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集體經濟薄弱,出現了有心辦事、無錢支持的被動局麵。一部分農村黨員致富能力不強,發展無資金、致富無技術、創業無項目,難以在經濟上發揮示範作用,難以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成為困擾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突出問題。
困則思變,窮則思進。基於以上狀況,平羅縣積極響應自治區“全民創業”的號召,按照市委試點工作的安排,在全市率先開展了“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創業行動”,探索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新途徑,增加集體經濟積累,解決“無錢辦事”的問題,為黨員送去溫暖,形成黨組織幫扶、黨員關愛的長效機製,為他們搭建創業致富的平台,發揮“雙帶”作用,在盤活農村基層黨建整體格局,推進新農村建設上闖出了一條新路。
明確了創業行動的目標定位,縣委及時開展調研,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把提高村企合作項目質量、擴大村企合作規模作為突破口大力推進。靈沙鄉勝利村積極與沙湖紙業合作,投資480萬元建成了奶牛養殖場、草粉廠,引導黨員群眾聚集在奶牛產業鏈上,依托奶牛養殖有效轉變了群眾的增收方式,帶動周邊20戶群眾共同發展奶牛養殖,年純收入1200元以上。新民村與企業合作,建設商貿建材城,尋找到了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
截至今年6月,我縣通過村企合作形式,引進項目110個,涉及71個行政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00多萬元,轉移農村勞動力近1萬人。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是我縣村級黨組織開展創業活動的成功之路。姚伏鎮小店子村黨支部發動黨員帶頭參與土地集約經營,2007年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與企業聯合組建了規模化農業產業服務公司,以每畝480元的價格,租賃優質耕地1700餘畝,發展優質旱育稀植水稻和水稻製種,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萬元。農戶除了從土地信用合作社獲得收入,剩餘勞動力還通過外出務工實現勞務收入100萬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字幕】
目前,我縣141個行政村通過村企合作、土地流轉、實體拉動、能人帶動、協會輻射等5種模式,共確定創業項目193個,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00多萬元。
黨組織創業項目的實施,也激發了黨員的創業熱情。各級黨組織積極搭建培訓推動、資金助動、信息拉動、幫扶促動、典型帶動、激勵驅動6個平台,激活創業資源,集聚創業動力,掀起創業熱潮。
為支持農村黨員自主創業,各村舉行了創業行動啟動儀式,邀請黨員創業典型講述創業故事,調動黨員群眾的創業意願,堅定創業信心。縣上合理利用80萬元農村黨員致富基金和黨員創業“雙帶”幫扶資金,並協調整合新農村建設、“巾幗示範村”建設、殘疾人就業等項目資金,對有創業願望和項目的黨員,提供資金支持,累計投入資金1200餘萬元,支持1000多名黨員發展創業項目。
積極組織“雙強”黨員帶頭創業,通過稅收減免、協調貸款、優先提供土地等優惠措施,鼓勵支持有一技之長的黨員外出創業。
同時,我縣還動員創業有成的黨員回鄉創業。黃渠橋鎮萬家營村黨員劉學遺創業有成後,回鄉投資400多萬元建設花卉種植基地,帶動全村340多人從事相關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40餘名黨員外出創業並取得一定成績,有50多名創業有成的黨員回鄉創業,帶動了2000多名群眾致富。
在提高農村黨員的創業能力上,我縣推行了基地式培訓,建立了農村黨員培訓基地。城關鎮沿河村建設了千座節能日光溫室生產基地,探索創建遠程教育加黨員種植試驗教學基地,以黨員增收的實惠吸引一般群眾改善生產習慣,實現產業轉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各鄉鎮、村組織開展了貼近市場需求的瓦工、電焊工、餐飲服務等技能培訓班,一大批農村黨員通過技能培訓走上了致富路。靈沙鄉先鋒村黨員李建平就是其中一位。他參加了縣上組織的實用技術培訓後,學到了肉羊育肥技術,逐漸走上了肉羊規模養殖的道路,脫了貧,致了富。
創業行動,使農村黨員克服了無能、無為、怕風險的心理障礙,逐漸從“要我創業”向“我要創業”轉變,大力發展創業項目,帶頭致富,帶動致富,使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得到了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