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魅力名城古鎮——亞洲篇(9)(1 / 2)

1350年,大城王朝烏通王建都於此。這座城市建於三條河流交彙處的一個島上,城市周圍的低地每年都發洪水,因而形成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自然條件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使大城易守難攻。而且,由於臨近朝披耶河河灣,使得航海商船很易到達。這樣,大城就成為了一個控製其北方各地外貿的中心,很快繁榮昌盛起來。

大城的統治方式是集權統治。國王被認為是神的化身,家族統治係統成為封建社交中心,它控製著所有的文化活動及社會活動。國王成了佛教及其他各種藝術的庇護者,同時也成為所有藝術的皇室讚助人。大城佛教的昌盛自不待言,現存眾多的廟宇遺址可茲證明。著名的三寶公佛寺,又名巴南清廟,建於1342年,位於大城東南端,瀕河而立,寺前有白色圓尖佛塔,高約15米,規模頗大。佛殿裏有一座莊嚴的坐禪佛像,外鍍金色,泰人稱為“鑾抱多冶,意思是非常大的佛像。每年10月中旬,當朝者都要在此舉行禮佛盛會。在市郊有蒙坤巫碧大佛塔,建於1357年,塔身嵌有釋迦牟尼涅盤像,塔內有一尊大青銅像。該塔因破壞嚴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撥巨款加以修複。這裏有雅察亞蒙庫寺佛像;有羅卡亞蘇塔寺,因一座29米長的臥佛而出名;還有露天大佛、三峰塔以及詩素裏育他紀念塔。

大城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豐富的農產品以及外貿關稅。商旅們來自於中國、爪哇、馬來西亞、印度、斯裏蘭卡、伊朗、日本、葡萄牙、法國、荷蘭以及英國。在其鼎盛時期,大城變成了那一地區最為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大城的繁榮可以從當時的藝術中看出來,藝術的很多方麵都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在素可泰的曆史文化中是無與倫比的。到了17世紀中期,一個新的“聖骨塔冶建成了。計劃中該塔是正方形的,有著多鋸齒狀的棱角。這幢古代建築的建造過程一直貫穿了整個大城時代,並且在進入曼穀時期時,它的建造還在繼續。

大城在逐漸成為貿易中心的同時,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宗教活動方麵也起過重要作用。天主教的許多耶穌會傳教士在此協助國王從事工藝建築等工程。

波蘭人博埃姆作為中國明代朝廷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聯絡使者,往返途中皆在此停留,並撰寫完他的《中國醫藥》及《中國處方鑒》等名著,將中國醫學傳播到西方世界。

1767年,大城被緬甸軍隊攻陷,宮廷建築、廟宇及數千幢房屋被焚,大量藝術珍品、圖書典籍、王室檔案皆化為灰燼,從此結束了大城王朝的曆史。現在城市內外及郊區廢墟麵積廣達104平方千米,可以想象當初大城規模之宏偉,也表明戰火破壞之嚴重。僅就麵積18平方千米的現在城市範圍來看,廟宇殿堂等廢墟遺址就有將近50處之多,城內的廢墟可以說是到了比比皆是的程度。主要廢墟遺址故宮縱橫約600米,有宮牆圍繞,牆內自北而南有六座大殿,其中一座鋪著金瓦,史書稱作“金殿冶。盡管往事如煙,大城遺跡——聖骨塔和大清真寺仍依稀顯露出昔日的輝煌。

巴格達——一座哭泣的城市

巴格達是伊拉克的首都,位於伊拉克中部,橫跨底格裏斯河兩岸,是伊拉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巴格達一詞來源於古波斯語,意為“神賜的地方冶。同時巴格達還是一座馳名世界的曆史名城,它在曆史上的聲望可與中國的長安相媲美。

伊拉克所在的兩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四大發源地之一。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出現了蘇美爾建立的城邦。

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裏發曼蘇爾(公元754—775年在位)把首都定在巴格達,並下令在底格裏斯河西岸始建新城,工程曆時4年,命名新城為“和平之城冶。該城的中央是曼蘇爾的“金宮冶,金宮四周是皇家及顯赫人物的亭台樓閣。因城市建在圓形城牆內,故又稱為“圓城冶。

公元8世紀中期至公元9世紀,哈裏發哈倫·拉希德和馬蒙執政時,在巴格達城廣建清真寺、宗教學校、圖書館、天文台、客棧、驛館、市場、澡堂及市政交通設施,使該城進入全盛時期,成為哈裏發帝國的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當時的巴格達經濟繁榮,交通四通八達,商賈輻輳雲集,市場店鋪林立,並設有專賣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的市場,而且學者薈萃,文化昌盛。隨著巴格達的不斷擴建與發展,其市區逐漸形成橫跨底格裏斯河東西兩岸的格局,東西兩岸由先後建起的5座大橋相連。在此期間,不僅具有阿拉伯民族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而且世界各國的金銀器皿、文物古董應有盡有,被人們譽為博物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