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滾同誌心懷大愛、無私奉獻,彰顯了共產黨人真摯的為民情懷。張玉滾愛教育、愛學校、愛孩子,這種愛未必蕩氣回腸,卻是貼心貼肺。17年來,他利用微薄的工資,相繼資助了300餘名兒童,沒有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白天當老師,晚上當家長”,張玉滾和學生同吃同住,在生活上對學生體貼入微、關懷備至,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山裏的孩子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誰家孩子在哪兒居住,誰家孩子爺爺奶奶多大年紀,誰家孩子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記在心上,背著學生上山下河已是家常便飯。2010年暑假的一天,暴雨傾盆,在校值班的張玉滾想到留守兒童張明明家可能遇險,就立即衝過去,從坍塌了一大半的房子裏,把明明和他的爺爺轉移到安全地帶。大家都不敢相信,這個文弱書生竟同時扛起救出了兩個人。張玉滾把山區教育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幹,體現的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心中有大愛,始終裝著群眾,服務人民不計回報,才能真摯持久。學習張玉滾同誌,就要自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群眾掏心窩子說話,為群眾實打實辦事,把群眾的笑臉作為價值標尺,把與群眾同甘共苦作為自覺追求,讓群眾感受到溫暖和關懷,讓黨旗在群眾心中高高飄揚。
好的榜樣,是最可信的說服;好的楷模,是最有力的引導。在張玉滾身上,我們感受到了焦裕祿式的對群眾的親勁、抓工作的韌勁、幹事業的拚勁。他的事跡並不驚心動魄,卻感人至深,每讀一次,都能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都能獲得見賢思齊、向上向善的力量。張玉滾的堅守和奉獻,讓平凡的事情有了非凡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大多數黨員幹部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都是黨和人民事業的螺絲釘,把分內的事做好就是擔當,讓工作得到群眾認可就是出彩。我們要向張玉滾同誌這樣的“時代楷模”學習致敬,把對黨和人民的感情轉化為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奉獻,轉化為苦幹實幹、勇爭一流的行動,葆有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濃厚情懷,增強事業至上、服務人民的責任擔當,涵養築夢中國、獻身時代的精神境界,爭做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道路上的出彩人。
《求是》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