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湧泉
定位:位於腳掌前1/4線中央,人字形紋頂點下約1毫米處。
主治:頭痛、頭昏、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髒病等。
泉生足
定位:位於足底第二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心髒病、心悸、呼吸困難、頭痛、嘔吐、宿醉不適等。
第二泉生足
定位:位於足底第三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對各種心髒疾病有良效。
心包區
定位:位於腳掌前像的中央部位,即腳掌中分線的中央。
主治:低血壓、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更年期障礙等。
足心
定位:位於足弓中心部位,直徑約3毫米圓形區域。
主治:低血壓、心髒病、風濕關節炎等。
失眠
定位:位於足跟部中央的正中線上,內外踝連線的交叉點。
主治:失眠、高血壓等。
足三裏
定位: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以食指(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麵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主治:食欲不振、腹瀉、腹脹、嘔吐等腹部不適症。對更年期障礙、腰腿疲勞、皮膚粗糙亦有效。
陽陵泉
定位:位於膝蓋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主治:關節僵硬、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等。
豐隆
定位:位於腓骨小頭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肥胖、頭痛、便秘、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氣喘、多痰等。
常用的保健療法
《瑣碎錄·雜說》指出:“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我國有一首歌謠雲:“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民間流傳有“晨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湯”的說法。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足部保健作為養生手段之一。
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療法包括足穴(一般使用膝以下的穴位)及足部反射區兩種方法。穴位是一個點,它存在於經絡的循行線上,多用針刺。按摩一般多利用手指,指尖的麵積是針尖的幾百倍。因此,足部按摩中多使用“區域”這個概念。
足部腧穴按摩法
按摩又稱推拿,古稱按蹺、案杌等,是人類最早的治病手段,屬於物理性質的外治法。足部腧穴按摩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它是根據中醫的經絡腧穴理論,按每個穴的功能主治進行運用的。
足部反射區療法
足部腧穴按摩傳到西方後,經過長期實踐驗證,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歐美形成了反射區療法的理論。它是由美國威廉·菲特茲格拉德博士首先提出的。後來,又經德國的瑪魯卡多女士研究驗證,使其更加準確完善,從而確立了足部反射療法。
反射區理論與穴位療法之間有些區別,但二者的本原是一致的。與穴位療法一樣,人們身心健康發生異常,通過神經的傳感反映在身體各部分的反射區。刺激反射區,可以活化機體功能,用以治病防病、強身健體。
足部貼敷
足部貼敷包括足穴和對應區兩部分。根據疾病的需要,把藥物敷貼在足底某一位置,對相應的部位進行刺激,並通過神經反射來調整體內各器官的相互關係,使之得以協調。同時,通過滲透作用,藥物成分直接進入機體,起到治療的目的。
貼敷方法所用的藥物及配製,包括藥物的選擇和賦形劑的使用,可以自己獨立操作。如果是用中草藥的鮮品,隻需將藥弄碎壓成糊狀,即可貼敷於足對應區或穴上。若所用的藥物是幹品,需將其研成細粉末,而後加賦形劑,如酒、醋、水、薑汁、蛋清、蜂蜜等,調勻即可使用。
上述治療方法在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皮膚過敏者,不能應用本法。
2.足部皮膚有嚴重潰瘍、糜爛及創傷者不能應用本法。
3.急腹症、有手術指征者不能用本法。
足部薰浴
足部熏浴保健包括足部熏蒸法和足部洗浴法,因為它簡便易行,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所以頗受大眾的喜愛和推崇。
藥物熏浴法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組織代謝。同時藥物可通過皮膚吸收,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熏蒸法又稱蒸氣療法或中藥蒸氣浴,是利用藥液蒸氣進行治療的方法;洗浴法又稱浸洗法,是用熱水或藥物水煎液,浸洗雙足以達到保健目的的方法。熏蒸法與洗浴法可分別使用,也可配合運用,應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使用熏蒸法時,將中草藥煎劑倒入大小適宜的容器(約占1/2~1/3)內,將雙足置於容器中,與藥液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溫熱舒適為度,嚴防燙傷。上部蓋上毛巾,防止熱氣外透而便於保溫。每日1~2次,每次約30分鍾。
洗浴時,溫度以保持在40℃左右為宜,小心燙傷。藥液稍冷時,應調換藥液或加溫後再使用。每日1~2次,每次約30分鍾。
熏浴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遭受風寒。熏浴後要用幹毛巾將雙足擦幹。患有惡性腫瘤、癲癇、急性炎症、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髒病等患者禁用熏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