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思想引領下的英雄戰士(2 / 3)

“我入了黨,就能夠帶頭幹、挑擔子了”

已經轉業的掃雷四隊原隊長龍泉,聽到杜富國負傷的消息很難過,“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是因為杜富國排雷技術好、心理素質好,受傷的“怎麼會是他?”不意外,是因為杜富國排雷時總是“讓我來”,承受的風險比別人高。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至今,龍泉還記得隊裏發展第一批黨員時,杜富國彙報入黨願望時說的話:“隊長,我入了黨,就能夠帶頭幹、挑擔子了。”回想這番話,這名老黨員很是感慨:“我們究竟為什麼入黨?富國的話很樸素,卻值得每一名黨員深思。”

杜富國負傷後,有人問:“你為什麼會用身體為戰友擋彈片?”杜富國說:“我和戰友是以命相托的兄弟,換了誰都會這樣做。”

“艾岩怎麼樣……傷得重嗎?”重症監護室內,剛剛醒來的杜富國雙手被截肢、雙眼被摘除,卻仍惦記戰友的安危。

杜富國和艾岩是同年兵,也是雷場上的生死搭檔。艾岩來到掃雷隊後,杜富國一直手把手教他排雷。每次有險情,杜富國都讓他退到安全地帶,自己獨自上前處置。“如果不是富國主動上前排雷,如果不是他下意識地一擋,致殘或犧牲的就是我!”艾岩幾度哽咽……

在雷場,誰多排一顆雷,誰就多一分危險。杜富國深知這種概率,可他總搶著上。

在馬嘿雷場,杜富國曾經排除1枚臉盆大小的59式反坦克地雷。大山密林,人都很難上來,為什麼會埋反坦克地雷?這顆怪異的地雷引起了杜富國的警覺。他搶先對同組作業的班長許猛說:“班長,讓我來!”排除後才發現,這個“大家夥”的頂端凹陷,原來是一枚精心布設的“詭計雷”,要安全地排除它談何容易。

當有人問杜富國:“你為救戰友失去了雙手雙眼,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康複後想做些什麼?”他沉默良久沒有作聲,兩行熱淚滑落下來……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國拿起麻栗坡人民送來的收音機,聆聽著習主席新年開訓令。他說:“部隊聞令而動,掀起了實戰化訓練熱潮。我也要刻苦訓練,爭取早日康複,做更多對黨對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負部隊的培養、人民的關愛。”

“工作總要有人幹,我多幹一點,大夥就少累一點”

“富國話少、靦腆,卻有一副熱心腸。”遵義的鄉親們都這麼說。

提起受傷的大侄子,姑姑杜靜忍不住淚往下流:“富國在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時候什麼活都帶頭幹。”

童年時代,杜富國的父母在外務工,家裏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苦熬不是辦法,苦幹才有希望。他從小擔起家庭重任,背著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幹農活。四鄰八舍人見人誇。

別人家的鏟車“趴窩”了,學過維修的杜富國主動幫忙,從下午5點倒騰到淩晨;村裏人家辦紅白喜事,杜富國不用人喊,總是會去幫忙端茶、送菜、擺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隊,杜富國更是熱心助人。他利用休息時間,為隊裏修水電、修門窗、修設備,成為出色的“三小工”;雷場上,他把自己的幹糧分給飯量大的戰友,分給山裏的困難群眾;戰友有困難,他時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萬元支援;在駐地,他常常幫助鄉親鋪路坑、搬物資、修水電。戰友問他:“天天忙個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嗎?”他說:“工作總要有人幹,我多幹一點,大夥就少累一點。”

二班戰士詹程說,富國總是閑不住、忙不完,也從不嫌麻煩。有一天,從雷場回來,大家很疲憊,大多在休息娛樂,杜富國的“休閑方式”則是到處轉,看看水龍頭是否漏水、澡堂的燈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鬆了。

在雷場,杜富國幹的活也總是最多,背的裝備總是最沉。他總是歇不下來,大家把他譽為“小馬達”。

馬嘿雷場山高坡陡、荊棘密布,來回有6公裏山路,掃雷兵要背負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一個彈藥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國都要爭著扛兩箱,有時候還後麵背兩箱,前麵再抱一箱。他的肩膀被背帶勒出一道道血印,腳底也磨出了血泡。戰友心疼他:“少扛點,時間長了,鐵打的身體也吃不消。”杜富國笑道:“沒得事,我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