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猶太人對於金錢的追求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是單純地為了獲取財富。前麵的章節中我們曾提到過,猶太人會賺錢、能賺錢,實際上最讓他們享受的是整個賺錢的過程。也就是說,在猶太人看來,賺錢的過程比賺錢的結果還要過癮。如此看來,他們對於金錢不停地追求,又怎麼能說是貪欲呢?
我們更應該懂得,貪欲並不能讓我們獲取更多的財富,收獲更多的幸福;相反,貪欲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痛苦,即使能帶來一定的財富也往往是短暫的,長期下去必然還是失去大於收獲。
尼古拉總是無精打采的,覺得生活沒勁透了。可他又不甘心一直這樣下去,於是就找到一個智者,希望他能幫自己尋找到解脫的辦法。
當他如願以償地來到智者麵前,向智者說明自己前來的原委後,智者微笑著對他點頭,然後給他一個籃子,並把他帶到一個富麗堂皇的世界當中去。智者對他說,可以往籃子裏放任何自己喜歡的東西。
尼古拉開心極了,他想這下自己該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了,以後再也不會苦惱了。不一會兒,他就把籃子裝得滿滿的。此時他隻是遺憾地認為,籃子太小了,還有那麼多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裝下呢!
眼看著那麼多誘人的寶貝還沒裝下,尼古拉隻得把之前裝進來的東西丟掉一部分,然後再裝他認為更值得的東西。他就這樣一直裝上,丟下,再裝,再丟下……
後來,智者問尼古拉是什麼感受,他苦著臉說:“我現在覺得越來越重了,連走都走不動了!”
智者笑著對他說:“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就是因為你的貪欲太強了,心裏總是不能滿足,才會不停地給自己加負擔。如果你懂得適當地克製,不要抓著你認為的寶貝不撒手,那麼你就會變得輕鬆了。”
智者說完,便消失了。而尼古拉似乎也悟出了什麼道理,此時的他抬起頭再看這些華貴的東西時,忽然覺得它們和自己曾經生活裏的東西毫無二致了。
正如智者所言,我們往往被內心的貪欲所牽絆,以至為了滿足內心所需而不斷地給自己加重追求的砝碼,到頭來卻落得不堪重負的地步。
猶太人加利是一個樂於助人、樂善好施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人給予別人的幫助越多,他最後得到的也會越多。因為加利的這一優良品質,當地的人們都喜歡和他交朋友。
當然,像加利這樣的人畢竟不是多數,比如一個叫羅伯特的當地煤商就是個貪欲無邊、非常吝嗇的人。羅伯特不僅不願意幫助那些窮苦人家,還經常挖苦別人沒有賺錢的本事。他的行為招來很多人的惡評,人們都不怎麼喜歡跟他做生意。
這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初冬時節便已下起紛紛揚揚的大雪。由於天氣冷得實在太快,猶太教堂根本還沒有來得及準備煤來應付這個寒冷的冬天。於是,有人提議讓煤商羅伯特捐些煤。可是他們先後幾次給羅伯特寫信都沒有收到回複,於是,他們想到了加利,希望加利幫他們弄點煤來。
對於羅伯特這個人,加利早就清楚,要想讓他捐煤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過,加利覺得自己有一個方法可以一試,於是就給羅伯特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希望羅伯特能給教堂捐10車皮煤。
羅伯特收到了加利的來信,看完信的內容後,果然如加利所料,很不高興。不過,由於加利跟他有生意方麵的往來,所以他也不想太不把對方當一回事,於是回信說:“由於我們這裏沒有募捐的先例,所以這次我們也不能破了先例。不過,既然教堂需要,那我們可以半價賣給你們10車皮煤。”
教堂同意,表示先要5車皮煤,其餘的以後再說。
羅伯特馬上叫人把5車皮煤運到了教堂。可是教堂收到煤以後,就沒有了下文。
3個月後,羅伯特寫信催促教堂付款。沒幾天,他收到了教堂的回信:“……您的催款書我們無法理解,您答應賣給我們10車皮煤的價錢減掉一半,5車皮煤正好等於您減去的價錢。這5車皮煤我們要了,那5車皮煤我們不要了。”
看完教堂這封信,羅伯特非常憤怒,知道自己上當了,但又無可奈何。他不得不佩服猶太人的聰明。
喜歡金錢沒有錯,但是如果把對錢財的獲得和占有變成一種貪婪,那麼就是一種病態了。從本書前麵的很多內容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猶太人雖然喜歡賺取不盡的財富,但是他們是帶著一種積極、良好的心態來麵對的。而且猶太人會把自己所賺取的財富用於幫助他人,也正因為此,猶太人才能牢牢地抓住財富,並且不斷地獲取更多的財富。
事實上,對財富的貪婪不但會在精神上給人帶來無休無止的壓力,更會使自己失去原有的快樂,甚至失去本該屬於你的財富,尼古拉如此,羅伯特亦如此。你若不希望自己像他們那樣,那麼就學習猶太人的思維吧,它會讓你對金錢、對財富有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