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黃河以南的齊王田儋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救。
其實,早在聽說韓信襲破臨淄城時,項羽就已派遣大將龍且率領十數萬兵馬前往齊地救援。
隻是來遲了一步,還未等龍且的大軍渡過黃河,齊王田儋就已經從對岸逃了過來。黃河以北的齊地完全落入了韓信的控製。
龍且隻能與齊王田儋合兵,沿黃河布防,阻止韓信繼續南下。
收複趙、燕、齊三地,名義上為韓信的大軍增加了不少的兵力。但那些降服的士兵多是農民出身,在被迫參加亂軍後,已使大片農地因此荒廢。而且,他們大都缺乏必要的訓練,並不擅於布陣打仗。
為了迅速穩住和恢複生產,韓信下令讓投誠的大部分亂軍士兵回家務農。可是,收複的城邑卻都需要分兵把守,最終真正能夠編入秦軍,跟隨韓信繼續南下征戰的並不多。韓信軍與對岸楚、齊合軍的力量相比,還是相當的懸殊。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並不急於立即渡過黃河繼續南下。
此時,遠在鹹陽的趙政對韓信僅用區區三萬新兵,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收複三地的表現非常滿意。
他立即想到將三軍交給韓信統領,馬上渡過黃河,發起對楚地的全麵戰爭。
急於從齊地進攻楚地的後方,主要是為了緩解楚軍進攻滎陽的巨大壓力。
楚軍一直試圖突破滎陽,直入關中,與秦軍在滎陽一帶激戰已久。
楚軍兵力強盛,在滎陽一帶咄咄逼人。好在滎陽城堅河寬,易守難攻,秦軍將士固守不出,楚軍才沒有那麼容易得逞。但是,若是楚軍不惜一切發起進攻,恐怕滎陽是守不住的。
趙政對此憂心已久,一直想打破這種被動局麵,隻是苦於此前黃河以北地區還沒有完全穩住,才遲遲未敢采取行動。
現在,韓信已經幫他掃清了這個障礙,而他無意任命的上將軍韓信又展現出天才般的軍事才能。
讓韓信領兵從黃河以北直接渡河,攻擊楚國的大後方,不僅能夠緩解滎陽的軍事壓力,還將徹底打亂楚軍的作戰計劃,讓楚軍前後難顧,迅速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麵,取得戰爭的主導權。
趙政一貫雷厲風行。在征得張良等大臣認同後,他立即下令全麵展開籌備。自陳勝起亂以來最為強大的陣容將出戰楚地。當然,統領三軍則非韓信莫屬。
當時的三軍,與現代意義的海、路、空三軍相去甚遠。
冷兵器時代的大規模作戰主要特點是以品字形展開攻勢,通常將大軍分為中軍、左軍、右軍,或者中軍、上軍、下軍,在行軍作戰中大致處於不同的方位,擔負不同的作戰任務,與兵種沒有絲毫的關係。
中軍一般是主將統率的軍隊,是整個進攻的主力;左軍、右軍主要負責兩翼的進攻,以及對中軍的掩護和警戒任務。
大秦十五年,距彭城戰敗僅一年時間。趙政以上將軍韓信為中軍主將統帥,蒙魁和樊噲率領左軍,章邯和劉季率領右軍,對楚地發起全麵進攻。
樊噲自從跟隨劉季投誠朝廷後,英勇不減,上了戰場依舊拚命,在經曆幾次大戰後,自然就升入了將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