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國媒體和中國消費者對於低價國產貨車的看法都傾向於不接受。盡管國產產品的降價已經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但是質優價廉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在人們心中還是一個疑問。尤其是吉利來自於浙江台州,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浙江貨的價廉和質次是連在一塊兒的,更何況是汽車。這件大宗消費品不僅要花很多錢買,更重要的是它是需要保養和上路的。安全,是消費者對汽車的第一要求。
盡管如此,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依然再次打響,夏利和吉利更是爭奪得不可開交。最後吉利降到2.99萬元,創下了中國汽車曆史上的價格最低紀錄。2.99萬的豪情屬於“瘋狂”的李書福。在吉利需要奠定企業基礎的時候,李書福正是憑借著這個最低價,維持著自己在中國汽車業的地位。
“低價=吉利=李書福”,李書福憑借著這一定位,親近了中國平民這個巨大的消費群體。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樣一個價格意味著吉利在這個車型上的經營是虧損的,但是這對於瘋狂地癡迷於汽車行業,致力於建立一個中國自有品牌和自有技術體係的李書福來說,有的是投資者看好他和他的吉利汽車的未來。“誰占有中國市場,誰就擁有未來。”汽車“瘋子”李書福可以瘋狂,是因為他站在一個擁有未來的國家裏,這個國家以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它的低廉人力資源成本,使李書福有時間與空間去實現進軍汽車這一產業的夢想。
但是李書福的時間不多了,跨國巨頭們憑借著巨大的資本和優秀的技術已經進入這一市場。李書福必須在數年之內完成資本、技術、品牌、人才、產能等所有一個中國的汽車公司所必需的要素。所以他必須“瘋狂”。
對於浙江人所熟悉的打火機來說,低價銷售算不得什麼困難,但是汽車低價銷售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對於外資企業來說,低價策略算不得稀奇,但是對於初創時期一窮二白的李書福來說,真的是需要“瘋子”精神來支撐。低價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敢為人先的策略。
人才培養:二十年,二十強
企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造汽車的李書福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早在1993年他為了建設自己的人才儲備,從北大、人大等名牌學府招了86名畢業生,因為吉利當時要求他們從基層做起,直接到第一線參與生產,於是他們先後都離開了。畢業生說自己是來當將軍的,不是來當士兵的。吉利創業者之一、後來的吉利大學校長羅曉明回憶說,他告訴畢業生,做不了好士兵就永遠沒有可能當將軍,但他們還是離開了。
李書福確實非常需要人才。造汽車,哪怕是一線員工,也要經過培訓和教育,至少得能看懂工程師的設計圖紙。可是台州地處偏僻,技術人才根本不願意前往。雖然企業很多,但大多是家庭或者家族企業,很多年輕人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管理方式。於是從1997年開始,李書福決定自己培養人才,他後來說,浙江製造產業發展最大的劣勢在於該省連一個培訓高級技師的學校都沒有,而汽車工業是最需要技師的。
1997年,李書福曾與當時的副總裁羅曉明有過一次長談。李書福對羅曉明分析說,中國教育不可能永遠靠國家包下來,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造成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市場經濟的發展,則會形成教育投資的多元化,這是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中國將來也一定會這樣走。
其實,李書福辦大學還有另一層更直接的原因。隨著吉利集團產業的快速擴張,人才緊缺已成為影響發展的瓶頸。李書福還發現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麵是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麵企業急缺的中高級人才又難以覓到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