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對峙鞏縣(1 / 2)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二三零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二二八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钜鹿郡、太原郡。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二二七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二六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王翦之子王賁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二三年),楚軍鬥誌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複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於代地設置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當年,秦國主要采取中央突破,由近及遠,從西向東,逐個殲滅的方針,一一滅亡了東方六國。

按說,再戰六國也應該是按此成功經驗,從關中起兵,步步為營地向東方進攻。但正是因為有了之前的教訓,複立的楚國在秦軍東進方向上囤積了大量兵力,構築起固若金湯的防線。

正是考慮到東進方向存在的險阻,趙政才決定讓韓信統領舉國之兵(比當年王翦率領東出武關的六十萬大軍略少),從北方起兵,渡過黃河向南方進攻。

這裏先提一下,從戰爭的最終結果來看,趙政從北方起兵進攻南方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從中國此後的曆史大勢上看,更是有先見之明。因為中國地勢由北向南傾斜,由南方起兵進攻北方而最後獲得勝利的,少之又少。反之,從北方起兵進攻南方而最終獲得勝利的,曆朝曆代幾乎都有先例。當然,這是後話,這裏就不累贅了。

方針沒有問題,但統帥偏偏可能出了問題。人是最無法預料的。當年,王翦率舉國之兵與楚國進行最後決戰時,趙政不放心,親自送行到霸上。

出征時,王翦向趙政“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為子孫業耳”。出關前,他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以此來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甚至讓他的部下都開始擔心他會不會太過份了。這樣,趙政才消除了王翦擁兵自立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