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瀑布的形成,是由於一條深邃的岩石斷裂穀正好橫切讚比西河。斷裂穀由1.5億年以前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維多利亞瀑布最寬處達1690米。河流跌落處的懸崖對麵又是一道懸崖,兩者相隔僅75米。兩道懸崖之間是狹窄的峽穀,水在這裏形成一個名為“沸騰鍋”的巨大旋渦,然後順著72千米長的峽穀流去。
維多利亞瀑布實際上分為5段,它們是東瀑布、虹瀑布(這裏峽穀最深)、魔鬼瀑布、新月形的馬蹄瀑布和主瀑布(高60---100米)。1855年,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成為第一個到達維多利亞瀑布的歐洲人,他是乘坐獨木舟接近瀑布的。
非洲第四大河的讚比西河滾滾流到這裏,在寬約1800米的峭壁上驟然翻身,萬頃銀濤整個跌入約110米深的峽穀中,卷起千堆雪,萬重霧,隻見雪浪騰翻,湍流怒湧,萬雷轟鳴,動地驚天,濺起的白色水霧,有如片片白雲和輕煙在空中繚繞,巨響和飛霧可遠及15公裏。
大瀑布所傾注的峽穀本身就是世界上罕見的天塹。在這裏,高峽曲折,蒼岩如劍,巨瀑翻銀,疾流如奔,構成一副格外奇麗的自然景色。
大瀑布傾注的第一道峽穀,在其南壁東側,有一條南北走向峽穀,把南壁切成東西兩段,峽穀寬僅60餘米,整個讚比西河的巨流就從這個峽穀中翻滾呼嘯狂奔而出。大瀑布的水汽騰空達300餘米高,使這個地區布滿水霧,若逢雨季,水沫凝成陣陣急雨,人們站在這裏,不消幾分鍾,就可渾身濕透。
【瀑布的分布】
讚比西河剛流經讚比亞與津巴布韋邊界時,兩岸草原起伏,散布著零星的樹木,河流浩浩蕩蕩向前進,並無出現巨變的跡象。這一段是河的中遊,寬達1.6公裏,水流舒緩。突然河流從懸崖邊緣下瀉,形成一條長長的匹練,以無法想像的磅礴之勢翻騰怒吼,飛瀉至狹窄嶙峋的陡峭深穀中,寬度縮減至隻有60米。其景色極其壯觀!
讚比西河的流量隨季節而變,雨季漲滿水的河流每分鍾有五億五千萬公升的水自1.6公裏寬的懸崖邊緣下瀉,形成世上最寬的瀑布。傾注的河水產生一股充滿飛沫的上升氣流,遊客站在瀑布對麵懸崖邊,手上的手帕都會被這強大的上升霧氣卷至半空。
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帶是長達97千米的“之”字形峽穀,落差106米。整個瀑布被利文斯敦島等4個岩島分為5段,因流量和落差的不同而分別被冠名為“魔鬼瀑布”,“主瀑布”、“馬蹄瀑布”、“彩虹瀑布”和“東瀑布”。
位於最西邊的是“魔鬼瀑布”,魔鬼瀑布最為氣勢磅礴,以排山倒海之勢直落深淵。轟鳴聲震耳欲聾。強烈的威懾力使人不敢靠近;“主瀑布”在中間,主瀑布高122米、寬約1800米,落差約93米。流量最大,中間有一條縫隙;東側是“馬蹄瀑布”,它因被岩石遮擋為馬蹄狀而得名;像巨簾一般的“彩虹瀑布”則位於“馬蹄瀑布”的東邊,空氣中的水點折射陽光,產生美麗的彩虹。彩虹瀑布即因時常可以從中看到七色彩虹而得名。水霧形成的彩虹遠隔20公裏以外就能看到,彩虹經常在飛濺的水花中閃爍,並且能上升到305米的高度。在月色明亮的晚上,水氣更會形成奇異的月虹;“東瀑布”是最東的一段,該瀑布在旱季時往往是陡崖峭壁,雨季才成為掛滿千萬條素練般的瀑布。
飛流直下的這5條瀑布都瀉入一個寬僅400米的深潭,酷似一幅垂入深淵中的巨大的窗簾,瀑布群形成的高幾百米的柱狀雲霧,飛霧和聲浪能飄送到10千米以外,聲若雷鳴,雲霧迷蒙。數十裏外都可看到水霧在不斷地升騰,因此它被人們稱為“沸騰鍋”,那奇異的景色堪稱人間一絕。讚比西河經過瀑布後氣勢依然壯觀,河水衝進狹穀,洶湧直奔過的“沸騰鍋”的旋渦潭,沿著之字形峽穀再往前奔騰64公裏向下遊進發。
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以它的形狀、規模及聲音而舉世聞名,堪稱人間奇觀。而瀑布附近的“雨林”又為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這一壯景平添了幾分姿色。“雨林”是麵對瀑布的峭壁上一片長年青蔥的樹林(不過周圍的草原在幹旱季節時會失去綠色)。它靠瀑布水氣形成的潮濕小氣候長得十分茂盛。作為這裏的一大景點,“雨林”仿佛終日置身於雨霧,即使是大晴天也不例外。
在8月至12月的旱季裏,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的全寬可盡收眼底,不過這時的水位可能很低。到洪水季節(3月至5月),那情景變得驚天動地。讚比西河的狂濤怒波,以萬馬奔騰之勢飛瀉而下,流量達旱季時的15倍。
【瀑布的發現】
1855年11月,蘇格蘭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成為第一個到達維多利亞瀑布的歐洲人。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瀑布之一。位於讚比西河上,寬度超過兩公裏,瀑布奔入玄武岩海峽,水霧形成的彩虹遠隔二十公裏以外就能看到。
在1853年與1856年之間,蘇格蘭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與一批歐洲人一起首次橫穿非洲。利文斯敦此行的目的顯然是希望非洲中部能向基督教傳教士們開放,他們從非洲南部向北旅行經過貝專納(現在的博茨瓦納),到達讚比西河。然後,他們向西到安哥拉的羅安達沿海。考慮到這條線路進入內陸太困難,他又調頭東向,沿著2700公裏長的讚比西河航行,希望這條大動脈般的河流成為開拓中非的“上帝高速公路”。1856年5月他們到達莫桑比克沿海的克利馬內。
就在這次旅行中的1855年11月,利文斯敦“發現”了莫西奧圖尼亞瀑布,成為第一個到達這個瀑布的歐洲人(他初次聽到關於瀑布的事是在四年之前,當時他和威廉姆·科頓·奧斯威爾抵達讚比西河岸以西129公裏處)。當時他乘獨木舟順流而下,於11月16日抵達該瀑布,老遠就已看到瀑布激起的水氣。他登上瀑布邊緣的一個小島,看到整條河的河水突然在前方消失,利文斯敦寫道:“這條河好像是從地球上消失了。隻經過80英尺距離,就消失在對麵的岩縫中……我不明所以,於是就戰戰兢兢地爬到懸崖邊緣,看到一個巨大的峽穀,把那條1000碼寬的河流攔腰截斷,使河水下墜100英尺,突然壓縮到隻有15至20碼寬。整條瀑布從右岸到左岸,其實隻是個在堅硬玄武岩中的裂縫,然後從左岸伸展,穿過3、40哩的丘陵。”
後來利文斯敦指出那時低估了瀑布的寬度和高度。他認為這些瀑布“是我在非洲見過的最壯麗景色。”他又寫道:“……除了一團白色雲霧之外,什麼也看不見。那白練就像是成千上萬的小流星,全朝一個方向飛馳,每顆流星後都留下一道飛沫。”
第二天利文斯敦回到他第一次觀看瀑布的小島(現名為卡澤魯卡或利文斯敦島),種下桃、杏核和一些咖啡豆。他還在一棵樹(據說是猴麵包樹)上刻上日期和自己名字的簡寫。他後來承認這是他在非洲唯一一次做出的無聊事。
奇怪的是,探險家們並沒有因這個重大發現而興高采烈,盡管他後來對此事有“如此動人的景色一定會被飛行中的天使所注意”這樣的描述。對利文斯敦而言,這瀑布實質上就是一垛長1676米、下衝107米的水牆,也是基督教傳教士們試圖到達內陸土著村落的實際障礙。對他而言,旅行的重點是發現瀑布以東的巴托卡高原。如果讚比西河被證實是可全線通航的話(它不能通航),在他看來,這一地方可作為潛在的居民點。盡管他以感覺有所“進展”的方式表達對發現瀑布的失望,但利文斯敦還是承認瀑布是如此壯觀,以至於用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名字來命名它。
1860年8月他率探險隊第二次來到瀑布,測量峽穀的深度。他垂下一條綁了幾顆子彈和一塊白布的繩子。“我們派一人伏在一塊凸出的懸崖上看著那小白布,其他的人放出了310英尺長的繩子,那幾顆子彈才落在一塊傾斜而凸出的岩石上,那裏距下麵的水麵可能有五十英尺。當然水底還要深。從高處下望,那塊白布隻有錢幣大小。”因此他估計峽穀有354英尺(108米)深,大約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兩倍。
【瀑布的危機】
今天對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形成的原因,已比利文斯敦時清楚得許多:讚比亞的中部高原是一片300米厚的玄武熔岩,熔岩於二億年前的火山活動中噴出,那時還沒有讚比西河。熔岩冷卻凝固,出現格狀的裂縫,這些裂縫被鬆軟物質填滿,形成一片大致平整的岩席。
約在五十萬年前,讚比西河流過高原,河水流進裂縫,衝刷掉裂縫中的鬆軟物質形成深溝。河水不斷湧入,激蕩轟鳴,直至在較低邊緣找到溢出口,注進一個峽穀。第一道瀑布就是這樣形成。
這一過程並不就此結束,在瀑布口下瀉的河水逐漸把岩石邊緣最脆弱的地方衝刷掉。河水不住侵蝕斷層,把河床向上遊深切,形成與原來峽穀成斜角的新峽穀。河流一步步往後斜切,遇到另一條東西走向的裂縫,再次把裏麵的鬆軟物質衝刷掉。整條河流沿著格狀裂縫往後衝刷,在瀑布下遊形成之字形峽穀網。
今天,在下遊可看到七個這樣的峽穀,每一個都是已消失的瀑布遺址。第八個峽穀就是今天的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但是這個峽穀也在侵蝕中。侵蝕速度是每一萬年約1.6公裏。第九道瀑布可能出現在西端的魔鬼瀑布處。
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一直在後退。過去50萬年裏,其曲折河道上出現過多條瀑布,今天所見的是第八條,每一條都出現在河床滿布裂縫的熔岩斷層上,河水衝刷掉斷層裏鬆軟的填料後,落入因此形成的隙縫中,並立即侵蝕較脆弱的裂縫,逐漸向後深切成峽穀,直至遇上另一斷層。
目前的瀑布最脆弱處位於西端的魔鬼瀑。該處已侵蝕至比主瀑低30米左右,而且會逐步加深,直至整條讚比西河進入其裂縫中,因而可能就是將來後撤至第九條瀑布的地方。
自利文斯敦在瀑布附近刻下自己的名字至今,那裏的情況已有很大變化。歐洲殖民者在瀑布東北11公裏的地方建立了利文斯敦鎮,即今天的馬蘭巴。現有人口72000人,為一大旅遊中心,鎮內有一個利文斯敦生平事跡的博物館。瀑布附近豎立著利文斯敦的雕像。
1905年在沸鍋上建成一座長約200米橫跨峽穀的大橋,連接通往布拉瓦約的鐵路。讚比亞與津巴布韋的國界就在橋中央。立於橋上,瀑布的全貌便盡收眼底了。
1938年在讚比西河下遊建立了發電站。1969年又在刀鋒崖山崖之間建了一道長約30米、寬2米的人行橋,稱為“刀刃橋”。橋遠遠看去象是鋒利的刀刃。該橋把一個山巉連起來,供遊人更好地觀賞這裏的壯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