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車認為:秦軍此前渡過黃河收複了魏地。
如今,韓信又一舉攻下井陘口,在不到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打垮了趙國的二十萬大軍,俘虜了趙王歇,可謂名聞海內,威震天下。
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目前都在秦軍的控製下,隻剩下北邊陲的燕國,還有黃河邊上的齊國。這些是秦軍的優勢。
然而,由於長途跋涉,激烈作戰,秦軍將士非常疲憊,再加上糧草輜重不充足,實際的情形是難以馬上繼續用兵。
如果韓信直接率領疲憊不堪的士兵,圍住燕國堅守著的城池,攻城作戰,恐怕一時難以取勝,時間會拖得很久。
如果不能快速拿下比趙國弱小的燕國,可以肯定遠在黃河邊上的齊國更加不會降服,必然會固守邊境以圖自強。
燕、齊兩國相持不下,那麼秦軍也就沒法順利渡過黃河,從而在楚地後方展開進攻。這些是秦軍的劣勢。
李左車還認為韓信提出的“北攻燕、東伐齊”計策並不是一個周全之策。他認為,用兵之道,就要先聲奪人,再動實際的策略。善於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長擊他人之短。
韓信應該按兵不動,在趙地休整士卒,安定趙地百姓,撫恤遺老遺孤,再每天宰殺牛羊,好酒好肉犒賞將士,擺出全力以赴攻打燕國的態勢。
而後,派遣辯士前往遊說燕國,把秦軍的實力優勢充分展現在燕國的麵前。弱小的燕國不知秦軍的虛實,肯定會願意投誠。
一旦燕國降服,再向始皇帝請求讓燕王繼續留任燕地。然後,派遣辯士以燕國已投誠為由,說服齊國,齊國肯定會從風而降服。這樣一來,不動一兵一卒就可以收複燕、齊兩地,才是上策。
韓信在與周勃等部將商議後,決定采納李左車的計策。
在安定趙國百姓後,他於是派出使者前往燕國。
果然,燕王臧荼很快就答應投誠朝廷。
按照嚴苛的秦律,起亂的燕王臧荼將必死無疑,更別說是繼續留在燕地。
此前,趙國的趙王歇就已經被迅速押往鹹陽,等待死罪宣判。
殺了趙王歇沒有什麼問題。但若是殺了燕王,那齊國就絕對不可能投誠了。
該如何是好?韓信左思右想,最後腦海裏浮現一個人——張良。張良曾經說服趙政招安劉季。他可以求助於張良。
韓信立即寫了一封信快馬送往鹹陽。
當然,劉季和燕王臧荼的情況迥然不同。始皇帝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鑒於當前形勢,應該會同意不殺燕王臧荼,但臧荼作為舊燕國王族的後裔,在燕地有相當的影響力,趙政不一定放心讓他繼續留在燕地。
以趙政的性格,最有可能是讓臧荼前往鹹陽,將他作為人質監視起來。
雖然這樣能暫時活著,但與一隻被關在籠子裏的牲畜沒什麼兩樣,不僅沒有人身自由,而且隨時都可能死於非命。
與其留在鹹陽每天擔驚受怕,還不如一死了之。燕王臧荼一定不可能答應前往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