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荀況(1 / 3)

《荀子》,亦名《孫卿子》,《漢書·藝文誌》著錄為三十三篇。“王應麟考證,謂當作三十二篇。劉向《校書序錄》,稱孫卿書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複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為十二卷,題曰《新書》。(唐)楊倞分易舊第,編為二十卷,複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國朝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今存《荀子》三十二篇,基本上是荀子自己的著作,少數篇章是其弟子的記述。《荀子》通行注本有(唐)楊倞《荀子注》,清人王先謙《荀子集解》,近人梁啟雄《荀子簡釋》。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漢人或稱曰孫卿,則以宣帝諱詢,避嫌名也。”荀子的生卒年月不可詳考。“考劉向《序錄》,卿以齊宣王時來遊稷下,後仕楚,春申君死而卿廢。然《史記·六國年表》,載春申君之死,上距宣王之末凡八十七年,《史記》稱卿年五十始遊齊,則春申君死之年,卿年當一百三十七歲,於理不近。晁公武《讀書誌》,謂《史記》所雲年五十,為年十五之訛,意其或然。宋濂《荀子書後》,又以為襄王時遊稷下,亦未詳所本。總之戰國時人爾,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確考矣。”(《國朝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荀子的生年約是公元前313年,卒年約是公元前238年。

荀子是孟子之後的儒家大師、學者和教育家。荀子在軍事上也頗有見地。“荀子的軍事思想,集中地反映在《議兵》篇裏,其他許多篇章也有所論述。它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從中可以看到儒家一脈相承的觀點,也可以看到在新形勢下對傳統思想的發展、充實和改造,顯示著荀子自己的特色。”(邱少華、牛鴻恩《先秦諸子軍事論譯注·荀子·前言》)

一、不戰而勝的王道理想

邱少華、牛鴻恩《先秦諸子軍事論譯注·荀子·〈王製〉提要》:“荀子以不戰而勝的王道為最高理想,與孟子同。但由於時代的不同,戰國爭雄的局麵也已大不相同,他對霸道是津津樂道的,這一點和孟子異趣。”

荀子是從分析王者、強者、霸者對征戰的不同態度、措施和效果來肯定王者以仁義服天下的原則的。荀子認為,單純靠武力爭天下必然事與願違。《荀子·王製》說,行仁義就可以“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荀子的王道最高理想,實在充滿了幻想色彩。殊不知,警察、監獄和常備軍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份。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何以爭奪天下。不運用強大的武裝力量,何以奪取天下。

荀子詳盡分析了單純依靠武力者的得失。單純依靠強力的:別國或築城堅守,或出城接戰,而我方隻是以強大的兵力去戰勝它,那麼一定給敵我雙方的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敵我雙方的人民非常憎恨我。這樣,敵方的人民天天想著跟我戰鬥,而我方的人民每天都不想替我戰鬥。這就是強者變弱的原因。由於爭奪,土地擴大了而人民卻減少了,勞苦多了而功績反而少了,需要守衛的土地增加了,用來守衛土地的人減少了。這就是大者變小的原因。各諸侯國總是窺測強者大者的空子,乘著強者大者的困境,這就是強者大者危殆的時候。荀子認為,真正的致強之道是“慮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荀子·王製》)

荀子認為霸者同強者不同。他們“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荀子·王製》)謹慎地招募挑選武藝高強的人,然後不斷用獎賞去引導他們,用嚴厲的刑罰去製約他們。“存亡繼絕,衛弱禁暴,而無兼並之心,則諸侯親之矣。修友敵之道,以敬接諸侯,則諸侯說(悅)之矣。……故明其不並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荀子·王製》)“天下無霸主”中的“霸”字是衍文,依王念孫說刪去。

王者的做法與霸者又不同。《荀子·王製》:“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王先謙《荀子集解·王製》:“眇,盡也。盡天下皆懷其仁,感其義,畏其威也。”“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霸》:“故其法治,其佐賢,其民願,其俗美,而四者齊,夫是之謂上一。如是,則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邱少華、牛鴻恩《先秦諸子軍事論譯注·荀子·王霸》:“上,指法治、賢士、願民、美俗。……一:齊一,這裏作‘齊備’解。”

荀子並未忽視武力的作用,他在探索行仁和用兵的關係。《荀子·議兵》:“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荀子繼承了儒家前輩的思想,議兵常以仁義為本。麵對戰國爭雄、兵連禍結的現實,荀子希望戰爭能成為統一的手段。荀子用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的事實證明:“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悅)喜。”(《荀子·議兵》)荀子較好地從理論上闡述了行仁和用兵的關係,將儒家的軍事思想大大地發展了一步。

二、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

“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荀子·議兵》)這是荀子軍事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荀子的這個觀點,是和楚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趙國國君,公元前265年——前245年在位)麵前議兵時闡述的。

趙孝成王說:請問用兵的最關鍵的策略是什麼?

臨武君回答說: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察敵人的行動變化,在敵人之後出動,卻比敵人先到達。這就是用兵的關鍵策略。

荀子說:不是這樣。“臣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荀子·議兵》)弓和箭不協調,就是後羿也不能射中微小的目標;六匹馬動作不和諧,就是造父也不能駕車到達遠方。人民不親近不歸服,就連商湯、周武王也不能一定打勝仗。“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中的“善”字,據《群書治要》刪去。王念孫說“元刻無善字”(見王先謙《荀子集解·議兵》)。

臨武君說:不是這樣。用兵所重視的是形勢對己有利,所實行的是機變和詭詐。善於用兵的人隱蔽深遠,不知道他從什麼地方出現。孫武和吳起使用這樣的策略無敵於天下,難道一定要靠人民歸附嗎?

荀子說:不是這樣。我所說的,是“仁人之兵,王者之誌也。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故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荀子·議兵》)用機變詭詐的辦法去偷襲跟事先驚動仁人然後進擊,是一樣的。再說,仁人治理十裏大小的國家,他的耳目就會達到百裏之遠;治理百裏大小的國家,他的耳目就會遍及天下。他就一定能耳聰目明,及時警戒,而且團結同心,如同一個整體。“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荀子·議兵》)列成直陣,就好像莫邪寶劍的長長的刃,碰到它的就會折斷;擺成銳陣,就好比莫邪寶劍的銳利的鋒,抵擋它的就會崩潰。列成圓陣或方陣按兵不動時,就會堅如磐石,觸犯它的就會受到摧折,潰敗披靡而退卻。再說,一個暴虐的國君,他跟誰一起來作戰呢?所以仁人治國,國家就日益強盛,諸侯先順服的就平安,後順服的就危險。

荀子還把國君是否愛民和戰爭的勝負直接聯係起來。《荀子·君道》:“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

《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孟子在戰爭問題上著名的觀點。看來,荀子關於“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的思想,同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的思想,是關於戰爭問題的一個重要思想。人和,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前提。戰爭是活人之間的鬥智、鬥勇、鬥力,而這種戰爭又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的。因此,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僅有“人和”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良好的陣地、有利的天候、便利的交通、指揮員正確的指揮,等等。用兵的關鍵策略,我認為臨武君的意見優於荀子的意見。

三、王者之兵的治理

荀子把軍隊分成三類:成就王業的“王者之兵”,成就霸業的“和齊之兵”,成為強者的“盜兵”,盜兵又稱為“幹賞蹈利之兵”(《荀子·議兵》)。荀子推崇的是“王者之兵”。因此,荀子把軍隊的治理情況也分為三個層次:“隆禮效功,上也;重祿貴節,次也;上功賤節,下也。”效功,檢驗戰功(參考楊倞說)。推崇禮義而檢驗戰功,這是最好的;慎重地對待爵祿而看重氣節,這是次一等的;把戰功擺在首位又輕視氣節,這是最差的。