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探險活動: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喬治·溫哥華和發現號上的軍官在勘測北太平洋海岸時,於1792年5月19日做出了歐洲第一次發現聖海倫火山的記錄。溫哥華在10月20日發現號經過哥倫比亞河口時將其以英國外交官聖海倫勳爵的名字命名。之後,探險者,貿易者和傳教士收到了這一地區有火山爆發的報告。地質學者和曆史學者很久之後斷定火山爆發發生在1800年,標誌著長達57年的山羊石爆發期(見地質部分)。見到當時的“幹雪”並因此感到惶恐,華盛頓州西北Nespelem部落的居民花費了大量時間祈禱而不去收獲食物,因此遭受了困窘的冬季。
1805年末1806年初,劉易斯與克拉克探險隊的隊員從哥倫比亞河望見了聖海倫山,但未報告有正在進行的或剛結束的爆發。他們記錄的流沙和SandyRiver河口阻塞等現象顯示之前幾十年間胡德火山曾經有過爆發。
白人定居地和地區使用:這一地區最早的非土著定居者是毛皮商人和獵人。這些人中的多數為英國的哈德遜灣公司工作。在1890年代早期,OlePeterson在路易斯河上遊的CougarFlats定居下來,在孤獨的自然環境中享受隱士的生活。
同樣是在1890年代早期,一個156平方英裏的采礦區在靈湖建立起來。到了1911年,已經有超過400個采礦許可的申請被提交。然而發現到的礦藏數量從來也沒達到能夠使人獲利的程度。很大力量被花費在修建通往礦區的道路或鐵路上,但一直也沒有修成。1911年,人們已經很明白的意識到這裏的礦藏的數量並不足以抵銷高昂的運輸費用了。
MeredithGairdner醫生為哈德遜灣公司在溫哥華堡工作時,於1835年做出了此地最早的火山爆發目擊報告。他將報告發給了《愛丁堡新哲學期刊》,並在1836年1月得到出版。1841年耶魯大學的詹姆士·德懷特·達納在美國探險考察隊的航行途經哥倫比亞河口時看到了火山的山峰。考察隊的另一個成員後來描述了山腳下有“細胞狀玄武岩熔岩”。
1842年秋末或初冬,附近的定居者和傳教士目擊了所謂的“大爆發”。這一小規模的噴發形成了大片的煙塵雲,輕微的爆炸一直持續了15年。這一時期的爆發很有可能是水蒸汽爆發。JosiahParrish牧師在俄勒岡州Champoeg目擊了1842年11月22日的爆發。火山灰可能一直飄散到了東南80公裏處俄勒岡州的Dalles。
1843年10月,加利福尼亞州未來州長講述了一個本地原住民的腿和腳在捕鹿時被岩漿或熱火山灰嚴重燒傷,並到溫哥華堡尋求治療的故事。但當時溫哥華堡的負責人否認有此事發生。故事的可信程度也因此令人懷疑。英國中尉在1845年對爆發做了素描,兩年之後加拿大畫家保羅·凱恩繪製了徐徐冒煙的火山水彩畫。Warre的作品顯示了在山的西側或西北側(可能是山羊石)離山頂三分之一山高距離處一個噴發口噴出的物體,而凱恩的一個實地素描也顯示了從大約相同位置冒出濃煙的情景。
1857年4月17日,華盛頓州斯特萊庫姆市的報紙“共和黨人”報告“聖海倫山及以南的其他一些山,據目擊者稱……處於爆發的狀態”。這次爆發沒有產生多少火山灰,顯示爆發的規模較小。這是1854年一來的第一次火山活動報告。
在1980年爆發之前,靈湖一年四季都可以開展旅遊活動,夏季適宜遊船、遊泳和露營,冬季則可以滑雪。
1980年爆發對人類的影響:聖海倫火山在1980年5月18日發生了災難性的大爆發。之前幾個月裏,山的北麵一個巨大的凸出部分不斷增長,最終一次中等規模的地震在山北側引起了曆史記錄上最大的一次滑坡。剛剛暴露出在火山的灼熱高壓岩石從此噴發而出,導致了美國本土四十八個州曆史記錄上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
在1980年大爆發之前的醞釀期裏,84歲的旅館主人哈利·杜魯門成了全國皆知的人物。他已經在這裏居住了54年,在火山爆發即將來臨之際,盡管地方當局反複勸告,他還是拒絕撤離。火山最終爆發,形成了巨大的朝北的火山口,57人在爆發中喪生或者失蹤,哈瑞·杜魯門的屍體也一直未被發現。如果火山沒有發生在星期天,而是早一天爆發,伐木工人都會在崗位上工作,死亡人數幾乎肯定會高很多。
火山爆發的遇難者還包括30歲的火山學者大衛·A·約翰斯頓。約翰斯頓在附近的冷水山脊進行觀測,在觀測點被熱火山灰雲席卷之前的一刻留下了他著名的話,也是對火山爆發的最早報告:“溫哥華!溫哥華!爆發來了!”約翰斯頓的屍體一直未被找到。
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視察火山造成的破壞後說“有人說這裏看起來像月球表麵。其實跟這裏比起來,月球表麵隻不過是高爾夫球場。”5月23日,一組攝製人員由西雅圖的電影製作人奧托·謝伊拜爾帶領,被直升飛機投放到聖海倫山上,拍攝記錄爆發造成的毀壞。在5月25日火山發生第二次爆發,攝製組幸免於難,並在兩天後被國民警衛隊營救。他們的影片“聖海倫山”在1981年上映。
保護與爆發後曆史:1982年美國總統裏根及美國國會建立了聖海倫山國家火山紀念地,包括了吉福品徹國家森林中聖海倫山周圍445平方公裏的土地。
在1980年火山爆發以後,那一區域的自然環境逐漸回複了毀滅之前的舊觀。1987年,國家森林服務重新開放火山供登山者登山。火山開放持續到2004年,新的火山活動導致了附近的區域再度關閉。
被關閉的最著名地段是裏季。此前每天最早到達的100個遠足者被允許攀登火山山頂。2006年7月21日起,火山又再度開放給登山者登山。
爆發活動的祖先時期:聖海倫火山早期爆發的時期是距今大約40000至35000年前的“猿猴峽穀時期”,距今20000至18000年前的“美洲獅時期”,和距今約13000至8000年前的“雨燕溪時期”。現代時期被稱作“靈湖時期”。靈湖時期以前的時期被統稱為祖先時期。祖先與現代時期的主要區別在於噴發岩漿的構成成份。祖先時期的岩漿包含英安岩和安山石,而現代時期的岩漿則成份複雜,包含橄欖石、玄武岩、英安岩和安山石等等。
聖海倫火山在距今37600年前的更新世,即猿猴峽穀時期開始成長,並噴發出英安岩和安山石的輕石和火山灰。36000年前,一次大規模的火山泥石流沿火山瀉落,而泥石流在聖海倫火山的所有爆發周期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猿猴峽穀時期在距今約35000年前結束,接下來的是長達17000年相對平靜。祖先時期的部分火山錐在爆發中分裂,並在距今14000到18000年前的冰河時期被冰川搬運移動。
第二個爆發期即美洲獅時期於距今約20000年前開始,持續約2000年。灼熱輕石的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灰以及火山岩穹頂的增長都在這一時期發生。之後又出現了5000年的平靜期,直到雨燕溪爆發期開始,代表性的現象是火山碎屑流,穹頂增長和火山灰對附近地區的覆蓋。雨燕溪爆發期在距今8000年前結束。
史密斯溪和鬆木溪爆發期:公元前約2500年,持續了4000年的平靜被史密斯溪爆發期的開始打斷。火山噴出大量火山灰和棕黃色輕石,覆蓋了幾千平方公裏的土地。通過火山灰層體積判斷,公元前1900年發生的火山爆發是聖海倫火山在全新世發生的為人所知的最大規模爆發。這一爆發期一直持續到約公元前1600年,噴發出的物質在80公裏外今天的瑞尼爾山國家公園堆積了46厘米厚。噴發物最遠在北至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班夫國家公園,南至俄勒岡州東部都有蹤跡。噴發在整個範圍內的物質體積總計可能有10立方公裏之多。接下來火山又沉靜了約400年。
公元前1200左右火山再度蘇醒,鬆木溪爆發期由此開始。這一時期持續到約公元前800年,以爆發規模較小為特征。無數粘稠熾熱的岩漿沿山而下,停留在附近的山穀裏。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間一次大規模的火山泥流填埋了路易斯河穀65公裏長的一段。
城堡溪和糖碗爆發期:於公元前400年開始,特征是火山岩漿組成成份的變化,即新出現的橄欖石和玄武岩。1980年前的火山頂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在之前常見的碎屑岩石之外,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是大量的岩漿流。大量的安山石和玄武岩岩漿覆蓋了山的一部分,公元100年的一次岩漿流一直流到了路易斯和卡拉瑪河穀。其他成份,比如因其岩漿管係統而得名的山洞玄武岩,從其噴發口一直流到15公裏之外。在公元1世紀裏,火山灰流沿了北側之河川和卡拉瑪河穀移動了50公裏遠,甚至可能達到了哥倫比亞河。接下來的400年是火山的平靜期。
糖碗爆發期十分短暫,且於火山的曆史中其他爆發期有截然不同的特點。它帶來了1980年之前唯一一次明確的定向爆炸式的爆發。岩漿首先安靜從火山流出並形成了一個穹頂,接下來發生了至少兩次猛烈的爆炸,產生了少量的火山碎屑,爆炸堆積物,碎屑流和火山泥流。
卡拉瑪和山羊石爆發期:在約1480年,持續了700年的平靜期被打破,大量的灰白色英安岩輕石和火山灰開始噴發,標誌著卡拉瑪時期的開端。1480年發生的爆發比1980年5月18日的爆發規模還要大幾倍。接下來又一次規模堪與1980年相比的爆發在1482年發生。火山灰和輕石在東北9.5公裏處堆積了1米厚;在80公裏外也有5厘米厚。大量的火山碎屑流和火山泥石流接著順山南坡而下,衝進卡拉瑪河。
這一為期150年的爆發期中,岩漿中的矽土成份有所減少,爆發產生的安山石火山灰形成了至少8層深淺相間的地層。成塊的安山石岩漿從火山口沿山東南側而下。後來,火山碎屑流蓋過安山石岩漿,流入卡拉瑪河河穀。最終英安岩在火山口上填滿了以前爆炸形成的彈坑,形成了幾百米高的火山丘。火山丘側麵的大塊部分脫落,以碎石形態覆蓋在火山錐上。側向的爆發在火山口東南壁上開出了一個缺口。卡拉瑪時期在約1647年結束時,聖海倫火山達到了其最高的海拔,也形成了高度對稱的外形。接下來的150年裏火山再一次回歸平靜。
1800年開始的山羊石爆發期持續了57年,這也是第一個對聖海倫火山爆發的口頭和書麵描述共同存在的時期。與卡拉瑪時期類似,山羊石爆發期開始於英安岩火山灰爆發,隨之而來的是安山石岩漿,最後在英安岩火山丘形成時達到頂峰。在規模上,1800年的爆發可能與1980年的爆發接近,但沒有對山峰造成毀壞。火山灰向東北飄散到華盛頓州中部和東部,愛達荷州北部,和蒙大拿州西部。1831年到1857年接連發生了至少十餘次小規模爆發,其中還包括在1842年發生的一次相對規模較大的爆發,噴發口就在山北坡山羊石或其附近。
現代爆發期:
1.1980年到2001年之間的活動:在1980年3月20日,聖海倫火山經曆了一埸裏氏4.2的地震。煙霧於3月27日開始從火山口冒出。到4月末,聖海倫火山的北麵開始凸起及膨脹起來。毫無先兆的情況下,強度5.1級的第二次地震於5月18日發生,引發了山北坡大規模的塌陷,造成了曆史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岩屑山崩。山體內的岩漿噴發形成了大規模的火山碎屑流,夷平了附近600平方公裏的植被和建築物。在火山爆發指數中,這次爆發被列為普林尼式爆發。
山北坡的塌陷混雜著冰、雪和水形成了火山泥流。泥流沿Toutle河及Cowlitz河前進了若幹公裏,摧毀了一路的橋梁和伐木場。總共三百萬立方米的物質被泥流運送到了南方27公裏外的哥倫比亞河裏。
劇烈的火山灰噴發持續了9個多小時,煙柱高度達到了海平麵以上20到27公裏。煙柱以每小時95公裏的速度向東飄移,中午時到達愛達荷州。5月18日大約下午5:30,垂直煙柱的高度開始減小,較小規模的噴發一直持續到了幾天之後。
聖海倫火山爆發的能量總共相當於三億五千萬噸三硝基甲苯,或者27000枚廣島原子彈,又或者7倍於人類建造測試過的最大當量核武器沙皇炸彈的威力。它噴出了2.8立方公裏的物質。山北坡的塌陷使聖海倫山的海拔縮短了將近400米,留下了一個1.6到3.2英裏寬,800米深的火山坑,北麵留有巨大的缺口。爆發一共使57人喪生,還殺死了將近7000頭大牲畜(鹿、角鹿和熊),以及附近漁業孵化場的約一千二百萬條魚。有超過200所住宅,300公裏長的公路和25公裏鐵路。
在1980年到1986年之間,聖海倫火山的火山活動持續不斷。新的岩漿形成了新的火山丘,大量的小規模爆炸和造丘爆發時有發生。從1989年12月7日到1990年1月6日,以及1990年11月5日到1991年2月14日,火山發生爆發,有時還伴隨著火山灰形成的巨大雲團。
2.2004年之後的火山活動:聖海倫火山在2004年的10月1日再度活躍起來,最初的特征是成百上千次的小規模地震,隨後則幾次噴出蒸氣和火山灰。
熔岩在2004年10月11日達到了火山表層,在已有火山丘的南側形成了新的火山丘。這一成長從2005年一整年一直持續到2006年。過程中的一些現象被觀察記錄下來,比如“鯨背”,包含著冷卻固化的岩漿受擠壓形成的長柱。這些現象都相當不穩定,在形成後很快就倒塌消失了。2005年7月2日,鯨背的一角折斷墜落,造成的落石把煙塵送到了幾百米高的空中。
2005年3月8日發生了一次醒目的火山活動。噴出的11000米高的煙霧和灰塵雲從西雅圖也能看到。這次小規模的噴發是造丘運動積蓄壓力的一次釋放,伴隨著噴發的是一次2.5級地震。另一個在火山丘上形成的現象被成為“鰭”或“板”。大約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冷卻了的火山岩以每天2米的速度被推著向上升。2006年6月中,岩板開始在頻繁的岩崩中破裂,同時還在不斷的受擠壓上升。這時火山丘的最高高度是2301米,仍然比2005年7月鯨背坍塌前的高度要矮。
2006年10月22日下午3:13,一場3.5級地震使Spine7脫落,引起的火山丘的崩塌把火山灰煙柱送到了火山口西麵2000米的空中,煙柱接下來很快消散了。2006年11月19日,大片的冷凝水蒸汽煙柱使媒體推測火山發生了小規模爆發。然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喀斯開火山觀測站並沒有發現明顯的火山灰雲團。火山從2004年開始的持續活動被認為主要是火山口內湧出的岩漿緩慢建造火山丘和擠壓的結果。
5.堪察加火山
堪察加火山
堪察加火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區之一,它擁有高密度的活火山,而且類型和特征各不相同。五座具有不同特征的火山構成了堪察加半島的奇異景觀。這個半島在歐洲大陸和太平洋之間所處的位置,也把這裏不斷發展的火山活動和各具特色的火山種類這些非同尋常的特征展現在世人麵前。除了它的地質特征外,堪察加火山還以它的優美景觀和眾多的野生動物著稱於世。
地理位置:堪察加半島位於西伯利亞寒冷遙遠的東陲,從西伯利亞最東麵向南伸展,冰雪覆蓋,山嶺起伏,與世隔絕。這裏在行政上屬於俄羅斯堪察加州,這裏的堪察加火山群聞名遐邇。它的總麵積大約為3.3萬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海平麵及3621米之間。堪察加火山群處於太平洋火山帶上。活火山和死火山總數超過300座,其中有克留契夫、阿瓦恰、科裏亞克、貝茲莫內等活火山28座,是世界上活火山最集中的地方。這些火山分布在比斯特林斯基自然公園、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納爾切沃自然公園、南堪察加自然公園、南堪察加國家自然保護區等處。
克留契夫火山海拔4750米,是亞洲大陸中較活躍和最高的活火山。它每隔25~30年(另一資料:每隔5~30年)就會猛烈噴發一次,最近一次噴發是在1972~1974年。
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活火山異常活躍,經常噴發。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擁有海拔3528米的圓錐狀的克羅諾基火山和海拔2741米的阿瓦恰火山,以及海拔3456米的科裏亞克火山。為“世界上美麗的火山”之集中地。火山學家稱克羅諾基火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火山”。與其它地區相比,南堪察加自然公園和南堪察加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火山活動更為頻繁,其中著名的有海拔2323米的木特諾夫火山和海拔1829米的克連尼曾火山。
1907年,什秋別利亞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蓋滿了整個堪察加半島,把100公裏外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上空遮蔽得天昏地暗。這些火山,加上千島群島的56座火山,構成太平洋火圈中最活躍的一段火山帶,活火山的數量占全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半島上還經常發生地震,近200年來就發生過150多次。1952年11月發生的一次大地震,強度達裏克特級八點四級,是紀錄中強度第二大的地震。
火山群特點:堪察加火山群的特點是火山密度高,噴發形式多樣,而且這裏的地貌十分複雜,有曲折的洞穴、重疊的地層和間歇泉、溫泉、噴泉等。奇特的火山地貌和多式多樣的泉都是這裏的著名景點。克羅諾基活火山附近的間歇泉峽穀共有25個間歇泉,泉水所含的礦物質把周圍的岩石染成了紅、粉紅、藍紫和棕褐。最大的間歇泉名叫韋孔,噴出的沸水與蒸汽柱高達49米,每隔三小時約噴射四分鍾。
間歇泉峽穀則位於風景秀麗的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內,麵積約10300平方公裏。克羅諾基湖是堪察加半島最大的湖泊,位於克羅諾基火山西麓之下。
氣候:堪察加半島的中央被兩座山脈環繞著,形成了類大陸性的氣候,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在海平麵高度,1月份平均溫度為零下8攝氏度,7月份平均溫度為10度。西海岸因為受冰冷的鄂霍次克海的影響,氣溫明顯偏低。堪察加半島各部分的降水情況迥異:中部地區的年均降水量少於400毫米,沿西海岸地區為1000毫米左右,而南部地區可達到2000毫米。堪察加冬季漫長,寒冷多雪,而夏季短暫,涼爽多雨。堪察加河由於有溫泉注入,有好多段常年不結冰。堪察加半島將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西北部邊海)與太平洋隔離開來。該保護區由5個獨立的保護區共同組成,它們都是堪察加州的一部分。由於堪察加半島幾乎四麵環海,氣候潮濕而涼爽,所以植被繁茂。人類在此開發的力度並不是很大,這使得自然環境基本上保留了原貌。
植物:堪察加火山群的氣候和土壤適宜植物生長。雖然這裏的火山活動頻繁,但這裏卻生長著頗為豐富的生物物種。有800多種植物,山間植物一直分布到海邊。白樺、雲杉、落葉鬆等針葉林主要生長在山穀中。河邊的衝擊土壤上是成片的白楊、榿木和柳樹林,其它植被包括泥炭沼、亞高山帶灌木叢、高山苔原分布廣泛以至達到寬50公裏的遼闊的沿海濕地。
動物:堪察加地區的動物主要有棕熊、駝鹿、麋鹿、馴鹿、西伯利亞大角羊、雪羊、水貂、黑貂、北極狐、藍狐、銀狐、黑頂土撥鼠、麝鼠、加拿大海狸、堪察加星鴉、山鷹、榛雞、大馬哈魚等。其中有一些屬世界瀕危物種。熊、雪羊、北方鹿、紫貂和狼獾是該地區的典型動物類型。各種各樣的鳥類則應有盡有,數不勝數。
為了加強對候鳥的保護,俄羅斯與日本於1973年簽定協議建立聯合自然保護區,南堪察加湖國家自然保護區便應運而生。全球50%的阿留申燕鷗棲息在堪察加半島上。島上幾乎所有的河流中,尤其是那些未被汙染過的,都生活著大馬哈魚,這種魚是食肉鳥類及哺乳動物食物鏈上關鍵的一環。但近年來,海濱附近違法的捕魚行為屢禁不止,加上現代工業對大馬哈魚的產卵地造成了很大威脅,所以它們目前業已列在了俄羅斯瀕危物種名單之上。
旅遊:1699年,堪察加半島正式歸屬俄國,關於它的描述最早出現於1742年。直到18世紀初,半島的中部和南部少數地區才有很少外來人口在此定居,他們主要以捕魚為生。
1995年間,來堪察加半島旅遊觀光的遊客突破了15000人,其中逾4000人是慕名而來的外國遊客。間歇泉流域建有直升機起飛及降落場,每年來此遊玩的人數大約在2000左右。堪察加半島上的主要城市可以乘坐飛機或輪船,進入保護區一般要使用直升飛機。
因為堪察加氣候寒冷,地處遙遠的邊陲,所以在俄羅斯帝國時代,“堪察加”這個詞令人聞之色變,就像西伯利亞流放地一樣可怕。過去,那些被罰到教室後排座位去的調皮學生常常被謔稱為“堪察加人”。其實,據曆史記載,還從未流放過什麼罪犯到堪察加,因為沒有一個看守願意陪犯人到那寒冷、荒涼和充滿危險的地方去生活。
人種:堪察加的土著人種是科裏亞克人和楚克奇人,但是到十八世紀時,他們幾乎都被沙皇的哥薩克兵消滅殆盡。今天,土著人殘存的一些後代仍然在半島上繁衍生息。堪察加人主要靠皮毛和魚類為生。目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約有二十四萬居民,這裏是主要的漁港。半島上雖然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和貿易,但大部分地區尚未開發。
6.埃特納火山
埃特納火山
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高的活火山。在意大利的西西裏島東岸,南距卡塔尼亞29公裏。周長約160公裏,噴發物質覆蓋麵積達1,165平方公裏。主要噴火口海拔3,323米,直徑500米;常積雪。周圍有200多個較小的火山錐,在劇烈活動期間,常流出大量熔岩。海拔1,300米以上有林帶與灌叢,500米以下栽有葡萄和柑橘等果樹。山麓堆積有火山灰與熔岩,有集約化的農業。火山周圍是西西裏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地質構造下層為古老的砂岩和石灰岩,上層為海成泥炭岩和粘土。地質史上噴發始於第三紀末。史籍記載首次大噴發始於公元前475年。最猛烈的噴發是1669年,持續4個月之久,噴出熔岩約達7.8億立方米。破壞十分嚴重,卡塔尼亞等附近城市2萬人喪生。1981年3月17日的噴發,是近幾十年來最猛烈的一次,掩埋了數十公頃樹林和許多葡萄園,數百間房屋被毀。山坡植被分布:最低帶,布滿果樹種植園;中間帶,多山毛櫸、櫟樹和鬆樹;最高帶,有稀疏分散的灌木和藻類。山上有紀念羅馬皇帝登山的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