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陰陽調和(3)(1 / 3)

5陰陽製衡,打破平衡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道之載體,也是單位,也就是說隻有一個陽和一個陰的結合才是道。陰陽是矛盾互相對立的兩方,一陰一陽的配合就是矛盾的統一。我們說陰陽平衡、陰陽互補、陰陽協調等,並非說陰陽製衡或陰陽製約,前者會導致事物由低級到高級不斷演變發展,而後者隻能導致事物維持在極度僵化的狀態。因此,一味地強調陰陽平衡就會導致陰陽製衡現象,而陰陽製衡隻能維持在低水平的僵死狀態,不能從真正意義上推動社會發展。比如我們的社會曾經一窮二白,好像是“均貧富、等富貴”了,好像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社會好像穩定,人們也好像心態平和,但那是建立在一種低水平的社會之上的狀態,這樣的社會會失去發展的動力。

因此,我們必須打破平衡,注入社會發展的因素,適當地調節陰陽,以推動社會發展。

6陰陽論治,生命健康

陰陽學說涵蓋宇宙,其現實意義非常實用於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對於我們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陰陽之道對我們生理上的運用也非常重要,用一句話說,人類的身體健康就是生理的陰陽平衡;反之,人體內的陰陽不平衡,身體就會百病叢生。

中醫理論是追求陰陽平衡的理論,該理論從養身之道分析有如下內容:

第一,膳食平衡。

膳食平衡包括營養平衡、饑飽平衡和間隔平衡。

所謂營養平衡,就是不挑食,不偏食,三大營養要素(脂肪、澱粉、蛋白質)缺一不可;饑飽平衡,就是饑飽適度,不要太饑,也不要過飽。春天多吃酸味的,夏天多吃苦味的,秋天多吃辣味的,冬天多吃鹹味的。各個季節都要搭配甜味等,即四季五味搭配,隻是多少略有差別;間隔的平衡,就是兩頓之間的時間間隔,一般以4小時為宜。

第二,內外平衡。

就是指人體與生活環境的協調、平衡。內外平衡主要是指衣食住行中的衣與住兩項。

穿衣要注意季節的變化,熱天不焐著,冬天不凍著。住房的地基不要太高,房間不宜太大。“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不處大室,不為高台……聖人之所以養性也”。

第三,動靜平衡。

動靜平衡是指運動與靜止的關係。動是陽、靜是陰,動靜結合就是陰陽平衡,貪圖享受,懶得運動,都是現代人引起生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當然運動不宜過強,靜止也不應過長。動靜過度都對健康不利。

人體內部髒氣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是依賴人體內部的自調機製實現的,有動必有靜,大自然界具有充分自衡、自穩能力,其通過氣的升隆出入,髒氣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以及經脈之間氣血多少的調節來實現的,如髒腑的平衡協調,製約就是通過十二藏之相實現的。

第四,統一協調。

人體陰陽二氣處在平衡協調狀態,不僅可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可保持人體與自然界的統一協調。

陰陽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因而疾病的治療,就必須從陰陽變化這個根本上去處理。因為疾病的發生,不外乎陰陽的失調,所以治療疾病,就必須探求病變的根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夫人一身,不外陰陽氣血,與流通焉耳。如陰陽得其平,則疾不生。”這裏的疾不生,是指不生病,而人體不病的關鍵又在於“陰陽得其平”,平,即陰陽平和,不偏勝不偏衰。《國醫指南·陰陽之義》指出:“凡人乃陰精陽氣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陰陽二字,和則生,不和則病。”這段文字進一步說明了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是陰陽失去相對動態平衡的結果。陰陽失調所導致的偏盛偏衰,是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

第五,辨證論治。

大家知道,中醫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辨證論治,它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所謂“辨證”,就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各種現象和體征,加以分析、綜合、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論治”又叫“施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中醫學有病因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八綱辨證,髒腑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等多種辨證方法,但無論哪種辨證方法,都要用陰陽加以概括和分析,臨床最常用的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納,而陰陽又是八綱之總綱,以統領表裏、寒熱、虛實。在這裏,表、熱、實屬陽,裏、寒、虛屬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