆。他到過阿富汗、印度等好多國家,後來在巴格達地區定居,因此,他對這些國家的科學都非常了解。後來,他擔任了阿拉伯王朝的官員,對天文、地理、數學都很精通。

花拉子模生活的年代正處於阿拉伯王國最強大的時代。中世紀的阿拉伯正在不斷的對外擴張,它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中國的史書上把它叫做“大食國”。大食國吸收外國的文化,把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書籍都翻譯成阿拉伯文。因此,阿拉伯的科學家就有很多可以研究的資料。花拉子模也是在這種條件下研究“代數學”的。

《代數學》這本書就是花拉子模寫的,他在這本書裏討論了方程的解法,第一次給出了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還把方程的解叫做“根”。這個說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之後,《代數學》傳到了歐洲,有個科學家叫做羅伯特把它翻譯成“還原與對消的科學”,也叫“方程的科學”也就是拉丁文中的“代數學”。因此,歐洲的眾多數學家也了解到了代數的知識,並有更多的後人繼續研究。

在中國,“代數學”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1859年,也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期。清朝數學家李善蘭和一個英國數學家一起,翻譯了一本英國的關於代數學的書,當時就定名為《代數學》。李善蘭還指出了,所謂代數學,就是用符號來代表數字的一種方法。

花拉子模的《代數學》這部偉大的作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4.挑戰出來的公式

歐洲數學家取得過的一個偉大成就,就是發現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這個成就不是一個科學家單獨獲得的,而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做出最大貢獻的當屬意大利數學家塔塔利亞。他的發現是源於一次激烈的數學競賽。

塔塔利亞本名叫尼克羅,在戰爭中被法國士兵砍壞了牙床,變成了結巴。由於在意大利語中“塔塔利亞”是“口吃的人”的意思,人們就習慣稱他“塔塔利亞”。他7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但他十分好學,沒有錢買紙和筆,就在父親的青石墓碑上寫字計算。不到30歲,他就當上了威尼斯大學的數學教授。

在他教書的時候,許多人向他請教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方法。但是,這是一個大難題。誰也沒有聲稱自己會解。塔塔利亞通過努力,發現了一種解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的辦法。但是他誇大其詞,說自己會解所有的一元三次方程。

這個消息被一個叫菲俄的大學教授知道了。他不相信這是真的,因為他覺得,全世界隻有他才會解一元三次方程,這是他的老師——大名鼎鼎的數學家費羅教授——傳授給他的獨家秘方。這個叫什麼‘塔塔利亞’的小子怎麼可能比他還厲害!於是菲俄不服氣地向塔塔利亞提出挑戰。他們就用當時流行的數學競賽的辦法來一決勝負。

這時候塔塔利亞有些後悔了,因為他隻會解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下可糟了,牛已經吹出去了,到時候肯定有很多人去看比賽,輸了就太丟臉,怎麼辦?”塔塔利亞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為了這個他常常徹夜不眠。一直到比賽前10天,他終於找到了一種比較好的解法!

比賽正式開始,菲俄出的題目果然都是一元三次方程。塔塔利亞早有準備,拿出筆來,唰唰唰,才兩個小時,就把所有的題目都解完了。比賽的結果,當然是塔塔利亞大獲全勝。

這次比賽以後,塔塔利亞一舉成名。之後很多人向他請教,他卻隻字不提,因為他的解法還不完善。一直到以後的好幾年,塔塔利亞終於找到了比較完善的一元三次方程解決方式。

5.數學的“秘密”被公開了

今天大家都知道,一元三次方程解法的最早發現者,是意大利的數學家塔塔利亞。但是在數學史上,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卻叫做“卡當公式”。為什麼呢?卡當又是誰呢?卡當也是一個數學家。

塔塔利亞在和菲俄的數學挑戰中獲勝,這個消息傳遍了意大利全國,也傳到了數學家卡當的耳朵裏麵。卡當正在編一本數學專著《大法》,他非常想把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最新成果寫到書裏。

他就去找塔塔利亞,要求塔塔利亞把三次方程的解法告訴他。塔塔利亞當然不會輕易開口。卡當也不輕易放棄。他用盡了各種方法,對塔塔利亞軟磨硬泡,還對天發誓一定不告訴別人。塔塔利亞想了半天,這才把解法寫成一首很難懂的詩,交給了卡當。

卡當回去以後,拿著塔塔利亞給他的詩,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仔細研究,終於弄清了詩的意思,還給出了證明。他就把這個解法寫進了《大法》這本書裏,還出版了。他在書裏麵寫到:“這一解法來自一位最值得尊敬的朋友——布裏西亞的塔塔利亞。塔塔利亞在我的懇求之下把這個方法告訴了我,但是他沒有給出證明。我找到了幾種證法,證法很難,我把它敘述如下。”

從此,人們就把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稱作“卡當公式”,而它的發明人塔塔利亞反倒湮沒無聞了。

卡當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不過他在公布的時候,並沒有把這個功勞攬到自己身上,而是如實地說明了這是塔塔利亞發現的,而且他對這個公式做出了證明,對塔塔利亞的工作進行了補充,在數學史上也有不可替代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卡當把這個“秘密”公布出來後,別的數學家也知道了這個偉大的成果,就不會再白白浪費時間去研究它了,還讓其他數學家在這個起點上進行新的開拓。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6.被人遺忘的天才

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皇家公園裏,矗立著一座年輕人的雕像。他長得清秀單薄。這就是挪威著名的數學家阿爾貝。是他,衝破了籠罩在數學界上空200多年的陰雲,點燃了解決一元五次方程的希望之光。

阿爾貝

阿爾貝的一生是非常曲折的。他曆盡艱辛,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阿爾貝出身於一個窮牧師的家庭。家裏有7個兄弟姐妹,小時候上不起學,由他父親教識字,到了13歲才獲得一點兒獎學金,到一所天主教的學校上學。因為他營養不良,臉色蒼白,穿得又舊又破,像個窮裁縫,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裁縫阿爾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