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的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不摒棄以犧牲環境維持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今後的發展就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們這一代,而且還關係到子孫後代的長遠發展。生態環境惡化,不僅會破壞人們的生存條件,甚至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消亡。對於國企和國企員工來說,保護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企業必須嚴格執行“三同時”製度,所謂“三同時”製度是指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汙染治理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做到了“三同時”,就能有效防止新汙染和環境破壞,國企在環境保護方麵必須走在其他類企業的前列。

凡是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確認可以開發建設的項目,建設時必須按照“三同時”規定,把環境保護措施落到實處,防止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使用後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也要防止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主要環節落實環境保護措施,關鍵是保證環境保護的投資、設備、材料等與主體工程同時安排,使環境保護要求在基本建設程序的各個階段得到落實,“三同時”製度分別明確了建設單位、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的職責,有利於具體管理和監督執法。隻有真正嚴格執行了“三同時”製度,才能從源頭上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

1984年12月竣工的西曲煤礦,正是我國重大建設項目中第一次做到環保“三同時”的項目。

1979年,古交礦區開工興建。該礦區是“文革”後,我國第一次利用國外貸款建設的大型工業項目,目標是為寶鋼配套一個年產1650萬噸的焦煤基地,整個礦區包括5個大型煤礦和5個配套洗煤廠,總投資60億。

號稱“古交第一礦”的西曲煤礦1979年8月1日開工建設,其設計方案並未考慮礦井廢水、生活汙水治理、矸石集中堆放等環保工程。但該礦建在汾河岸邊,若無環保設施,大量礦井和洗煤廢水隻能直排汾河,必定影響下遊的省城太原吃水。麵對來自各界的議論,古交礦區建設指揮部投資了100萬元,開始了我國第一個區域性的“環評”。

1984年9月初,西曲礦決定嚴格執行環保法,做到“三同時”,如果做不到,礦井要推遲投產。那時距剪彩已不到3個月,西曲礦的環保設施建設全麵展開,土建施工和設備采購齊頭並進,所有的人都忙得團團轉,一天24小時施工。到11月底,該礦的環保設施全部完工。

1985年10月13日,全國城市環保工作會在洛陽召開。會上,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總結說:“這是一個中外合資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由於不執行‘三同時’,他們就堅持不同意開工,不管有沒有外國人投資,不怕有人用‘國際影響’的帽子唬人,堅持按國家規定辦事,直到把‘三同時’的環境保護項目補上為止。我提議把古交這件事命名為‘古交精神’,大家同意不同意?”

會場響起了熱烈掌聲。從此,“古交精神”叫響全國。

嚴格執行“三同時”製度、保護環境是國企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環境保護也是每一位公民的分內責任,而作為國企員工,更應該將環境保護記掛在心裏,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

山西省太原市白家莊礦南山山區有個好聽的名字——“昌旺林”,那裏的山色與其他礦區山石裸露的地貌截然不同。放眼望去,滿山都是青鬆翠柏,一片生機勃勃的氣象。這片林木是傅昌旺花了20多年時間,一棵一棵栽種下的。

20世紀80年代,傅昌旺是全國煤炭行業的一麵旗幟,他帶頭苦幹、無私奉獻的“礦山鐵人”精神,為全國煤炭行業的職工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傅昌旺在白家莊礦木料場當扛料工時,百兒八十斤重的丈二圓木,他扛到肩上一路小跑,別人跑一趟,他總要跑兩趟。粗略估計,傅昌旺在工作期間,向井下輸送的木材少說也有50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