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我先上!”這是張劼的口頭禪。在急難險重的任務麵前,不容其他人分辯,他就第一個衝了上去。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張劼有這樣的豪氣,更有這樣的底氣。

三、矢誌打贏的“拚命三郎”

2000年參加工作後,張劼一直戰鬥在反恐處突第一線。他的身手和果敢在警隊有口皆碑,是出了名的“拚命三郎”。特警的“特”字,不僅表現為任務的特殊與艱巨,還要求隊員必須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技戰術素質,張劼就是一個具有3種超強素質的特警。張劼是獨生子,但卻沒有“驕嬌二氣”,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的人。他常對自己說:“真正男子漢,對自己就要狠一點。”治兵先治長,在訓練方麵,張劼首先對自己“下重手”:俯臥撐一口氣就是200個,仰臥起坐連續做到600個;10公裏越野。大熱天裏加穿兩件防彈衣、寒風裏僅身著背心短褲,繞著周長10餘公裏的龍子湖,一跑就是幾圈,練就了超強的耐力、爆發力以及健美的體型。“特警五項訓練”標準高、難度大,尤其對身體技能方麵的要求幾近苛刻。為了高標準地通過這個訓練科目,張劼不分白天黑夜地把自己“焊”在訓練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一邊超強訓練,一邊用心琢磨,最終在110米障礙賽道、10米低樁網、2.4米高板、高空軟網輪牆、高架速降、徒手攀登、翻動150公斤的重輪胎、快速分解組合手槍步槍等訓練科目上取得優異成績,成為支隊的樣板。張劼是個多麵手,是支隊全能型人才。他對新武器、新裝備、新科目等進行透徹鑽研,了然於心;對運兵車、裝甲車、布障車等特種車輛的駕駛操控,他勤學苦練,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駕駛技巧,成為支隊少有的特種車輛值班駕駛員,自我加壓了一分責任和擔當。張劼是個神槍手,舉起手槍,5發子彈必在48環以上。他手把手地傳授要領,悉心指導訓練,要求隊員必須達到這個標準,否則就是不合格。有一次打靶,他站在射擊隊員的旁邊進行指導時,從子彈殼上崩出一塊碎片,深深地插到他的臉上,僅露出片尾。看見他滿臉的鮮血,領導和隊員要送他回去治療,他卻用手摸索著彈片位置猛地一下拔出,擦拭鮮血後按住傷口輕輕說了句“沒事”,又繼續投入了訓練。作為中隊長和支隊選定的戰訓教官,張劼帶出了很多徒弟,他科學訓練、嚴格要求,在打造自己的同時,也打造出了他的精銳二中隊。

紮實訓練中的張劼(安徽省委宣傳部供圖)

四、服務人民“熱心暖男”

麵對各種棘手的任務,張劼是鋼鐵戰士;麵對人民群眾,他是個溫情的“暖男”。蚌埠市龍湖街道有個叫楊陽的男孩,得了強直性脊柱炎,全身僵直,從18歲起就臥床不起。他的父親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母親辭掉工作,專門在家照顧他,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難。張劼和隊員們經常去慰問、幫忙,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在長達8年的結對幫扶中與他們一家結下濃厚的情誼。為了辦低保,楊陽需要辦理二代身份證,但他本人無法走動,又住在頂樓,派出所的照相設備也無法移動,不能上門照相。張劼知道後,趕緊和隊友帶著擔架趕到楊陽家,準備把他抬下來,然後用聯係好的救護車送到派出所。在下樓時,為了保持平衡,走在前麵的張劼要將雙手舉過頭頂,同時又要扶住楊陽,走得小心翼翼。平安送到派出所後,楊陽的母親落淚了,她不停地念叨:“謝謝你們幫忙,這下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救護車醫生得知原委也深受感動,對張劼說:“這趟我們就不收費了,既然你們在做好事,也算我們一份。”警心民心,心心相印;你家我家,家家平安。張劼時刻想著人民,為了人民,也感動了人民和這座城市。張劼受傷入院後,很多市民自發趕到醫院,想要看他一眼。病房外,每天都有滿臉關切的人在徘徊著、祈禱著。走廊裏,時常有不知名的人們,送來一捧捧鮮花。張劼轉院時,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大媽緊緊地扒著擔架,對張劼大聲地說:“孩子,讓我看你一眼,是你保護了我們全家人,是你救了我們的命!謝謝你!你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好好活著!”對待同事,張劼也是一個熱心的“暖男”。2015年8月,特警隊員劉冰冰的父親查出鼻腔惡性腫瘤,知道這個消息,作為家中獨生子的劉冰冰整個人都亂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得知消息的張劼,主動開導他、關心他,幫他想辦法。劉冰冰要帶著父親去上海看病,張劼主動聯係了上海的老同學,給劉冰冰父子全程提供方便和幫助。劉冰冰非常感動,張劼說,自家兄弟,不必客氣,你的急就是我的急,你的父親就是我的父親。這就是張劼,一個滿懷愛心、柔情似水的特警隊長。

五、傳承家風的“優秀兒郎”

張劼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張留成是鐵路警察,常年奔波在鐵路線上。媽媽是供電局的工作人員。父母都是共產黨員,在單位裏都有著很好的口碑。他們愛崗敬業,家風純正,對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唯一的獨子能夠健康成長、成才成人。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張劼從小就是這樣一個能夠時刻為他人著想,充滿正能量,給人帶來溫暖的陽光男孩。10來歲時,張劼每次看到鄰居奶奶搬煤球,從來不用招呼,總是主動跑過去,用稚嫩的小手一塊兩塊地幫助老人把煤球送到樓上;上中學時,看到隔壁阿姨麵對50斤的大米發愁時,張劼二話不說,扛起大米一口氣跑上五樓,“50斤的大米,對阿姨來說是個難題,可我是個男子漢,就應該這樣做。”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必然有培植的沃土。張劼的父親張留成,就是位言傳身教的好老師。走進張劼的家,映入眼簾的是一麵錦旗,上麵寫著:兩代英模人民衛士。父親張留成退休前是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公安處民警,曾被安徽省公安廳榮記個人一等功。2000年6月8日中午,張留成騎車下班途中,突然聽到“救命”的呼喊聲。他回頭一看,隻見兩名男子正在追砍一名十五六歲的女孩。張留成大喝一聲:“住手!”扔下自行車飛奔過去,一邊用身體護住女孩,一邊赤手空拳與歹徒搏鬥。喪心病狂的歹徒揮舞著剃頭刀,如雨點般地砍過來,張留成最終因失血過多癱倒在地。經搶救,張留成脫離了生命危險。他的頭部有6處裂傷,左耳多處受傷,隻剩一點點皮連著臉頰,刀傷裂口長達13厘米。頸部和胸部也有13厘米長的裂傷,全身共縫了103針。1974年,張留成在南京火車站執行任務時,也曾迎著砍刀與嫌疑人殊死搏鬥。如果不是皮帶擋了數刀,他很可能當時就犧牲了。張劼曾說:“從小爸爸就教育我,男子漢要勇敢,要保衛國家。我看過爸爸為救人渾身是血的模樣,當時就在心裏告訴自己,以後要成為像我爸一樣的警察!”張留成的言傳身教,在兒子心中種下了英雄的種子。“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是家風傳承,這是精神傳遞。張劼把英雄的形象記在心中,並最終讓自己成為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