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令人感動。雖然維修工的過失險些使自己喪命,但心地善良的胡佛深深懂得有過失者的心理。當對方因出了嚴重差錯而痛苦不堪時,善解人意,自我克製,出人意料地給予寬慰,使其恢複自信和自尊。這,就是友善的巨大力量。試想,如果胡佛憤怒斥責這位維修工,甚至不依不饒地追究他的責任,那麼很可能會徹底地毀了他。可見,麵對同一件事,以兩種不同的態度來對待,就會有迥異的結局。友善,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僅善待了他人,也能使自己得益——胡佛的飛機不是從此就沒出過任何差錯嗎?而以憤怒乃至暴力來應對,結果往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能否以友善的態度為人處世,不但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有時甚至是一個民族素質高低的反映。有一則報道說:同樣一起交通事故,在加拿大,可以不到2分鍾就順利解決,司機會很快下車,視事故的實際情況,以一種友善的態度來協商解決,雙方都會向對方認錯、道歉,於是不到2分鍾,便各自開著車離開了。而在中國,不花上一個小時是很難解決爭端的。原因很簡單,一旦撞車,司機就放下車窗,不管自己是否有錯,便破口大罵,在車內罵得不爽,又走下車互相指責。於是後麵的車輛不能前行,司機們一個個在車指責。
生活是一麵鏡子。當你麵帶友善走向鏡子時,你會發現,鏡中的那個人也正滿懷善意地向你微笑;當你以粗暴的態度麵對它時,你會發現,鏡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揮舞拳頭。人生在世,請擁有一顆友愛之心,保留一份友善之情吧!
7、理解的話,請當場就說
理解萬歲的口號,一直廣泛為人們所提倡。彼此理解,是朋友之間所真心希望的,並一直尋求的。對一個人作評價、下結論,就應該堅持全麵,完整的原則,因為隻有這樣,作出的評價和結論才有概括性,才符合這個人的全部實際。
這個道理很簡單,不必贅述。但對一個人要做全麵、完整的評價,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之所以有這種困難,是因為人們的評價活動本身要受對被評價者的了解程度的影響。了解不多,可又必須有個評價,就隻好憑印象了,現實中就是這樣。所以人們不要總是奢望別人時時處處都對自己有個全麵公正的評價。
如果說友情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那麼可以說理解的話語是聯結鮮花與鮮花之間柔軟的紐帶。當別人處於逆境時,紐帶輕輕地拉扯著你,會給人心靈以莫大的安撫。
所以說,理解是一種藝術,是對朋友的一種幫助。你隻有真正理解了別人,別人才會真正理解你。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默契,但工作上的默契畢竟不同於生活中的,不是每一對工作拍檔都適合繼續發展,Chris一直沒有進一步的選擇,這份理智或許是正確的。
Chris是個美麗的女人,單看外表,最多隻有30歲出頭。
“默契有時候,隻是一個眼神,一句別人聽上去漫不經心的話”,Chris說:“我有上級,也有下級,可真正讓人感到貼心的不多。Paul,算是一個貼心吧。”
老板總是對我恩威並施的,我也知道他也有他的苦處。有一次,一個新來的員工和我鬧別扭,我去找Paul抱怨,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他知道我也很累,當時我確實是有種心力憔悴的感覺,真想靠在他胸前大哭一場,可我們也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一句理解的話就足夠讓我感動了。
理解是溝通的橋梁,是人際交往中最理想的潤滑劑,如果我們在勸說時注意多說一些理解的話語,就可以增強語言的親和力,具有親和力的語言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
高女士讓自己入歲的兒子到商店買了五斤蘋果,回來一稱發現隻有四斤一兩,便提著蘋果怒氣衝衝地來質問店主。盡管店主一再聲稱“我們誠信做生意,絕對沒有缺斤短兩的事情”,但氣昏了頭的高女士不但不信,反而出言不遜,說了些“開黑心店、無商不奸”等傷人的話,要出門時,竟然說:“你記著,誰也不會花錢買氣受,全世界的商店都關門了,我也不來這裏買東西了!”
店主心裏真想罵她“潑婦,無賴”,可是一想到“顧客就是上帝”,馬上就笑嘻嘻地說:“大姐啊,今天咋的啦?您常來買東西,氣頭上來找我,我怎麼就沒給您個麵子,反倒惹您生這麼大的氣?將心比心,換了我遇到被坑挨宰的事也要生氣的。不過,您是不是先調查調查,問問你兒子……”高女士聽後,氣消了一些,出了商店慢慢冷靜下來,這才想起問兒子,原來兒子在買蘋果回家的路上,遇到同學小胖,各吃了一個。高女士不好意思起來,馬上來到商店,一個勁兒地賠禮道歉。從此高女士和店主關係更融洽,成了商店的鐵杆顧客。
這裏,店主不僅彬彬有禮、罵不還門,而且還講了一些理解的話語:“惹您生這麼大的氣”,“換了我……也要生氣”,做到了善解人意、將心比心,才讓情緒激動的高女:仁接受了“消消氣”“問問兒子”的勸說,避免了業主與顧客之間一場交際的失敗。理解的話語為買賣雙方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