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的一次訪談中,牛根生說,做“牧場聯合國”的確是為了做示範。這個牧場位於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共占地8848畝,中心是圓形的參觀大廳,廳外有三個示範區,緊挨展廳的一圈是擠奶示範區,擠奶區連著養牛示範區;外圍是牧草示範區。
除了展示,這個牧場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營實體。牧場是由蒙牛乳業集團、澳大利亞澳亞公司和印度尼西亞三林集團三方共同投資、設計和興建的。飼養規模約為萬頭奶牛,是我國目前最具規模效益的大型牧場。這個牧場由中、美、英、澳、印尼、新西蘭、新加坡等7個國家的專業人員參與建設和管理,把國外的養牛技術原汁原味地搬進來:洋人牽來洋牛,建起洋牧場,用洋管理、洋技術、洋設備,產出的奶供給蒙牛。
與以往注重引進牛群的做法不同,蒙牛建這個示範牧場,第一次從“奶”上做文章。洋人為賣奶賺錢而到中國來養牛,交易的是奶,而不是牛,因此牽來的應該說是世界上的高產奶牛,每頭牛年均產奶量在8噸~10噸之間。牧場裏良種牛生育的子牛,每年將以數千頭的數目進入周邊中國百姓的家庭牧場。這樣做,肯定不是賠本賺吆喝。
牛根生說,蒙牛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中國奶牛的飼養方式跟上世界的腳步。雖然蒙牛讓百萬奶農脫貧致富,但是中國養奶牛的方式還很原始,還很落後。中國80%的奶牛還散養在奶農家裏,檢疫、擠奶、收奶、運奶等環節都存在問題。他經常到世界各地去考察牧場,國外的一個大型牧場就養了成千上萬頭牛,而國內許多奶農還停留在一家一戶一頭牛的階段,國內一頭奶牛年產奶三四噸,不及別人的一半,差距太大。
國際示範牧場的建成,帶來的是觀念的革命,比引進牛群和技術更重要。牛根生說,我們隻有少數人有條件出國,但即使有條件出國,也沒有條件到世界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個牧場去專程參觀。而蒙牛卻讓中國的奶農(尤其是養牛大戶)以及村長、鄉長、縣長、市長甚至省長們,在一個小時之內,在一個小環境中,就能遍覽全世界的種草技術、養牛技術和擠奶技術。這比參觀者聽一萬個故事更具有示範性和衝擊力。
盡管蒙牛獲益有限,不過利潤不代表全部。蒙牛的理想是“百年蒙牛、強乳興農”,它已經是中國乳業的佼佼者。示範牧場建起來,誰都可以來參觀,包括競爭對手都可以來學,用三到五年的時間,使中國的種草、養牛、擠奶技術、快速實現與歐美發達國家百年經驗技術的接軌,這是推動中國乳業發展的大事。業內人士這樣評價蒙牛說,國際示範牧場是中國奶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預示著中國奶牛養殖業將由分散養殖型向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由於“請洋人、種洋草、養洋牛、洋管理、洋技術”,於是奶農給蒙牛澳亞國際牧場起了個外號:“牧場聯合國”。對奶源的重視與提升,使得蒙牛從牛奶源頭上保障了好品質,也使得蒙牛在短短幾年內成長為中國乳業的龍頭企業。對於處在市場領導地位的企業來說,技術可以保持其領先地位。由於在起步階段對國外先進技術創造性地“拿來”,將全世界先進的牛奶生產管理技術聯合到蒙牛,為它後來的迅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用最好的奶牛種群、最優秀的管理飼養技術、最先進的擠奶設施,生產出品質最好的牛奶、綠色食品屬性最突出的牛奶、對人體健康最有益的牛奶,這就是蒙牛澳亞示範牧場定下的“六最特征”。
“資源將屬於那些善於把握它們的人,依靠創新的現代化管理已成為全球牛奶生產商和奶農們的唯一生存法則。蒙牛打造了一個完美的國際化樣板牧場,也打造了一條充滿創新和想象力的‘蒙牛之道’。”來自新西蘭的乳業專家對蒙牛的創新性探索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