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1 / 2)

朱佩嫻

從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城出發,一路向北,經高丘鎮,沿山路盤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頂,再順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穀底,走進大山深處的一所鄉村小學,就是黑虎廟小學。

這所學校被層層大山包圍,黑虎廟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八裏、下八裏,還有一個尖頂山;羊腸道、懸崖多,一不小心見閻羅。從學校走到鎮上,需要10個多小時。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學教師張玉滾堅守了17年,從21歲的小夥變成38歲的大叔。他作為一名80後,看上去卻略顯滄桑。

“隻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刻在張玉滾心裏的一句話,成為他堅守的力量。

堅守大山

“老師都走了,孩子們咋辦”

一座破舊的兩層教學樓,一棟兩層的宿舍,3間平房,是黑虎廟小學的全部家當。

雖然條件簡陋,但對於張玉滾來說,卻比十幾年前好得太多:“2001年剛來學校時,隻有破桌子,破水泥台子,裏麵坐著10來個土孩子。”

當年,張玉滾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是因為前任校長吳龍奇的一句話:“玉滾,泥巴磚頭壘個灶台,頂多能用個十年八載。咱們教學生認的每個字,他能用一輩子。你要不來,這個班就開不了了,孩子們就得上山放羊去。”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裏人世世代代的夢想、心心念念的追求。作為吳校長曾經的學生,當年剛從南陽第二師範學校畢業的張玉滾深知:“要想刨除窮根,改變命運,必須從教育開始。”

看著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像極了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張玉滾鼻子酸了:“老師都走了,孩子們咋辦?”

“啥也不說了,我不走了。”就這樣,21歲的張玉滾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

麵對微薄的工資、艱苦的環境,張玉滾也曾猶豫過。2009年,學校一下有3位教師麵臨退休,馬上春季開學,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們沒老師啊!張玉滾著急了。他思來想去,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張磊身上。

張磊2007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深圳工作。“當時,我叔幾乎天天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家教書。”一開始,張磊沒有答應。但是,“小時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學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張磊決定帶著女友餘超鳳回老家看看。兩個年輕人來到黑虎廟小學。“教室破破爛爛,窗戶兩麵透風,孩子們凍得直哭。有個孩子連鞋都沒有,腳腫得像胡蘿卜。”餘超鳳心軟了。小情侶商量後決定,餘超鳳留在黑虎廟小學教書,張磊到縣裏的石佛寺鎮學玉雕手藝,掙錢養家。

後來,張玉滾轉為公辦教師,並接任校長。因為師資缺乏,張玉滾再次動員張磊回來代幾天課,卻沒承想,張磊一“代”就“代”到現在。

肩負重任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

由於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科學,他樣樣“精通”。2014年,張玉滾接任校長後,又肩負起學校教研課改的工作。

“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數學課上,張玉滾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製作鍾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鬥雞,活動課還經常領孩子們去爬山。

為了讓山裏的孩子也能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張玉滾掏錢買來錄音機和磁帶,自己先跟著一遍一遍學。在課堂上,他一邊播一邊教,有時候一個發音,就讓孩子們反複練上十幾遍。“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

全校75個孩子,40多個學生在校住宿,1\/3都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還有些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張玉滾把這些情況摸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