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是中國的傳統智慧,其主旨指通過人自身的心性修養,最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內聖外王”主要強調人的道德修養,這在現代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現實社會金錢至上,道德淪喪,如何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怎樣提升全體民眾的思想素質,是擺在我們麵前的極其重要的課題。
一、超凡入聖的人生之功
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覺悟的人稱為“君子”,君子堅持仁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胸懷坦蕩,謙虛和樂,自強不息。君子仁德人格的最高理想是“聖人”。聖人除了內在心性修養達到高峰之外,還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當大的成就,也即內聖與外王的高度統一。聖人的修養並非隻有帝王才能達到,“人皆可以為堯舜”,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路徑,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
1改造本性,成聖成賢
“內聖外王”語出《莊子·天下篇》: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莊子認為,“內聖外王”本應是修道者追求的修身立世之道,但因百家紛爭、道術不行、天下大亂,而使之暗而不明、鬱而不發,這是很不幸的事。莊子感歎說,如果百家固執己見,一意孤行,那麼,後世的學者就難以看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也就難以完整地流傳下去。
相對於莊子感慨“道”的“暗而不明,鬱而不發”,難以發揚光大,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對今天的中國社會卻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在儒學中,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有“聖王”觀念,例如他把堯舜視為“聖王”,認為他們所行的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而孔子的弟子宰我說:“夫子賢於堯舜。”則說孔子比堯舜更好。孟子甚至說,昔者上聖列為天子,今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所以說,孔子就是聖王。《荀子·解蔽》中為“聖王”下了一定義:“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製者也。兩盡者,足為天下極矣,故學者以聖王為師。”
在儒家典籍中,“聖人”是人格品德最高的典範,孔子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孔子盡管說他沒有見到聖人,但他卻被後人奉為至聖。《論語》中沒有“聖王”的觀念,但儒家的內聖外王之說,卻奠基於孔子。其後孟、荀分別予以了發展。
孟子認為,“仁政”是內聖外王的核心,此種“仁政”的實行,有賴於先王的“不忍人之心”,孟子所說的聖王即是指那些能保持“仁義禮智”的先王。在聖與王的關係上,孟子側重內聖。他在《孟子·離婁上》說:“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由此可見,孟子所說的聖人主要是指在德性上可作萬民表率典範的人,隻有道德修養達到一定修為的人,才堪稱此譽。
荀子在《荀子·儒效》中說:“修百王之法,若辯白黑;有當時之變若數一二;行禮要節而安之,若運四肢;要是立功之巧,若詔四時;平正和民之善,億萬之眾而博若一人;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從這段話裏,我們可以看出,荀子強調的是聖人的“外王”。相對於孟子,荀子更加重視聖人外在事功(王)的一麵。其實,荀子也比較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他講:“聞修身未嚐聞為國也。”《荀子·君道》甚至認為心性修養比治國還重要。荀子對內聖外王的辯證理解為人們勾畫了這樣一幅理想人格圖:在道德修養上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在外在事功上就達到了王的成就。
儒家的重要著作《大學》也表白了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其主張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為個人內心修養的階梯,這實際上就是“內聖”之道;而主張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個人內心修養完成後的自然發展,也就是“外王”之道。
宋朝張載追求的是這樣一種人生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段話後來成為中國傳統士人的理想人生境界。它將“內聖外王”的理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曆代學者在“成聖”的信念追求方麵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成聖的問題上卻有著分歧,孟子倡性善,他認為所謂修養就是保存自身已有的“善端”並將其擴充出來,同時,他也注意到,因為追求過多的物質欲望會使人失去善性,因此,他提出了“養心莫善於寡欲”的主張,把“寡欲”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走的是一條內省的路子。荀子倡性惡,認為“善”是人們後天努力改造的結果,因此,他更加注重人們後天的學習,他說“聖可積也”,即是主張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道德而成為聖人,走的是一條向外學習不斷改造本性的路子。這兩種不同的修養方法在後世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儒家倡導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成聖,其次是成為君子。君子理想是儒家人生境界的另一重要內容。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裏,義指君子應當履行的道德義務,利指個人的私利私欲。孔子以重義還是重利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他認為,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質是重義輕利。這一傳統被後世的儒者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