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從小就應該培養自己成為能運用學習方法,去主動獲取需要的知識,會學、善學的人。而不要成為隻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死讀書、讀死書的人。

大成若缺,不必強求完美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釋義】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自我解讀】

席勒在《遺失的部分》一書中有一個寫給中學生的寓言:一個圓的一部分圓弧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圓,因此就四處尋找它遺失的那一部分,但因為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圓,所以隻能慢慢滾動,由此她得以沿途欣賞花草的芬芳、陽光的明媚,並與蚯蚓娓娓而談。途中它也發現了許多圓遺失的部分,但沒有一片能與自己相匹配,因此它不得不繼續尋找。有一天,圓找到了自己遺失的那部分,與自己相配得天衣無縫。它高興極了,因為它又是個完美的圓。它又開始飛快的滾動,快得連花都看不清楚,更不用說與蚯蚓談話了。它發現在快速滾動中世界整個變了樣,許多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了,於是它又停了下來,將千辛萬苦找回的那一部分丟在路旁,然後慢慢地滾動著行走。這其實說明了一個道理:有缺憾時拚命追求完美,而一旦擁有了完美的一切,反而沒有夢想,沒有渴望,沒有奮鬥的激情與快樂。

生活有太多的不盡人意、太多的遺憾,比如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比如高考不能金榜題名,比如事業不能大展宏圖,比如子欲孝而親不在……刻意去追求完美隻能使自己疲憊不堪。

你不必因為說過一句錯話、犯一個小過錯而久久內疚;不必因為好朋友的一個小缺點而感到遺憾;不必因為一頓不可口的飯菜而埋怨;不必因為一次評比名落孫山而垂頭喪氣;不必因為錯過一次提拔機會而怨天尤人;不必因為一次失敗而放棄你的全部計劃。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找到它生長的土壤,不是所有的付出最終都有回報,不是所有的好心都得到好報。

不能容忍美麗的事物有所缺憾,是許多人的一種普遍的心態。對許多青年人來說,追求盡善盡美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從未想過,正是這種似乎無關緊要的態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大的成就仍像有缺陷,仍顯得不完美,可見世間沒有終極的完美。完美隻是一種假設,存在於想象中。所以極力追求完美就會被完美所累,就不會快樂。正確的方法是不追求完美。

不完美代表一種缺憾,一種距離,有了這種缺憾和距離我們才會不斷追求,不斷完善,從中獲得快樂,如果失去了這種追求的快感和距離的美感,人生該是多麼的枯燥、單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妙語箴言】

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哲理詩人赫塞說過:生命並不是一種計算,它不是一種數學的總合,而是一種奇跡。傅雷說,真正的光明並非沒有黑暗的時刻,隻是永不為黑暗所淹沒罷了。接受不完美,你才能麵對現實,也才能更好地麵對生活。不必強求完美,你會少一些抱怨和哀歎,多幾份坦然和灑脫,以豁達的心態坦然地走你的人生之路。

從大自然中吸收學習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釋義】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自我解讀】

有一位醫生,他的醫術極佳,看病診斷都是一流的,但是他恃才自傲,目中無人,見人沒有笑容,冷若冰霜。病人第一個感覺到的是醫生的態度,並不知道醫生有多麼高超的醫術,所以,盡管他醫術高明,還是經常有病人給他提意見。有一次這位大夫旅遊去了福建武夷山,回來之後,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親切了許多。福建的武夷山的自然山水非常美麗,山清水秀,風光宜人。麵對大自然的偉大、壯麗和可愛,這位大夫突然感到自己的渺小。自然界給了他教育,他開始敬畏大自然,感覺自己實在沒有值得驕傲自滿的地方,他調整了自己。後來這位大夫對待病人像親人一樣,平等、謙虛。

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你會變得更加健康,也會更加快樂,同時你也會從大自然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威爾-桑說:我有時逃開自我,儼然變成一棵植物,我覺得自己是草木、是飛鳥、是樹頂、是浮雲、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條黃線;覺得自己是這種顏色或那種形體,瞬息萬變,來去無礙。我時而走,時而飛,時而潛,時而露。我向著太陽開花或棲在葉背上安眠;雲雀飛時我也飛翔,蜥蜴跳時我也跳躍,螢火蟲和星光閃耀時我也閃耀。總而言之,我所棲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出來的。這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心胸是何等的空靈,又是何等的舒心。

老子認為水具有許多美德,他說上善若水。在論述反常的現象不能長久時,他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他甚至更直白地說人應取法於天地。可見老子的很多智慧都直接來自大自然的啟發,他告訴我們應從大自然中學習。

印度著名的哲學家奧修說過:當你看著一朵花,一朵玫瑰花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的快樂是玫瑰花創造的。而當你快樂的時候,玫瑰花也感到快樂。它依賴著你,它等著你來。如果你不來的話,它就像一個愛人似的感到難過……如果你愛玫瑰花叢,它就會長得更快,它就會開出更大的花來,因為有人在關心它,在看它。有人在等著它,它怎麼可能辜負你呢?我們愛著大自然,大自然也就會愛著我們,為我們呈現出它最美的一麵。生命的整體是互相依存的,每一樣東西都依賴於其他一樣東西。

人類是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來自於大自然。在人還沒有成為人之前,人就是動物,和其他物種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人有一顆比其他物種聰明一點兒的大腦,人類開始懂得學習。起初,沒有任何已有的經驗或教訓,人一直都是從大自然中學習,在與惡劣的生存環境做鬥爭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可以說,人類的進步是從大自然學習的結果。從大自然身上,人們取得了生命繼續所需的各種滋養。人類是永遠不能獨立於大自然之外而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離開大自然。即使科學技術再發達,人類還是以大自然為基礎的。

當你被喧囂的城市所圍繞,讓你被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所困擾,當你覺得已被生活所拋棄時,不要忘了還有一樣東西是永遠不會拋棄你的,那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園,它敞開胸懷,把日月星辰,把美麗的山水風景,把迷人的花草樹木和各種神奇的飛禽走獸無私地獻給了我們人類。不管大自然以何種方式出現,它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更為奇妙的世界。而我們在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會使我們自身變得更加充實、更加豐富。

【妙語箴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當你疲憊時,當你煩惱時,走出空氣汙濁的房間,走到大自然中去。放鬆心情,體會大自然帶給你的智慧啟迪。幸福與健康屬於那些接近自然的人們,成功屬於那些善於從自然中學習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