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曹丕,他是曹*的兒子中最為全麵的,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曹丕的文學水平可能比不上曹*和曹植,但也算是大神級的,也是粉絲如雲。曹丕的武功可比曹植好太多了,騎馬、射箭和劍術都是他的強項,綜合戰鬥力足以成為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曹丕在政治方麵相當成熟,這是曹*最為看重的。朝廷的鬥爭就是政治鬥爭,沒有聰慧的政治頭腦早晚被人整死。舉一個小例子,《三國誌》中曾記載某次曹*率兵出征,曹植和曹丕都去送行。曹植展示文學才華用華麗的辭藻可勁歌頌,曹丕不來這一套而是跪在地上大哭,哭得那叫一個撕心裂肺呀,弄得挺剛強的曹*都忍不住落淚了。曹丕的這個舉動讓曹*覺得他情感更真實,曹植則有點“虛”,被曹*認為“虛華少誠實”。
你可能認為曹丕太奸詐,但奸詐原本就是政治鬥爭中的必備武器。再舉個類似的例子,清道光帝在選擇太子的時候在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之間猶豫不決。某日,道光身體不舒服,懷疑自己可能快不行了,急忙召見四阿哥和六阿哥。才華不俗的六阿哥在道光病榻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他治理國家的理念和方法詳細的闡述了一遍。六阿哥沒想到正是因為他答得太好令他徹底失去了爭奪皇位的機會,因為雖然六阿哥說的那些東西都不錯,但他忽略了聽眾的感受。道光聽六阿哥那些長篇大論很不舒服,我這還沒死你就準備好繼位後怎麼辦了,你什麼意思呀?是不是嫌我死得晚?
四阿哥就聰明多了,他見到皇阿瑪啥話也不說就是一個勁的哭。道光好不容易趁四阿哥痛哭流涕的間隙插空問了兩句話,四阿哥的回答隻有一句:“兒臣隻盼皇阿瑪身體健康壽比南山!”道光十分感動,看看還是我四兒子孝順呀,就立他為太子了。這位四阿哥就是後來的鹹豐帝。
把我們的思路拉回秦始皇在選擇帝國接班人,在這個問題上,秦始皇是很清醒的,他明白個人喜好和執政能力是兩碼事。胡亥隻是一位不諳世事的皇二代,當皇帝並不合適,帝國的統治者要選擇德才兼備的人物。在一番思索後,秦始皇做出了決定,他要將皇位交給扶蘇。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無論個人才學還是思想品德都是有口皆碑的,扶蘇的性格與秦始皇大不一樣,他是一個很溫和的人,如果繼位的話必定會修正秦始皇時期的一些弊政,讓秦帝國回到良性發展軌道上,但還是那句話,曆史是沒有“如果””的。秦始皇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是扶蘇當時並不在秦始皇身邊,也沒有在國都鹹陽,這位準皇帝在哪裏呢?
答案:扶蘇此時正在邊關修長城呢!
按理說,像扶蘇這種身份的人,不至於被分配到邊疆工作,即便是擔任監工也是相當艱苦的。據史書記載,扶蘇因為焚書坑方士的事與秦始皇吵了一架,結果被貶到了邊遠山區任職。這種說法並不全麵,秦始皇確實對扶蘇的頂撞感到惱火,但他隻所以將扶蘇送去監督長城工程,隨便還要參與對抗匈奴的戰爭,主要還是想讓扶蘇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一下,積累執政和用兵的經驗。正是基於這個原因,秦始皇將扶蘇送到了上郡,那裏駐紮著30萬精兵,這30萬大軍的統帥叫做蒙恬,史稱中華第一勇將。秦始皇認為扶蘇在蒙恬身邊工作必將受益匪淺,蒙恬確實也沒有辜負秦始皇的重托,成為了扶蘇的良師益友,但令秦始皇沒有料到的是,他打造扶蘇蒙恬組合的舉動,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既然扶蘇不在身邊,秦始皇隻好寫一份詔書給扶蘇了,指派扶蘇回鹹陽舉辦葬禮,等於宣布扶蘇繼承皇位。這份詔書交到了中車府令手中,中車府令是管理宮廷車馬的官員,行政級別並不高,本不應該參與到帝國繼承人這種大事中,但這位中車府令還兼任秦始皇的機要秘書,管理文件以及兵符和玉璽,秦始皇對其非常信任,但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這個人背叛了對他有知遇之恩的秦始皇,用一係列的陰謀將秦王朝送上了斷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