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的路都要走三遍。也許那個人現在對你不重要,但也許某一天、某個特殊的時候就顯得重要了。事實上,每個人,不管他的身份多麼微不足道,地位多麼的低賤,他對你都很重要。道理很簡單,就僅僅因為他是個人。所以,當你滿足了他的願望,使他意識到他對你很重要時,他就會更加賣力,對你會加倍地友好。善待他人,關愛他人,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關愛自己。
【妙語箴言】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合”,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我們不輕易給予他人以我們的愛心與扶助,因此,別人也“以我們之道,還治我們之身”,以致我們也不能輕易獲得他人的愛心與扶助。假使人們彼此都有互愛的精神,世界一定會處處充滿溫暖的陽光。
貪得無厭是人生的毒瘤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釋義】天下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
【自我解讀】
人的欲望有如無窮的溝壑,因而得寸進尺,得隴望蜀。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你給金銀他還怨恨得不到珠寶,你封他縣令他還怨恨你沒封他宰相,即使是做了宰相,他還想當皇帝。為了滿足貪欲,他勢必利令智昏,敲詐勒索,虛偽欺騙,進而不擇手段,殘害無辜,最後自掘墳墓,自釀苦酒。
富貴壽善,美味佳肴,聲色犬馬固然常使人快樂,然而為了得到這些,得到了為了保住這些或唯恐失去這些,人們必然勞神累心,思慮不已,以至寢食難安,如此又有什麼快樂可言?追求金錢財富的人,在財富到手以後仍然能從財富中找到樂趣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相反它有時還會給人帶來麻煩與災禍。道家教人用知足知止和隨順自然的心態來看待富貴與貧賤。富貴來了不必驚喜忘形,富貴去了也不必悲哀落魄。不必為了富貴而患得患失,使自己活得又苦又累,更不能為了貪戀富貴而違背道德,使自己成為千古罪人。
有個去海島度假的富翁勸誡一位同在海邊曬太陽的漁夫多去打些魚。漁夫問:“為什麼要辛苦呢?”富翁說:“這樣能慢慢買一條大船,再努力攢上一大筆錢。”漁夫又問:“那又能怎麼樣呢?”富翁說:“然後你就可以在海邊悠閑地曬太陽啦!”於是,漁夫就反問富翁:“我已經在曬太陽了,為什麼還要那樣做呢?”
生活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如果快樂是建立在物質享受上,那總會感覺生活裏盡是美中不足。就算有再好的享受,也不能讓人永遠感到幸福,反而容易使人疲倦。再好的美食,也會讓人生膩。如果不滿足平常的粗茶淡飯,什麼都要追求高品位,那生活裏就很難得到滿足,煩惱也就隨之而來。人每天都要吃飯,但如果隻惦記著人間絕少的美味,當前的飯食就淡而無味,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妙語箴言】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家庭不富裕。生活標準不高。工作不順利,親人不關切。相貌不好,身材不好……客觀現實令自己生活得很不開心。覺得隻要達到一定標準。自己就會滿足了。感覺就會幸福了。其實。不知道珍惜現有的,過分地追逐名利。勢必招來災禍和不幸。好名之人必為虛名所苦。重利之人必為貪利所困。知足常樂奢才會欣賞人生。品味出人生的甜蜜。知足常樂者能嚐出白開水的甜味,能看到碧天浮雲的閑情,能聞到綠野的花草清香,能聽到和風細雨的滋潤。
上善若水,寬以待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
【釋義】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道。
【自我解讀】
羅爾在維也納從事律師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回到瑞典。他身無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會好幾種語言,所以想找個進出口公司擔任文書工作。但大多數公司都回信說因為戰爭的緣故,他們目前不需要這種服務,但他們會保留他的資料等等。其中有一個人卻回信給羅爾說:“你對我公司的想像完全是錯誤的,你實在很愚蠢。我一點都不需要文書,即使我真的需要,也不會雇用你,你連瑞典文字都寫不好,你的信錯誤百出。”
羅爾收到這封信時,氣得暴跳如雷。這個瑞典人居然敢說我不懂瑞典話!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錯誤百出呢。於是,羅爾寫了一封足夠氣死對方的信。可是他停下來想了一下,對自己說:“等等,我怎麼知道他不對呢?我學過瑞典語,但它並非我的母語。也許犯了錯,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這樣的話,我應該再加強學習才能做好工作。這個人可能還幫了我一個忙,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他表達得雖然糟糕,但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決定寫一封信感謝他。”
羅爾把寫好的信揉掉,另外寫了一封:“你不需要文書,還不厭其煩地回信給我,真是太好了。我對貴公司判斷錯誤,實在很抱歉。我寫那封信是因為我查詢時,別人告訴我你是這一行的領袖。我不知道自己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錯誤,我很抱歉並覺得慚愧。我會進一步努力學好瑞典語,減少錯誤。我要謝謝你幫助我成長。”
幾天後,羅爾又收到回信,對方請他去辦公室見麵。羅爾如約前往,並得到了一份工作。
羅爾先生因寬容之心,頗富戲劇性地改變了人生的困境。要成就大事,要養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須要有寬廣的襟懷,寬容待人,對他人的一些非原則性的缺點和過失多一些寬容與忍讓。寬容忍讓不僅是愛心的體現,也是思想境界的升華。它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和升華,可以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人格力量,使我們獲取友誼、贏得信任,可以推動我們的事業前進。
人應該寬容,讓心胸如水一般虛靜深遠,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學會寬容,對於化解矛盾,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對你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寬容大度被認為是每一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
寬以待人,就是說做人要心胸寬廣,忍耐性強,對別人寬厚、容忍。有位哲人曾說過:“誰想在厄運時得到援助,就應該在平時寬以待人。”一個平時寬厚的人,順利的時候可以與之共同奮鬥,困難的時候人們也會去幫助他。
有些人看到別人升遷了,就認為那是溜須拍馬的結果;看到別人發財了,就認為是幸運,或者是違法犯紀所得……其實每個人的成就,都與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如果缺乏寬容之心,你就看不到這些,這樣你將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而且也喪失了學習別人優點的機會。當然,確實有一些人靠著出風頭、溜須拍馬,吸引了上司的注意力,或者有些人靠著裙帶關係成為紅人,平時的工作都是你做的,但得到提拔的卻是他們,得到高薪水的也是他們。但這時你也一定要寬以待人,而不要嫉妒他們。因為任何一個公司真正需要的,就是像你這樣的實幹者。你擁有了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就是你的財富,它們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機會,讓你一步步攀上成功的頂峰。至於那些濫竽充數之徒,盡管一時春風得意,但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
如果我們能夠從自己做起,寬容地看待別人,就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當別人批評我們時,如果我們有一顆寬容的心,就能夠心平氣和,審視自己。於是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的批評其實是一片好心。這樣,我們就會覺得世界依舊溫情脈脈。
但如果我們以敵視的眼光看待別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狹窄,處處提防,最後終會因孤獨而陷入憂鬱和痛苦之中。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會因為一些無法釋懷的齟齬而造成永遠的傷害。
寬容待人,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這樣的人一定會為人所喜歡,受人尊重;反過來,別人也樂意為他們提供機會和幫助,所以寬以待人的人更容易成功。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裏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裏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有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加倍地擴大著。海格裏斯惱羞成怒,操起一條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東西竟然長大到把路堵死了。
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聖人對海格裏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讓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我們在茫茫人世間,難免與別人產生誤會、摩擦。如果不注意,仇恨袋便會悄悄成長,最終會導致堵塞了通往成功之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記著在自己的仇恨袋裏裝滿寬容,那樣我們就會少一分煩惱,多一分機遇。
【妙語箴言】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樣。它具有滋養萬物生命而不爭的無私德行。它能賜予萬物以利益。而從不與萬物爭利益。“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別物爭著處上,它卻甘居卑下的地位。這種“不爭”,並不是一種自我放棄;也不是逃離社會或遣入山林。而是所“為”要像水一樣能“利萬物”。但所得來的成果卻不據為己有,更不居功自誇。
修身養性,遠離物質享樂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釋義】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能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自我解讀】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女人。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後,主神宙斯為了報複,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宙斯讓潘多拉帶給厄庇米修斯一個盒子。潘多拉想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就經受不住誘惑,打開了那個盒子。盒子裏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患一齊飛了出來,使人間從此充滿了各種災禍。
這則故事說明,抗拒誘惑是多麼不易。每個人都有許多需要,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有愛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還有一些需要,對人有巨大的誘惑力。而如果為了暫時的滿足而抵抗不住誘惑,就會造成長遠的和重大的損失。
現在的生活中,人們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洋房別墅,夏有空調,冬有暖氣,出行有小車。但在一次次享受放縱之後,內心卻仍然感到空蕩蕩的,整個心好像懸掛起來一樣,始終在搖搖晃晃地擺動不停。這顆心不知何時方才踏實,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內心寂靜下來。
人性是有弱點的,正如火總是向幹燥的地方延伸,植物的根係總是向著濕潤的地方延伸一樣,這是由人的生物本性決定了的。從根本上講,人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所謂“得隴望蜀”,所謂“溝壑難填”,這些話都是在形象地說明人的這個弱點。無論是英雄,還是智者,能抵製誘惑就一定具有偉大的品格。許多時候,那些來自外界的誘惑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來自內心的誘惑。它有時足以讓一個人走向崩潰。英國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人的生活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喪失內心的欲望,另一種則是實現了內心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