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莊二老爺一家之所以在父母過世後,還能跟莊大老爺一起住,是因為兩兄弟關係不錯,所以兄弟不分家也很正常,但現在當家的是莊大郎,人家不過是莊二老爺的侄子,可沒有義務再養著二房一家,所以自然將二房趕走了。
忠義侯府因子弟沒出息,不過就是些莊田俸祿,收入不多,再加上當時從龍花了不少錢,平常又想維持侯府的體麵,花錢那是寅吃卯糧,如今分家,根本沒多少東西分,二房隻分到很少一點東西,所以二房出去後,生活水平迅速跌落。
二房嫡子莊四郎是個溫柔多情的人,這些年對身邊那些姬妾通房都很好,生了一堆的庶子庶女,如今家境困難,他還子女成群,哪裏開支的起?偏他又是心軟的人,舍不得賣了姬妾通房,也不像高二老太爺等人那樣舍得賣女兒換錢用,於是隻能盡量節儉,以維持生活。
結果他倒是想盡量維持生活,他那些姬妾通房卻是從奢入儉難,不願意了,有生養的也就罷了,沒生養的,年齡小青春正盛還能再找金主的,說是為府裏節約錢財,打算離開,莊四郎倒是想留,但莊二夫人看家裏錢不夠用了,自是同意,於是那些女人全拿了賣身契跑走,攀日子過的比較好的人去了;剩下那些生養了的或沒生養但年齡大了走不掉的,看莊家日子過的這樣差,心裏非常的鬱悶,想著要知道莊四郎人長的一表人才,結果卻是個繡花枕頭,沒什麼出息,當初別跟他就好了,要不然現在日子也不會過的這樣慘,特別是當年那些私下嘀咕過聞百翎的,這會兒想著,當初爭贏了還曾得意過呢,現在看來,有什麼好得意的,人家過著富貴日子,她們跟莊四郎過著“吃糠咽菜”的日子,想想都鬱悶。
因知道二房沒多少錢,從莊四郎身上也榨不出什麼好處來,漸漸地對莊四郎,便沒有以前在侯府裏時那麼好了,莊四郎看了,心裏不由苦笑,想著他當初怎麼就會為著這麼一群嫌貧愛富的賤人,搞的失去了聞百翎呢?當初這些人說什麼喜歡他,不願意離開他,求他看在她們喜歡他的份上,不要讓她們走,他當時傻透了,感動的不得了,還真信了,留下了這群垃圾,卻失去了聞百翎,現在如何?不是說喜歡一個人就會與對方患難與共嗎?現在呢,現在還沒有危難,不過生活稍差了點,這群曾口口聲聲說喜歡他、曾讓他感動得不得了的東西就對他有意見了,甚至對他的態度也變差了,能攀高枝的還都攀高枝去了,患難見真情,這是群什麼樣的東西,她們的真麵目,眼下他可算是知道了,可惜知道的已經太晚太晚了,後悔也沒用了,這時候他才知道,他當年有多傻,那些女人說了,他就信了,每次想起這事,都越想越覺得當年的自己蠢得不忍直視。
如果一切能重來一次,他再不會為了這群東西,失去聞百翎了,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他再後悔也沒用了。
不說那邊莊四郎發現自己當年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蠢透了,卻說當下,女學風波就這樣有驚無險地過去了,女學也慢慢步上了正軌。
不兩年,聞三娘給兒子娶妻時,一為了表示對聞百翎夫婦的支持,二為了在分府後有鎮國公府這個大樹當靠山,不被人欺負,還專門從女學裏選了個學生。
她選的不錯,剛好她兒子是宗室,不用科舉,她為了讓兒子不變成紈絝,對他管的較嚴,雖沒讀科舉方麵的書,卻讀了其他雜書,她兒子後來對科技也較感興趣,跟女學裏學了數理化方麵知識的學生,卻是不謀而合,夫妻倆整天在家搗鼓些這個時代的人見都沒見過的東西,後來夫妻倆因發明了些相對於這個時代來說較先進的東西,還在曆史上小有名氣呢。
這時仁郡王已過世,聞三娘在兒子娶了妻就分府出去過了,自己有誥命在身,兒子媳婦關係又好,一家三口過的日子相當滋潤,讓聞三娘比同齡人顯的要年輕多了——至少比前未婚夫錢四郎的妻子楊二娘要顯的年輕多了。
至於她前未婚夫錢四郎,錢四郎雖有個在國子監當差的嶽父,卻在科舉上再無寸進。
他是庶出的庶出,無蔭封資格,科舉又隻是秀才,不是可以授官的舉人,在平城公主過世,錢家分家後,隨著庶出的父親分府出來過,日子越發艱難,偏妻子娘家又是以清廉著稱,嫁妝極少,於是等後來他父親過世,就剩他們小兩口出來過日子後,男的一事無成,女的嫁妝又少,隻能守著點分下來的薄田度日,由於是庶出的庶出,分到的東西極少極少,那點錢,比高門那些丫環小廝們的收入還少,日子過的比他們還不如,瞬間從個侯府公子,變成了莊戶人家差不多的水平,知道的人對錢四郎又是好一頓嘲笑,說他當年要娶了聞三娘,起碼聞家有幾千兩嫁妝,到時用那嫁妝置上幾百畝田地,也能過比他現在猶如莊戶人家一般的日子要好了,看看聞三娘帶著兒子媳婦依然過著富貴生活,就看的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