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純蕾
有些傷感。小半年的光景裏,采寫了多篇告別、紀念科學家的文章。自是無法深入體會當事人的心路曆程,斯人已逝,再詳盡的采訪,與主人公的人生相比終究隻是走馬觀花,然而,即便隻字片語,零星片段,足以教人動容動情。
落筆已是盡量地克製,不想賴著煽情博取讀者的共情,也不想不必要地勾起逝者至親至愛的傷心。道別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總工程師林尊琪,我們在微信版報道中特意收入了林院士多年前的一段錄音,後台有一則真情的留言:“最近每晚都聽一下林老師這段音頻,就像是他還沒有離開我們。在這個紛擾的社會裏,林老師他們對於科研與教學最執著最純粹的追求,不斷滌蕩著俗念濁思。”
追思英年早逝的藥理學家王逸平,科研同仁有一段感言,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雖然王老師遭受了很多病痛,終日忙碌,甚少陪伴家人,但他堅信自己最想要做什麼,最需要做什麼,而不是在迎來送往中匆匆度過一生。這就是有質量的生命,與長短無關!”
是啊!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不再一味宣傳或者說鼓勵人們犧牲健康、家庭時間甚至生命追求理想與信念,每個人都可以有他的人生選擇,有享受生活的權利。然而,對於那些選擇犧牲而追求理想與信念的人,我打心底裏敬仰。他當然清楚要付出什麼犧牲什麼,他當然有能力過上舒適的生活,但這是他的選擇,因為如此,殊為不易!
我們以前說“榜樣的力量”,後來有了“偶像的崇拜”,現在常把“男神女神學霸”掛在嘴邊,又或者用“別人家的基因”來表達對優秀者的讚美。有時冷靜地想來,因才華與成就而“驚為天人”之餘,這些“別人家”的“神”或許隱含著某些心理暗示:有一種優秀是無法複製的,我們怎麼也學不來的,也不必討論從中汲取怎樣的力量。於是,輕而易舉地讚美了別人,也輕而易舉地寬待了自己。
寫罷追憶王逸平的第二篇通訊,有句話在心裏反複回響:世界上沒有藥神,隻有把創製新藥造福蒼生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人。不是神,不要神化,還原真實的人生,讓真正的力量,直抵人心。
《新民晚報》2018年8月14日
掃碼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