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方圓之道(1)(1 / 3)

“方圓之道”源於《易經》,是我國人民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是人們對科學的處事方法的概括和總結。而科學的處事方法,是人們走向成功的起點。當今社會,個人追求成功,家庭追求和睦,企業尋求發展,社會倡導和諧。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堅持科學的處事方法才能達到目的。

一、行方智圓的處事之道

人生在世,做人與做事都離不開方圓之道。“方”是指做人的原則和人應具備的品質;“圓”則是指人的處事方法和處事智慧。“行欲方而智欲圓”,意思是說,人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圓融的處事風格。這種內外結合之道,就是“方圓”的真諦。

1以方為本,以圓為器

在我國古代,由於科技水平的局限,人們普遍認為“天圓地方”。“方”代表大地,“圓”代表天際。古人以為世界呈方圓之態,《易經》中六十四卦,既可排列成方形,也可排列成圓形。如今我們都知道了世界是相對靜止的,卻是絕對運動的。所以,這動動靜靜、方方圓圓就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無論下棋、交戰,還是與人相處,中國人都講究“外圓內方”的原則,強調“攻守結合,張馳有度”,這就是國人從古自今一直奉行的方圓之道。

天圓地方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周易》認為,圓乃化生萬物之源,同時它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係辭上》說: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誌,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蓍是占筮用的蓍草,“德”就是性質的意思。韓康伯解釋說:“圓運,運而不窮;方止,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變所適,無所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周易》以“圓”來描繪道的神秘特性,在此基礎上又把“圓”作為一種終極境界。

《係辭上》又說:“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形跡,無定在,“無方”也就是“圓”;“易無體”,是說變化不可方物,《周易》以表現變易為最高原則,因此,可以說,《周易》就是以“圓”之卦爻去表現“圓”的宇宙之理。

《周易》以“圓”作為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有如下基本特點:一是運轉不息的,萬物彼此相聯,組成一交互網的世界;二是變化莫測,它蘊“幾”蓄“微”,包含著生命世界的全部秘密;三是涵蓋萬物,正如張橫渠所說:“旁行而不流,圓神不倚也。”使得萬物一體,天人合契,從而圓成一生命世界。《周易》以圓為最高境界,即重視萬物的生命特性,“圓”中含“生”。

身處塵世,難免要為人處世,如若處理不當,就會麻煩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以方為本,以圓為器,方圓互用,隨變而變,以圓趨時,以圓應物,以使自己的生存條件不受侵害。可見,中華智慧之玄奧深博。

2方圓行事,圓方做人

中國哲學把圓看作天地之初的渾沌無形之氣,方代表渾沌的落實,所以有《易髀算經》裏的“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的說法,古時候人們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既然人們認為天圓地方,那麼,“方圓”便成了世界,而這“方圓”便影響了人們對世界萬物的認識,把“方圓”做為一種觀念來行事,孟子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於是,人們就覺得做人也要如此,並把人們的言行規定為:行方智圓。

“行方”是說,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規矩,要堅持做人的原則,要有骨氣和品格,要表裏如一。“智圓”的意思則是說為人處事要周到細密審慎幹練,要把事情辦得圓滿。因此,古人遵循外圓內方的做人準則是很有道理的。

方圓之道作為一門處世學問,它有一個“度”的限製,過分的方正是固執,會四處碰壁;過分的圓滑是世故,也會眾叛親離,所以,做人的製高點就是外圓內方,就是行欲方而智欲圓。在為人處事的時候,自己心中應遵循一個原則,應該善於思索,妥善處理各種紛繁的複雜事物。

一個真正領會“方圓”三昧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這種人勇敢無畏,堅強幹練,能承受大喜悅與大悲哀的強烈衝擊;冷靜聰慧,胸藏萬機,善於應對裹雷電與夾風雨的莫測變幻。我們的古人很早就懂得“外圓內方”處事的重要性。因此,才有了用銅錢作為啟示的先例。這反映了古代知識階層追求成功的處事之道。

二、方圓有術的實戰行動

行方圓之道,應該掌握一個度。過分的“方”,即原則性太強和棱角外露;過分的“圓”,即過分圓滑,八麵靈光,都不是正常的處世之道。真正的處世之道,就是要把握方圓的實質,行方智圓,外圓內方,方圓結合,最終達到既無愧於我心,又獨行天下的目的。

1方圓處世,不苟拘泥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身處塵世間,智者內方外圓,以無窮智慧應對事物,事事順風,路路通暢;庸者處事無度,無視潛規則,到處碰壁,一路荊棘。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圓意在靈活,不苟拘泥,圓通之後就能無始無終,計謀不止,應變無窮。現在介紹幾種方圓處世的技巧,以供大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